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 專題報導, 醫療

過勞的醫師怎麼了?(一)打怪的學習歷程讓我失去了理想

文 / 公庫實習記者 賴昱汝

2009年因過勞倒地、經搶救後因腦部受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前奇美一般外科住院醫師蔡伯羌,妻子李其芳於2011年向奇美要求職災賠償,至2015年1月經法院二審判決醫院應賠償家屬780萬元,成為台灣過勞醫師的首例職災判決。台灣類似蔡伯羌醫師每個月平均超時工作超過84小時,過勞病倒甚至死亡的案例不計其數,但因為醫師至今日仍未納入《勞基法》,無法受到保障,使得長工時成了醫師職業的特色。為了改善醫師過勞的現象,許多民間團體到工會組織,都努力爭取醫師納入《勞基法》,確保醫師與病人兩者的生命安全與權益。但,醫師本身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

醫學院比一般科系學生得多唸三年,前四年在學校上課,後三年則是到醫院實習,作中學,增加臨床經驗。目前大五,剛結束學校生活,成為「見習醫學生」的李同學說,學校教的偏著重基礎醫學教育,即使會有一、兩堂與社會人文領域相關的課程,但大多是討論醫病關係,幾乎不會談到未來工作的實際情況,更不會有醫師勞動權益的課程,如果沒有到外頭參加活動,很少會知道這樣的資訊。

四年之後,開始為期一年的見習生活,正式接觸臨床學習,在不同醫院、不同科別,接受老師或學長姐的指導。雖然同樣是學習,但相較過去只能在教室聽講,至少不再是「紙上談兵」,讓人磨拳擦掌,躍躍欲試,還喚醒了沈睡四年的「醫師魂」。對許多抱持的濟世救人憧景的醫學生來說,是實現理想的第一步。「每天只要有被分配到工作就會覺得自己有貢獻,沒有事情做,就會很沮喪。」目前正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小林(化名)想起當年的見習的心情不禁莞爾,「那時候,只要能幫忙換個紗布就很開心了」。

經過了見習的生涯,醫學生們在畢業前一兩年成為醫院內部最基層的人力資源─實習醫學生(Intern)。實習醫學生得負擔3~5位住院病患的基礎照護,如問診、協助打病歷摘要、開處方和術後換藥等工作,偶爾也會要完成資深醫師交待的作業。看似比起見習醫學生應該更有機會深入臨床、學習到更多實戰經驗,但醫師勞動小組的陳亮甫和小林卻說,在醫師勞動狀況不佳情況下,反而壓縮了實習醫學生實際的學習機會。

bu

以外科為例,實習醫學生的工作包括病患受術後傷口照護的藥物或簡易器材更換,但當醫院有大量的手術需求時,實習醫學生就得整天忙著幫病患換藥,反而學不到怎麼問診、跟手術或開處方等。小林回想當實習醫師的經歷,常會有種藥永遠都換不完的錯覺,「其實常常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接了什麼樣病人,問主治他,也因為自己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教我們」。

結束了七年的學生生涯與國家考試,職涯的第一站便是成為住院醫師。不過,台灣的住院醫師制度比較特別,還有在區分為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Graduate Year,俗稱:PGY)和分科住院醫師(Resident,俗稱:R)兩種。

會有這樣階段的區分,是因為民國92年SARS來襲,當時的衛生署有感於台灣醫療教育體系缺失,因此設立了「一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的制度,目地在於,讓剛畢業的受訓醫師分別在內、外、婦、急診與社區醫學等科別輪流接受臨床指導,學習各種常見、一般性疾病的診斷、治療與照護能力。學習過程中,PGY也須接受臨床教師的評分,通過一定的門檻才能申請成為理想科別的住院醫師。

8228006489_009149ce43_b

photo by Monash University

雖然有階段的差異,但陳亮甫表示,兩者的工作內容差異不會太大,無論分科與否,住院醫師便開始負責10~15個住院病患第一線的照護,並在主治的指導下開始進行門診、手術和檢測等訓練,也要開始輪流值班。不但成為做為病患照護的第一線人員,也往往是醫師生涯中,承擔最多工作量、工時最長的一個階段。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的「103年教學醫院住院醫師值勤時數資訊調查」顯示,無論臨床或教學活動(門診照護、住診照護、在院職班、晨會、臨床研討會、專題等),醫療分級中最低層級的地區醫院的教學醫院的內科住院醫師單週值勤最高時數高達82.3小時;區域醫院的神經外科住院醫師單週值勤最高時數為93.9小時;最高層級的神經外科則可以則是100.8小時,而整形外科也高達100.3小時、而就算是排名第四的一般外科住院醫師,單週時數也在97.3小時左右。

150714-4-1

小林說,就醫師的工作區分來看,住院醫師的工作內容除了大家熟知的輪流在醫院值班,以應付突發狀況外,實際的工作內容卻很龐雜的。以外科系來說,從病患在門診或急診的問診開始,到確定手術前的檢驗安排、同意書簽署、與手術會需要的醫護人員聯繫,以致術後觀察等工作,全是由住院醫師包辦,也因此住院醫師在所有醫師中工作量最大、工時最長。

當住院醫師累積足夠的經驗、通過專科醫師的執照,才有機會成為主治醫師(Visiting Staff ,俗稱VS)。主治醫師的工作內容除了看門診、定期回診視察住院病人和進行侵入性治療外,還得做研究、寫論文,同時也須依照所任職的醫院規定,擔任行政職,承擔人員聘用、科部器材或經費爭取等行政責任。假如他所屬醫院為教學醫院,還要負擔實習醫師的教導等工作。

由於台灣醫師制度的層層階級化,不但讓每階級間工作有明確的劃分,對於「醫師」職業的想像也會有所轉變。對照剛踏入臨床學習、對醫生工作充滿理想憧憬的見習醫學生,小林說,「診治病患」這件事情對住院或主治醫師而言,不再是偉大的淑世情懷,而只是單純的是工作。

陳亮甫以自己目前見習觀察的經驗認為,醫師面對病患時不只面對生理的反應,有時也要接收病患或病患家屬心理層面的負面情緒,當病患一多、負面情緒的壓力往往超乎想像,很難享受這種過程、熱忱也會因此被消磨。對許多資深醫師而言,剛踏入學院和醫院的滿腔熱血,早就隨著時間逐漸消逝。

【系列報導】
過勞的醫師怎麼了?(一)打怪的學習歷程讓我失去了理想
過勞的醫師怎麼了?(二)專業的醫師也是勞工嗎?
過勞的醫師怎麼了?(三)過勞的醫師怎麼辦?

【延伸閱讀】

【512護師節】2012~2016護理師年年抗議,促正視血汗醫護!
誰來救即將倒下的醫護人員?∣ 公庫電子週報第十二期

八仙塵爆「救人第一」 但誰來救將倒下的醫護人員?
【八仙塵爆】基層護理人員做惡夢:怎麼救都救不完
救塵爆傷患 醫生工時迫延長 民團促衛福部正視慘況

醫學生實習要受勞動保障 高醫大生遭剝削 無薪工作一年
實習醫生要納勞健保 職災、過勞才有保障
護理師「陳怡君」被自殺 基護工會:衛福部無所作為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