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 學運, 學運斷簡

【學運斷簡】「學生勞動者」視角的出現–一個初步的思考

圖說:1989年東海人間工作坊幹部參加1989年928大學法遊行時,手舉「減免工農子女學雜費」訴求的布條。資料來源:人間/台研工作室

文 / 解影

最近,由於大學兼任助理納保問題引發的一連串校園運動,包括去年東海大學繼台大之後,成立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的校園工會,在這些學運實踐中,顯示出一種不同以往的將學生視為「勞動者」的視角(簡稱:「學生勞動者」視角)的出現,這種「學生勞動者」視角的出現,背後是有什麼樣的歷史變遷、社會環境、論述發展的原因促成的呢?

2005年以前臺灣學運的政治、經濟、文化面向

「學生勞動者」視角的出現,在台灣學運發展的歷史中,究竟有什麼特殊意義呢?

從1980年代迄今的臺灣學生運動,最早是從台大為首的校園普選運動開始,到了1986年,臺灣各大專院校紛紛出現了以爭取言論免審稿權和校園民主為主題的地下刊物,並出現許多以地下社團形式運作的行動團體。「爭取言論自由」與「學生自治」幾乎是當時各校的共同主張,並促成了後來許多學校的學生會的產生。

「爭取言論自由」和「學生自治」,和80年代末期臺灣社會風起雲湧的反威權、爭取民主化的運動若合符節,強調的是學生做為校園內的政治主體、校園公共事務的參與者的角色,突顯的是學生身份的政治面向。

相較於前述的校園民主運動,「反高學費運動」或可以稱之為臺灣學運的「經濟面向」表現。臺灣學運的反高學費運動,可以以1989年時,數個學校的學運團體連袂提出「工農子女教育補助」,要求比照軍公教子女所享有學雜費之優惠為濫觴。

其後在1993年,跨校性學生團體「私校聯盟」學生五十多人到教育部丟雞蛋抗議。訴求:降低私校學費、提高政府對私校的補助、縮短公私立大專院校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工農子女教育補助。1994年「私校聯盟」成員會同「台灣勞工陣線」成員,再度前往教育部抗議。要求全面比照軍公教人員子弟,給予85%的學費補助。「私校聯盟」的運作經驗,促成了後來90年代中期北部重要的跨校學生團體–「例會」的出現。

圖說:1994年「私校聯盟」成員會同「台灣勞工陣線」成員,再度前往教育部抗議。資料來源:人間/台研工作室

在1998年,北部「例會」以及中部學運團體合作發起的的「九八教春」後,反高學費運動變成北部學運重要的實踐議題。此後以原本「例會」的人際網絡為核心的「反高學費行動聯盟」每年持續行動,一直到2008年都還前往教育部前面抗議。2009年還拍攝了一部介紹反高學費運動歷史的短片–「粉墨登場」。

圖說:「九八教春」時提出的反對高學費政策說帖。資料來源:人間/台研工作室

反高學費運動至今依然方興未艾,但是其在經濟面向上的思考,主要還是從學生做為一個消費者,或者頂多延伸到學生做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產業後備軍」、「勞動後備軍」的角色。當時「反高學費聯盟」曾經提出過」向「企業徵收紅利稅」以增加教育資源的主張,即著眼在學生在校園內的學習,『將來』即在社會上為資本家進行勞動生產。這個訴求已經注意到教育和生產的相互關係,但還是著眼在學生做為「未來」的勞動者身份,或者說聚焦在大學校園做為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的角色。

除了以上前兩者外,從1987~2005年,中部的東海大學獨樹一格的「校園空間運動」(校園規劃議題),雖然也有政治(校園民主、要求學生參與校園規劃決策)與經濟(集體消費、對教育資源分配的反省)的面向,但綜觀其歷史,主要還是以「文化」(校園認同與文化主體性)的面向較為突顯。

雖然一種廣泛而籠統的「左翼思維」一直是80年代以降的臺灣學運實踐中的重要成分,但是在關於學生主體的認識上,受制於大學校園扮演的「知識生產」的社會位置,臺灣學生還是很難把自己視為一個純粹的勞動者,並從這個立場展開實踐的可能。

