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 教室外的公民課

靠近你,卻模糊了我自己

文/黃盛傑(新竹市天主教磐石高中  公民科教師)

剛放完年假上班、開學,心情或許還處於調適的期間。更有人說年還沒過完,一直得等到鬧完元宵,才算過完年。藉此過年假期,來聊聊「放假」對不同族群的意義。繼之以原住民升學考試加分為例,談談文化主體之於原住民族的意涵。

一、漢人放假,原民請假

農曆過年假期是依著漢人習俗而規定,年獸是漢民族的傳說,與原住民族一點關係也沒有。原住民族的重要祭典,向來不是國定假日規劃的考量因素。原民返回部落參加祭典,須向資方請假然後被扣薪水。祭典期間較長者,不容易順利請假,可能每一年重複上演著被雇主辭退另找新工作的故事。同樣是過傳統民俗節日,漢人放假,原民請假。

二、升學考試加分,好嗎?

原民身份於升學考試加分的規定,是造成原住民族學生受到污名、歧視的諸多原因之一。

(一)加分理由安在哉?

  1. 資源說:因為地處偏遠資源缺乏,故而加分。但在偏遠地區也有漢人子弟,怎麼沒加分?且部分自小在都市就讀的原民學生,沒有資源匱乏的問題,為何也加分?
  2. 補償說:因著漢人過去對於原住民族的壓迫,主流族群為表示歉意,而給予少數族群的特別待遇。
  3. 實質平等說:因著身份加分的規定,是為了改善現階段原住民族的社會經濟地位。期盼原住民族與主流族群皆能在相同立足點上,共營社會生活。

(二)加分政策使原民學生受到歧視

優秀的原民子弟,依其原始分數即可分發「明星」校系,惟部分同學不問究竟,誤認所有的原住民學生皆憑藉加分才能進入明星校系就學。甚至進一步認為原住民加分是特權,得出原住民加分乃是對於非原民學生反歧視的荒謬結論。

(三)升學測驗加分,是包裹著糖衣的毒藥

目前中等學校以下的課程內容,與原住民族文化相關之比例甚少。原民子弟利用絕大多數的時間學習以漢人為中心的課程,原民子弟如何能有時間傳承、學習原住民族文化?殘酷的事實是:原民文化後繼無人的危機迫在眉睫!矛盾的是原民家長甚至是整個原住民族,著眼於孩子未來適應社會生活以及就業的考量之下,也沒有其他的選擇機會。於是乎這看似優惠原民子弟的加分糖衣,實則是斷送原民文化傳承的毒藥。

三、教育政策面的檢討

在教育政策面向上如何使原住民族能夠確切傳承文化的議題上,我國現行原住民族教育法相關規定的精神,則是以鼓勵私人辦學、提供語言學習機會、關於原民課程發展或是教材編寫等,應尊重原住民族意見。這些看似保障原住民族文化的規定,竟是實質限制原住民族文化主體地位的框架。實施面向上,除原住民母語教學外,私人興學、課程、教材編撰多淪為口號。筆者建議為落實原住民族教育自治精神,應依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第十四條:「原住民族有權建立和掌管它們的教育體系和機構,用自己的語言和適應其文化的教學方法,提供教育。」

尊重原住民族擁有建構其民族教育的權利,落實其民族發展的基本權利。唯有以原住民族為主體地位的自治教育體制,施以合乎其原住民文化脈絡的教學, 始能免於文化滅絕的危機。亦即是,讓原住民有能力、有機會,勇敢、自在的走自己的路,無庸再擔心靠近漢人,卻模糊了原住民族自己。

四、宰制人者,人恆宰制

台灣目前以漢人為中心的社會結構之下,原住民是否有意願、有能力落實原住民自治的理想,某種程度也取決於漢人願意釋放出多少善意。就此而言,原住民族之於漢人的弱勢地位,似乎也正體現了台灣之於西方霸權的弱勢窘境。原住民是為了生活被迫融入漢族文化的弱勢族群,與為了國際貿易利益無能拒絕高風險牛肉的台灣,在主體性議題上都面臨了類似的困境,漢人到底有什麼好傲驕的呢?

漢人政權您就放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