勞工, 教育

誰讓實習生成了待宰羔羊?

文/管中祥

每年暑假,除了是「畢業季」,也是許多學生實習生涯的開始,這兩個月,他們離開校園,到業界短暫停留,希望能到學到實務技能與經驗,畢業後和業界無縫接軌,順利進入職場。不過,實習課程有時像是生命裡的小賭注,有人有幸在收獲滿滿,但也有不少人像個「施油瓶」一樣遭人嫌棄,甚至遭到實單位嚴重剝削。

苦勞網在<【無薪實習】專題系列一金星娛樂 夢想的代價好大>報導中就提到一位學生到了許多傳播科系同學響往的工作單位—「金星娛樂」的實習經驗:

「實習的一個月期間,K生付出的勞動不但沒有任何報酬,細數此趟實習衍生的花費:房租水電2,700元、由於實習單位規定實習生要自備機車,寄車費來回2,500元、吃喝6,000元,客運來回1,200元、油錢2,000元…,零零總總共花費近15,000元。K生說曾經做到一半,覺得實習不如預期,想放棄學分退掉實習,想到押在系辦的保證金,又打消念頭。」

這是許多實習生共有的經驗,工作內容包山包海,工時也超長,當然,也不會拿到任何的薪資。不過,遇到這樣窘境的不只是在寒、暑假的實習生,也有不少強重視教合作或實務經驗的學校,他們的實習課長達一兩年,學生受到剝削的問題更為嚴重。

例如,高學醫學大學學生勞動權益小組就曾和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到教育部抗議,高醫大口腔衛生學系的實習生指出:

「我們擔任牙科助理10個月來,共1600個小時的工作,就是只用基本時薪115元來計算,院方也應支付我們每個人至少有18萬元之多!但現實中什麼薪資或津貼都沒有。加上我們一整年根本不能上課,還要繳了10萬多元的學雜費,真的是相當不合理。」

越來越多的大學強調並重視實習制度,也讓實習生成了待宰的羔羊,這些企業當然需要被檢討,但背後因素卻和大學教育日漸轉向職訓化、市場化有著更大的關係。

許多大學並不在意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關懷社會的行動,他們關切的不是培養社會最有用人才,而是企業最愛用人才,既然是要培養企業人才,如何讓更多人早點進入企業為老闆所用,也是許多大學校長打好的算盤。

不過,更大的推手恐怕是在教育部。有多少畢業生能到職場就業是大學評鑑的指標之一,關係到大學能否拿到更多的補助,因此,除了「實習課程」,許多大學都安排有「航海王」等職涯規劃計劃,讓大一新生入學時就能依自己的性向與興趣預測未來可能的就業類型,並依此提供同學修課的建議。另一方面,總統馬英九也在兩年前喊出「要讓所有(技專院校)學生畢業前有實習經驗」,沒多久,教育部便順勢推出補貼政策鼓勵「大學生校外實習」,甚至提供「無薪資版實習合約書」給各學校與廠商簽約,但卻沒有相關勞動保障規範配套,使得大量的實習生淪為慘遭資方剝削的免費人力。

政府總是站在企業的這一方,馬總統、教育部,甚至各大學雖然覺得學生的實習經驗很重要,但卻完全不管學生是否真能學到東西,也不理會學生實習的條件是否合理,許多學生在實習期間無法上課、沒有使用學校資源,卻還要繳交近全額的學雜費。我們的政府只是鼓勵大學多送學生到職場實習,卻沒有給學生應有的保障,基本工資或勞健保,教育部還讓學生成為免費勞工。

事實上,「無薪實習」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已受到多方檢討,例如,福斯探照燈電影公司(Fox Searchlight Pictures)就曾因沒有給付實習生薪水,被曼哈頓聯邦法院認定違反聯邦和紐約最低薪資法。而我們的主管機關卻不思解決解決之道,反而成推波助瀾的黑手,也難怪實習生會淪為部分企業的待宰羔羊。

延伸閱讀–更多和「實習生」相關報導: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