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斷簡

【學運斷簡】反旺中運動看當前的台灣學運組織(中)

文/解影(文史工作者)

四、2010學權小組

學權小組的正式名稱是:『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最主要的工作是每年進行各個學校的學權調查,並舉行記者會公布調查報告,其次則是針對各校校內的學生權益問題,進行關注和介入。

學權小組成立於2010年7月,成立的契機是因為2010的「高師戒嚴」事件。

2010年的6月18日高師大高師大召開校務會議,在〈學生獎懲規則中〉通過「集遊法」。當時高師大校長解釋,「師生皆不得以校內社團、系所或高師大教授、高師大學生身份,參與連署、集會遊行之活動。」嚴重侵害學權的校園集遊法案很快地被學生披露在ptt版上,6月22日學校便受到多家電視媒體採訪 ,引起輿論譁然,逼使高師大取消法案。此事與該年三月高師大兩百餘名學生於燕巢校區舉辦「高師崛起」大遊行有關,這場由學代會組織的遊行,要求校方不得片面變更學生生活規範,爭取身體及行動自主權。

在「高師戒嚴」事件之後,2010年 7月10日,一群學生在臺北「人性空間」進行首次關於全國大學的學權調查評鑑計畫的討論,是為學權小組的濫觴。之後這群學生各自找了熟悉的夥伴再約了第二次的討論,誕生了比較完整的評鑑策略,而學權小組人數也來到10位左右,其中組成包含了學生自治幹部(台大學生會、高師大學生議會)、異議性社團成員(師大人文學社)和學生媒體(庚云)。

學權小組成立初期的幹部有部份和台灣第一個由學生自主發起的中學生教育改革團體–中學生學生權利促進會(簡稱學權會)有所重疊,從中也可以看到在進入21世紀後,逐漸成形的中學生運動的力量。而從「學權」的名稱就可以看出這個團體和「學權會」的關連,也可以看到新世紀的學運實踐中,「權利論述」的重要性。

學權小組對野草莓後的學運最大的影響,是因為其活動範圍同時串聯北部和南部,加上初期似乎是有意識的避開既有的傳統學運社團進行連結,因此對於許多原本不存在學運傳統的校園產生了擾動的作用,例如:長庚大學、華梵大學…,而師大人文學社可能是少數有深度參與在其中的「前野草莓」的社團,和高師大的幹部是學權小組初期的主力之一,從中也可以看到學生的權利意識以及學運實踐,正逐漸向傳統的師範學院教育體系擴散的趨勢。

2002

圖片來源:學權小組部落格- http://studentrights-team.blogspot.tw/

 

在南部方面,學權小組的影響力尤其顯著,2010年學權小組舉辦了首次的「學權營」,連結了成大零貳社、中山大學的一些幹部。當時就讀中山大學的研究生莊程洋、鴨子等人,都有參與學權小組的活動,並透過學權小組的人際網絡,連結了南部幾所大學新起的學運社團,之後成立跨校性的聯合刊物–行南。

「行南」成立於2011年九月,以雙月刊的形式出刊,集結了高雄大學蚵仔寮集思社 、中正大學牧夫們社、中山放狗社、成大零貳社等南部的學運團體。在野百合時期,南區的成大西格瑪社、經緯社以及高醫的高醫青年,都是頗為活躍的團體,但在90年代中期先後沈寂,「行南」的出現象徵著南部學運在野草莓後的崛起。

而同時莊程洋以及同伴范軒昂,大學時代又同是亞洲大學的「田中央文學社」的成員,「田中央文學社」在2001~2004年間曾經參與了當時中部重要的跨校組織–「新社會學生鬥陣」的活動,這使得行南的人際網絡又跟中區的學運連結上。

另外,在學權小組中活動力甚強的張道琪,大學時代是師大人文學社的幹部,為了學權小組的運作,進行南北串連。而在大學畢業後,又考上清大社會所,並因此和清大基進筆記的幹部串連。從莊程洋、張道琪的例子,可以看得出學權小組雖然將自己的議題侷限在學權評鑑調查和校園學權事件,但是其所連結出來的廣大人際網絡,卻對學運實踐產生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除了每年固定進行學權評鑑調查並透過記者會發表外,學權小組也介入一些大學或中學生的學權事件,例如:2011年2月的萬能科大邱智彥事件。這個發生在傳統科技大學的學權事件,顯現了學生權利意識的擴張,以及當前校園內管理學生的師長的觀念的保守、老舊,並且和其後發生在2011年的許多議題,成為孕育學生運動力量的溫床。

7

圖片來源:學權小組部落格- http://studentrights-team.blogspot.tw/

 

