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彰化縣環保聯盟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林政翰研究員表示,根據內政部國土署112年度「營建工程剩餘土石方資源回收處理與資訊交流及總量管制計畫」,可看出彰化縣產出的土石方98.24%皆送至自己縣內的土資場,處理量能充足,反倒還收納了外縣市如南投縣29.65%、雲林縣2.32%、台中市0.41%的土石方,112年彰化縣產出約40萬方土石方,在縣內原有的3家土資場已核准101萬方土石方的處理量,足見彰化縣根本沒有興建新土資場的必要性。
填埋型之土資場目前北部及外島3場最多,中部1場,南部1場,為什麼中部只有1場?因為沒有需求,外島是無鄰近縣市可運輸,且運輸的成本過高,而北部產出的土石方量將近中部的三倍,所以也可以明顯看到目前台灣最缺土石方處理量能的皆為雙北、桃園、新竹等北部縣市,北部狂蓋房子,卻要讓彰化縣承擔廢棄物處理的後果,這是非常不公義的。
台灣地狹人稠,用掩埋的方式是最不適合且最落伍的,如果土資場沒收營建混合物或營建廢棄物,只收營建剩餘土石方,明明是可以再利用的資源,開發方卻將其掩埋,還說成發揮資源永續功能,可謂是指鹿為馬、顛倒是非。中部唯一一場填埋型土石方堆置處理場位於南投,然而南投卻是中部當中唯一土石方處理量能不足,還需要彰化及台中幫忙去化的縣市,可見土石方去化關鍵不在於興建填埋型土石方堆置處理場,而是如何將土石方再利用。
就算要找最終掩埋的場地,也不應設於早已承受許多廢棄物傷害的彰化,甚至這裡是生態敏感核心區,以及與多彰化人使用地下水的水源頭,在此處設置掩埋場不只無法從源頭解決土石方的問題,更會犧牲周遭的環境及居民安全,唯一獲取暴利的只有掩埋場的開發方。
李成濟議員表示,彰化縣不缺土資場,目前有3場土資場都在海邊,現有的3場土資場可收容101萬立方公尺,除了足夠收納縣內產出98.24%廢棄土石方外,還收納南投約有30%、雲林縣2.32%,台中0.41,的土石方,﹝日興砂石場﹞在南方寮坑要設置20公頃廢棄土方堆置場,開發場域屬山崩地滑區、地質敏感區還是水源地,開發商負責人是花壇鄉前鄉長「顧金土」,也是現任鄉長顧勝敏的父親,要砍伐20公頃樹林,破壞生態,為了家族利益,不顧親鄉生命安全,花壇、大村、秀水等鄰近鄉鎮都仰賴抽地下水處理的自來水,水源汙染了,民眾哪有安全可用的水?近年來極端氣候,強降雨頻率增加,恐造成致災姓土石流,危害鄉親生命財產安全。

說明會場地太小,部分居民無法入場,只能坐在外面,完全聽不到聲音,也沒有安排擴音器送到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