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投書】共享經濟夯 「共生住宅」將成趨勢

圖片來源/Jessie Wang

文/吳孟璇(DTRE德天國際地產商用物業代理暨資深分析師)

世界上許多經濟成熟的都市地區,因為就業機會多、人口密度高,年輕人要租屋絕非易事,即使空間非常狹小,租金亦非常昂貴。針對這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紐約和倫敦等國際城市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一個全新的租屋方式:Co-living Space(共生住宅)。

想到共生,就會想到他的好麻吉共享共存共榮!所以我心中的共生住宅不只是宅,而是一個不分國籍年齡身分都適合居住、對環境也友善的家。

首先,就心靈層面來說,現在人際關係越來越疏離,常常回家只有電視與啤酒相伴,即便有鄰居也可能素昧平生,沒有可以分享說話的對象;更別說是到了一個陌生國家的外國人,短居者難免會想快速認識當地的人、了解當地文化;長住者內心難免寂寞,共生住宅或許可以一次滿足這些願望。

或許直接把當地的房子強調出交誼空間、並招收本國與各國人一同居住,這樣本國人在家就能培養國際觀;外國人可以直接貼近當地生活環境與人文,一回家就有地頭蛇跟他國旅人陪伴,流浪海外的寂寞心情也有來自不同地方的家人可以理解。如此一來,家人間能互相安慰陪伴,更因彼此生活教育背景的不同,面對挫折不悅時可以抒發心情,學習不同的思維模式、打開視野;甚至房東可以將閒置的房間與人同享、創造收益又提高住宅的使用效率,不失一舉兩得的辦法。

也就是說,共生住宅應該考慮到互動交流,是一個全家人不分背景、種族都住得開心,也有居住正義概念的家。 另外,如果從空間來看,全台灣住宅的平均屋齡超過 28 年,其中多是老舊公寓,這些住宅多半公共設施不足,對弱勢者來說很難住的。特別是在高齡化社會來臨的如今,沒有電梯首先就會造成出入困難、老人困老宅,甚至獨居在家跌倒或生病也沒有人知道的問題。根據統計,有 1/3 的居家老人每年至少跌倒一次;而小孩、孕婦、傷患、身心障礙者也都是空間使用的弱勢,在身體狀況暫時或永久退化時,平時慣住的環境也會變得障礙重重。

根據調查統計顯示,兒童死因的榜首是居家事故傷害、孕婦流產的主因是在家中取物不便及滑倒。換句話說,即便現在不是空間使用弱勢,但是難保我們每個人沒有受傷、變老的時刻,家應該要是可以包容接納各種不同身心需求的避風港;應該是一個全家人不分年齡、族群,從現在到未來都能安心使用、安居舒適的地方!。

從現在世界熱門的環境議題來看,根據 OECD 的報告指出,全球建築物消耗 32% 的資源、12% 的水以及 40% 的能源,除此之外,有 40% 的掩埋垃圾也來自建築物;居住使用期間,也需要水電、污水廢棄物處理、清潔維護等成本。換句話說,比起蓋房子的期間,建築物蓋好存在的生命週期內,更會帶來龐大的生態環境負擔,而使用時的維護清潔費用,也遠遠超過蓋房子的成本;因此,如何綠化與維護我們的居家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共生住宅也應該要從大自然與使用者合作的角度出發,是一個人與環境都能友善共處的家。 說了這麼多,其實對我而言,共生住宅應該要以人為本,是結合了全齡通用宅,是一個大多數人都會想一直住下去、賴著不走的家!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