另外,學權小組也很認真的在建立關於當前臺灣校園以及學生權益狀況的論述。2010年,學權小組於評鑑報告書總論述提出「戒嚴傳統及家父長思維的歷史脈絡」與「新自由主義興起的社會脈絡」的「雙重脈絡」說,認為目前台灣大學學生遭受的壓迫主要來自於此二結構性問題。

2011年於評鑑報告書總論述提出的「未竟的轉型正義與高教精神的淪喪」,討論儘管經歷眾多民主化運動,在許多大學內部仍未完成真正的轉型,在日常治理與學校運作上仍延續了戒嚴時期封閉且威權的作風。而這與自主獨立、追求真理的高等教育精神相差甚鉅,展現了在運動上必須克服的目標。台灣的校園並非獨立隔絕,而是與社會脈絡相互扣連,政治經濟的變化具體而微的反應在校園內部,形塑了不同面貌的校園文化。

2012年發表的學權評鑑針對技職體系院校進行深入調查,技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邊陲,科大學生的基本人權及學習環境,更受箝制、保守而更為封閉。學生更容易被視為應該被控管、被規訓的潛在犯錯者,缺乏自主學習的機會,校方習慣以更嚴格、更細緻的管訓手法規訓學生。而在社會環境施加的「就業」壓力下,「實習」的實境展現了做為勞動者的學生受壓迫與權利不受保障的情況。

學權小組在野草莓後的學運網絡,具有如此重要的角色,雖然我們不能說野草莓後的學運發展是由學權小組促成的,這樣子講確實太言過其實且不符合現實,但是如果說學權小組提供了野草莓學運後臺灣學運發展和連結的重要平台,應該是一個比較準確的說法。不過在目前既有的學運論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學權小組所扮演的角色。

由於學權小組是一個橫跨北、中、南地區各校,並有公私立及科技大學等不同性質學校參與的龐大跨校性組織,各校團體彼此間缺乏地理上的親近性,很大程度上,學權小組的組織連帶依靠的是成員對理念的共同認同,而在互相溝通討論、研讀相關論述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激烈的辯論與衝突。例如:2010年到2011年間的「地區性組織發展論爭」,2010年由於部分內部成員急於發展對現實政治的影響力而引發的「政治性論爭」,2011年到2012年的「向左轉論爭」,2011年由於參與「邱智彥事件」引發的關於運動組織對像是誰的「組織對象論爭」,2012年的「資源來源論爭」。

2012年中之後,學權小組內部的論爭越益劇烈,到了2013年一月左右,創始成員之間幾乎無法維持共識,學權小組的組織運作漸漸停擺,之後在媒體或網路上就幾乎沒有再看到學權小組活動的消息。

(註)以上關於學權小組的歷史介紹,文獻資料參考自張復舜、張道琪合著的『危機中的「學生權利」:學權小組的成立、發展與反思』一文。

9

圖說:學運社團刊物-行南、清聲誌、東海觀察(作者收藏)

 

五、中區學運

鄧丕雲在其《8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一書的末尾,將「中區學運」的發展視為野百合學運後的四個重要的學運現象(中區學生運動、女學生運動、台語文與台研的串聯、校園草根群眾的出現)之一。鄧丕雲認為中部學運在九0年代後開始發展出很強的區域自主性,「…區域的自主性不僅是在組織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對全國性議題集中台北的抗爭方式,有著以區域為考量的判斷基準。」(鄧丕雲,1993:.390)

中區的學運發展,其實略晚於整體台灣學運的發展,不過後來卻展現出非常獨特的性格。中興大學的黑森林社原為「法學社」部分成員,在三月學運之後於社團內部成立的「黑森林工作室」。1991年「獨台會」案事件後,集結到十多位志同道合的學生,將法學社量變為「黑森林」社,並於1991年秋天正式招生。

中興大學的黑森林社一直和東海的人間、台研有著緊密的互動,並在2000年之後連結新起的亞洲大學「田中央文學社」,組成了「新社會學生鬥陣」、「民主學生聯盟」等跨校性組織,參與了九二一地震受災戶運動、反戰、反軍購、反成大MP3事件…等等的運動。

9

圖說:1999年時中興黑森林社發行的刊物

 

在2006年之後,東海、中興、亞大等校的社團先後陷入衰微,中興黑森林社因為後繼無人,社務陷入停擺狀態。2008野草莓之後,據說有野草莓運動參與者想要接下黑森林社,讓其持續運作,但是並未看到任何復社的跡象。2012年,中興大學「性別文化研究社」的高高等人,因為參與社運議題時認識了東海台研社的幹部,開始知道中興黑森林社的歷史,而後在2013年初,讓黑森林社正式復社,積極且持續的對外招生、舉辦活動,並且參與了反旺中、反服貿等運動。

