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 投稿, 政治

柯辦騎虎難下 公開透明才是上策

文/倪世傑

這一次,柯P市長遇到了大麻煩。在12月11日的記者會中,記者直搗黃龍,問他要不要公布遴選過程,他說他要想一想。

問題依舊是出在遴選委員會。

遴選委員會就像是一個篩子,過濾掉他們不願意留下來的成分,而保留他們所相對喜愛或接受的部分。而這個遴選委員會,擔任了四次拴篩的功能。第一次,在「勞工後援會」階段號稱「幫助」柯P市長的勞動政策,結果如何大家就很清楚了,就那四條談不上政策的政見;第二階段是從40餘人中篩出23人,第三階段是從23人篩出10人,第四階段就是10取5,社會「情緒來了」的階段,直指「遴選委員會」當真是黑箱,遣送社會公評優秀的備選人集體性地被送往消失的密室。

這當中,包含更多的是私心。

根據柯辦已經公布的新聞資料,「齒輪王」是第六名,「九號」是第七名,雙雙背離社會的期待。

在12月11日柯辦的記者會中,遴選委員召集人,也是筆者過去直指涉及詐欺北市勞工局勞教經費且已在法院審理階段的蔡式穀先生表示,評審標準是以「實踐能力」(40%)、「工作經歷」(30%)與「理念」(30%),作為評斷標準。但在23取10以及10取5的過程中,從社會各界所能蒐羅來的訊息卻表示,似乎並不是完全依照這個范式下去運作的。

從孫窮理的FB中,吾人發現在23取10的過程中是可能採取的是「消去法」,圈最多的五個留下來、叉最多的五個篩掉,剩下15個再進第二輪的投票。在這過程中,參與公視節目的五位,有三位馬上集滿超出尋常的「X」而提前落馬,而於12月11日下午宣布辭退的備選人在這階段僅獲得一個「X」,而有21個「○」。

根據簡單的加法,在這階段應有23未遴選委員參與投票。

而在第四階段10取5的過程,狀況一樣古怪離奇。遴委採用的是「排序法」,不專業開箱後判讀的結果是,數字愈低,排序越高,最低總分加總前五名進入最後五人名單。在這個階段,遴委僅剩下20名,有3位在這階段不知去向,是集體走入光明的涅盤還是被特定力量推入歷史的黑洞?需要柯辦細說分明。

這說明了什麼?

如果是以「實踐能力」(40%)、「工作經歷」(30%)與「理念」(30%)最為評鑑標準,那麼,我們會看到的應該是遴委根據這三項所填寫的評分單,而不是圈差統記或是直接排序。況且,以上三個標準只是類目,當中應該也會有更細項的評分準則,總不能說,同樣是碩士學位,中正大學勞工所畢業,論文寫開放個人勞退帳戶投資股市的就給26分,世新社發所畢業,寫工運生涯的就給18分?當企業工會理事長的就給70分,在倉運聯擔任秘書的就給50分?因為看不到評分的實質標準,只看到粗略的符號,因此,筆者質疑,這個遴選程序,似乎並未如蔡式穀所說的,有所客觀依據。

再者,因為是排序,所以更不可能有清晰的客觀標準,除非,由柯辦公布遴委當天依據客觀標準而來的評分單據,並且依據這個單據,可以表示每個評委確實都依照這個標準評分同時,依據最後的評分,寫下這個排序。這個過程,在哪裡?如果付之闕如,那麼,就證實了「圍毆說」所言不假,網路政見發表會也不過是過過場的虛應故事,更恐怖的是,遴委可以在特意保送特定備選人的私心下,把最有可能威脅的對象給予最低分。這也是為何國際性的比賽評分,比如說體操、花式滑冰,往往會在計分上採取「去頭去尾」的原因,就是為了避免出現「愛國裁判」,用偏高或偏低的分數獎勵或懲罰特定出賽者。

而在第四次篩選過程中,筆者有相當的信心,這個過程也相當有可能曾經出現過。要不,請柯辦公布每一個遴委在第四階段的排序單,是否出現在同一個遴委選票中,某些特定備選人在第四階段被排到「8-10」位,但確有某些特定備選人排在1-3位?只要當中結合三到五個遴委這麼幹,一來一往,就可以達到保送與封殺特定備選人的效果。

筆者打從12月1日就表示這個遴委會問題很大,應重新組成。現在所有不透明、黑箱的狀況似乎都出現了,柯辦應該要給一個說明,才對得起「開放政府」這四個字,畢竟,從反黑箱服貿太陽花運動開始,不少民眾就是衝著「開放政府」這個理念把手中神聖的一票投給柯P市長,柯P市長不能辜市民的託付。

同步閱讀:台北市政府勞動局長應如何遴選?步步驚心–論柯P的開放政府初實驗、更多台北市勞工局長選舉 i-voting的討論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