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民主成了民進黨「進步」的絆腳石

文 / 管中祥

面對民進黨政府因拆遷引發的一連串爭議,民進黨籍台北市議員梁文傑日前發表「從高雄果菜市場拆遷談談台獨的未來」一文,他說:「民進黨是主張台獨的政黨。台獨的精神基礎是基於對台灣民主制度的信心和驕傲,台獨的物質基礎則是台灣的經濟實力和高於對岸的生活水平,兩大支柱缺一不可。90年代,我們兩個信心都有。今天,我們依然對民主自豪,但經濟上的支柱卻搖搖欲墜。」

這是一篇對民進黨傳統支持者的喊話文,梁議員要提醒支持台灣獨立建國的朋友,民主、溝通很重要,經濟發展與政府效能也很重要,但我們不能因為要民主而忽略的經濟發展。

類似的爭議在民進黨執政的縣市早已發生。原因很簡單,一方面「發展主義」是民進黨長久以來的主流價值,另一方面,拆屋、造路、蓋園區等硬體建設較能在短時間看到政績,對連任之路充滿利多,阻礙開發的,當然要想辦法剷除。這種價值思惟其實和國民黨沒什麼不同,雖然梁文傑說的是台灣獨立建國,但若換成「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會有任何的違和感,因為馬英九、劉政鴻、習近平都可能會講出類似的話。

梁文傑考量的是效率與經濟,但卻再度強化了發展主義的主流價值,認為是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唯一方向,這也使得不同意見者,被認為是阻礙社會進步的釘子戶,成為眾矢之的。這樣的說法,也是把民主與效率,民主與經濟發展給對立起來,彷彿政策必須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而忽略了可以發展與保育可以並存,或者有其它解決方案的可能。

事實上,政策的選擇並不是開發與反開發的零和遊戲,但執政者往往因為效能,採取專斷的手段,不願與人民溝通,以進步之名踐踏人權,造成更多的怨恨與悲劇。

人民的反抗,未必只是因為私利,同時也是告訴政府,制度可能出了問題,而民主政治不只是多數決,更不是贏者全拿,而是要讓不同群體對話,提供不同方案讓社會共同討論,尋求共識。

真正的進步是透過反抗而來,如果不是黨外前輩犧牲性命,一次又一次的衝撞體制,台灣現在還可能在戒嚴時代,如果不是社運團體及反對黨前仆後繼,一次又一次挑戰威權,國民黨恐怕仍是君臨天下;如果不是一群反對不當徵收的暴民與鄉民,一次又一次要求公開聽証,內政部長也不會要檢討目前的徵收程序。社會能夠一次又一次的進步,是因為反抗者衝撞「民主」體制,才能換來現在的民主成果。

這些民進黨不會不懂,梁文傑也不會不懂,只是梁文傑的這番話,並不會在民進黨在野時說出口,或許「民主」只是他們取得政權的「藉口」。更諷刺的是,以民主、進步起家的民進黨,掌握權力後,民主,卻成了「進步」的絆腳石。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