「學生勞動者」視角的出現

以上略微簡要的敘述了在2005年前,臺灣學生運動在校園議題上表現出的政治、經濟、文化三個面向。對比於過去學運的實踐,大約在2007~2008年間,有一種「學生勞動者」視角開始出現,從2008年開始組織化的「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到2011籌備、2012正式成立的「台大校園工會」,這兩個實踐取向都不同於過去的學生運動,雖然可以算是學運實踐的經濟面向的展現,但是又不同於過去反高學費運動以降著重於「勞動力再生產」的論述,而是更直接的鎖定在學生做為「勞動力的生產者」,在職場/校園內的勞動者角色。

如果把九五勞動聯盟視為著重在學生在校園外職場的勞動者角色,而校園工會則是校園內的勞動者角色。那麼九五聯盟的出現,或許反應了從2000年以後,臺灣的產業發展中,服務業的角色越來越重,「7-11」變成了臺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2007年第一本研究臺灣的連鎖加盟服務業的勞動體制的社會學論文–吳偉立的《圓夢捷徑?連鎖加盟制度中的創業、「資本」,與台灣資本主義》出現,都顯示了服務業與連鎖加盟服務業,越來越成為臺灣經濟發展與勞動體制中的重要角色,而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不論是國高中或是大專生,都在其求學時捲入了這個經濟體制中。近來來「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積極投入百貨公司櫃姐、服務業產業工會的組織,更可以見得這樣的社會趨勢變化。

九五聯盟活動

圖說:「青年勞動九五聯盟」近年來積極投入百貨公司櫃姐、服務業產業工會的組織。資料來源: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官方臉書網頁。

而台大開啟的校園工會運動,看似新穎,但細究其發展歷史卻似乎隱然繼承了從90年代以降的反高學費運動中,對於「教育市場化」的警戒與批判。90年代中期臺灣的教育改革進程中,其強烈的「鬆綁」、「去管制化」的色彩,在當時即有一個主要以文化草山學會的人際網絡為核心組成的學生運動團體–「佐苗」提出批判。而在1998年「九八教春」以後的反高學費運動中,這樣的思維依然延續著。

台大學運在校園工會成立之前,先有2009年的「男十三舍宿舍搬遷」事件,以及「百大維新」的校園遊行,對於台大校方瘋狂追求「頂尖大學計畫」,一味的以「進入百大」為目標,卻忽略核心價值以及師生權益的作法提出強烈批判。2010年由於台大校方刪減校內兼任助理薪資,台大研協開始製作「研究生勞動調查報告」,並在2011年展開漫長的法律、公文鬥爭,籌備成立台大校園工會,最後於2012年正式成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90年代學生運動所批判的「教育市場化」的趨向,已經深入大學校園,影響的不只是學生做為勞動再生產的角色,更擴及到學生在校園中的非正式化勞動–兼任助理的勞動者角色。

台大工會01

圖說:台大工會的折頁。資料來源:許仁碩提供。

而國家機器在勞動管理中的角色的變化,也必須納入考慮。過去向來對於臺灣的勞動體制諸多不合法的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國家勞動管理單位,如今卻因為這個那個的原因(尚有待深入分析),不得不對於兼任助理納保事件主動提出說明,而後在2015年開始在各校引發了一連串的校園運動。

就目前初步的分析,雖然同樣在臺北市,但是2008年的「青年勞動九五聯盟」與2012年成立的「台大校園工會」,在人際網絡上幾乎沒有任何聯繫。如果沒有平行聯繫的兩群人,卻採取了類似的實踐的路徑,那很有可能是因為面對到類似的處境,形成類似的問題意識與認識論。我個人以為這個「類似的處境」指向的是臺灣的勞動體制越來越彈性化、流動化、非典型化的趨向,但其具體的時間點與結構,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釐清確認。

台大工會02

圖說:在成立工會之初,台大研協曾就研究生的勞動狀況進行調查。資料來源:許仁碩提供。

認識論上的跳躍

相較於輿論皆以為是學運新世代的開端,但其實無甚新意的2008「野草莓」,這個從2008年「九五勞動聯盟」到2012台大校園工會,所展現的臺灣學運中的「學生勞動者」視角的出現,對比於從80年代台大校園普選運動到野百合,一直到反高學費運動以降的臺灣學運實踐取向,不啻為臺灣學運實踐在認識論上的一個大跳躍。

當然,2005~2008年間,臺灣學運還有一個實踐上的創新—「樂生保存運動」,關於「樂生保存運動」對於後來社運、學運的深遠影響,已經有很多討論,這裡就不另行贅述。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