位在台中霧峰,原名為「健康管理學院」的亞洲大學,在2000年初,曾有「田中央文學社」投入中部的學運實踐,之後陷入沈寂,一直到2010年,前烏鴉邦的成員哈拿進入亞洲大學,成立「不學無術丈量室」並和東海的學運幹部連結,之後又和前田中央文學社的幹部連繫上,讓亞洲大學的學運實踐再現曙光。在參加過學權小組舉辦的訪調營隊後,哈拿同學長范軒昂等人,將訪調成果編輯成刊物「青聲誌」,因為外界反應不錯,後來變成了一分專注於教育議題與實踐敘事論述的跨校性獨立刊物。雖然是獨立刊物,但是刊物內容重視個人生命與行動經驗反省的取向,可以看出原本「田中央文學社」的影響,也展現出非都會中心的學生運動思維。

東海大學的學生運動實踐,有其自身一脈相承的歷史發展。從1987年地下社團『東潮』出現,到1990年「相思林事件」發生,此後圍繞著每兩年到三年就發生的「校園規劃」事件,建立了全台獨一無二的「校園空間運動」傳統,由此累積出龐大的實踐經驗和論述,成為東海學運最寶貴的歷史資產之一。而由於東海獨特的校園文化影響促成的緊密人際脈絡以及對於過去歷史的重視與傳承,也使得東海展現出較偏向歷史化、社區化、在地化的學運實踐風格。

4

圖說:因為獨特的「校外工作室」工作傳統,東海人間/台研累積了龐大的學運歷史文獻,圖為人間/台研資料室一角的社團動活動檔案。

雖然有著如此豐沛的歷史與傳統,但是東海的學運實踐仍和台灣大部份的大學學運社團一樣,有著「風雨飄搖」的問題,在1995年時就首次瀕臨倒社,而在進入21世紀後,於2005年與2008年又先後發生兩次倒社危機,雖然最後都有驚無險的度過,但老實說,這樣綿長又豐富的實踐傳統是否能夠一直延續下去,沒有人敢打包票。東海的案例,其實凸顯了在表面上看似興盛的台灣學運背後,一直很少為台面上統獨左右各派「大師」們所認真討論的結構性問題。

2009年由於幾位新進幹部的加入,讓東海人間/台研擺脫了2008年「第三次倒社危機」的陰霾,開始定期出版刊物、發起廢除學生會的「廢落盟運動」,在2010年下半年並參與了反國光石化、反中科等社會議題,並參與了校內「外圍牆事件」以及創下校園學運實踐歷史上許多新紀錄的2011年「反工業區臭氣污染遊行」。

2012年,原本在2002~2003年間由於成員稀少而和人間工作坊合併運作的「台灣文化研究社」復社,過程中許多畢業校友的投入協助,再次展現「歷史」、「傳統」這些看似前現代的產物,在東海學運實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除此之外,東海學運團體在2011年、2012年連續舉辦的三天兩夜「異議性社團交流」活動,集結了全台各地大部份較具有活動力的學運社團,創造了各校團體彼此相互交流、觀摩、學習的平台,而東海獨特的歷史經驗與傳承,也由此逐漸為其他學校所熟知。

這個活動最原初是在2009年12月,由於烏鴉邦的人際脈絡,初次在東海舉辦了人間/台研與輔大黑水溝社的交流活動,2010年則是和亞洲大學新成立的「不學無術丈量室」舉辦交流。在2011年時,由於東海幹部參與反國光石化守夜行動認識了清大和成大的學運幹部,因此起意想要找清大基進筆記和成大零貳社舉辦交流,但是消息傳出後,因為陳為廷、莊程洋等人的人脈串連,包含北部政大、東吳以及數所高雄地區的學校都紛紛表示想要參與。最後東海在限制人數的前提下,同意讓所有社團都來參加,以致於變成一個有八所學校,五十幾名學生參加,超越歷年記錄的的龐大交流活動。

4

圖說:2009年輔大黑水溝和東海人間/台研兩社交流活動的記錄—全體人員列隊歡迎「披薩特遣隊」歸來!!

 

2012年,在東海學生會與人間工作坊合作主辦下,規模更加龐大。

這幾次的交流活動促成了南北中各校的相互認識,例如:魏揚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他是在2011年的東海交流活動上才認識林飛帆。 原本在臺灣島內各個角落獨自萌芽成長的團體,透過反中科、大埔事件、反國光石化守夜…等社運參與以及東海舉辦的學運社團交流活動,慢慢連結起來,形成反旺中運動動員網絡的基礎。

7

圖說:清大學運幹部魏揚其實和東海學運有很深的淵源,圖為楊翠參加1990年東海人間於谷關舉辦的「寒假生活營」的檔案相片(資料來源:人間/台研資料室)

 

公庫專欄【學運斷簡】: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category/公庫專欄/學運斷簡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