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都更

再見建國市場

文/特約記者呂晏慈

位在台中火車站附近的建國市場,自1972年落成啟用至今,已陪伴台中舊城區走過近半世紀光景。儘管周邊不乏大型購物商城、超級市場,仍不減老市場內人潮鼎沸。拂曉時分,在整座城市即將甦醒之際,緩步踱入老建國,店家的招牌陳舊且斑駁,但隨著南北雜貨、中藥行、五金店、蔬果舖、魚肉攤一一開張,仍顯露出市集的生機與活力。不過,為了配合「臺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劃」及臺中車站附近地區都市更新,這座老市場即將吹起熄燈號,預計今年九月底搬遷至建成路上的台糖用地。

img_9990

被遺留在舊時代的市場租賃戶

「大家都不要搬走啊,但是沒有辦法,因為車站要落成,不搬不行了」,今年年屆七十的林太太,在市場三樓住了四十多年, 大半輩子都在建國市場中度過,如今面臨家園即將被拆遷,她眉目深鎖、流露出一絲寂寞和無奈。

林太太回憶,年輕時為了討生活,在樓上抽籤租房,方便兼顧樓下的生意。最一開始,與丈夫一同守著小小的上海點心店,在市場二樓的聖母宮附近製作銀絲卷、燒賣、豆沙包 ,倒也養活了一家數口。回想起老建國鼎盛時期,她感慨道,「以前這裡很熱鬧吶,每一間都有人住,小孩在這邊走來走去,住這裡很好,買、吃都方便,雨天也不怕雨淋。」

14258343_1281380975235448_8796142696484488277_o

建國市場總共有四層樓,一二樓是市場,三四樓大約有180戶住宅,早期許多攤商做生意,就住市場樓上,但未來這種光景將不復存在,因為舊建國搬遷後,據法規明定市場不能住人,因此並未劃設住宅區。原本市場的租賃戶們,僅能拿到ㄧ戶四十萬元補償金,便得搬家走人。

「因為這裡要都更嘛,都更他(市政府)就要搬遷啊,所以政府要你走你也不能賴著不走啊」,鄒陳美珠經營美容院數十載,如今因為市府一紙公文,被迫與住了多年的老房子道別,難掩心中義憤填膺,「我兩戶買加整理大概花了兩百萬,三樓四樓哇,政府補償兩家大概八十萬。賠錢哪。」

林太太指出,最一開始,市府連四十萬都不給,後來才答應撥安置費,但至今仍無安置計畫。當時市府主張,因為租賃契約明訂「如不續約住戶必須無條件遷移」,使得住戶因市府不續約,租約期滿就得遷出;居民不滿市府僅發補償卻不安置,憤而於2012年底組成自救會抗爭,多次陳情抗議,直到去年修訂〈台中市改建公有零售市場補助費安置費發給辦法〉,確定每戶發給安置費四十萬。然而,不少住戶是中低收入戶、甚或高齡六七十歲,在市場住了卅多年,領了補助後只能登記抽社會住宅,根本無力買房。

img_0011

為什麼原本可以住人的舊市場,搬遷後就不能住?原來2007年頒布的〈零售市場管理條例〉,規定住商不得混合,1972年落成啟用的老建國反而成了舊時代的產物,雖然攤商能「一攤換一攤」搬到新市場,弱勢租賃戶卻無法跟著遷移。

img_0074

大半輩子都在建國市場裡度過

老建國即將在這個月底拆遷,為了幫市場留下最後的回憶,台中教育大學學生李其霖、白話文組成「建國市場田調團」,蹲點十七個月,用鏡頭記錄建國市場的點點滴滴,並在九月初舉辦「建國的前半生」展覽。李其霖說,最一開始得知市場即將拆遷,便嘗試組織夥伴做田調,「沒想到進來之後才發現,建國市場有這麼多故事」。

1945年日本撤出台灣,許多原本受雇於日本人的台灣工人頓失依靠,因此在當時公有第一市場(日治時期「台中第一消費市場」)周邊擺起路邊攤,範圍從第一市場延伸到綠川西街、光復路、綠川東街、建國路、成功路一帶;1949年,大量中國大陸移民湧入台中市,又在綠川周邊搭起違章建築(吊腳樓),後來輾轉也租給周邊的流動攤販居住。

1970年代,台中市政府為維護都市景觀,開始整頓綠川周邊的流動攤販,並取得國防部土地興建建國市場,建築採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設計,地下作為停車場、一二樓是市場,而三、四樓住宅區則設計成現代公寓的形式,出租給原本綠川兩岸的違章戶居住,其中無論是住宅或攤位,接收取九年十個月的租金,作為建設市場的資金。

李其霖談及,建國市場的設計相當新穎,除了玻璃磚、通風井,甚至還有當時少見的電扶梯。而建國零售市場自治會長蔡鈴欽說起過去這段歷史,眼底閃閃發光:「建國市場有現在的繁榮,真的要感謝以前的人的努力。建國市場真的不簡單哪」。

今年已過耳順之年的張素月,市場落成之初嫁入建國,從一個兩坪不到的醃菜舖開始打拼,大半輩子都在市場度過,建國就是她的起家厝,養活一家老小,「我來這做41年了,25歲生男孩,27歲背著在這裡睡覺,早上趕回去家裡,怕小孩哭就把他放在攤位上」,她笑說:「青春都賣這攤啊啦」。

14257658_1281380371902175_6334689428057187802_o

隨著時間推移,許多流動攤販逐漸聚集在建國市場周邊,沿著八德街、新民街,綿延超過八公頃,形成如今萬人空巷、萬頭鑽動的繁榮景象。然而,如此景致也將不復存,往後市場遷移後,不允許在路邊擺攤,逾兩千攤商未來將何去何從?沒人知道。

「未來這邊就全部不見了」,一名石姓流動攤販直言,「這邊都不能擺了。到時候再想辦法。我們這些人很可憐,以後就失業了欸。」

%e8%8f%9c%e5%b8%82%e8%b2%b7%e8%b3%a3%e7%94%9f%e6%b4%bb%e7%9a%84%e6%b0%91%e6%97%8f%e8%aa%8c%e7%a0%94%e7%a9%b6

地圖:取自《菜市買賣生活的民族誌研究:以臺中市公有建國市場與民有東興市場為例》

從興盛走向沒落,建國後半生?

「建國市場每個攤商都有故事,都值得被紀錄」,詹秀珠1973年搬到市場四樓,當時才念國小三年級的她,在市場裡長大,如今已成家立業、搬離老宅,但仍情牽建國。回憶起過去市場盛極一時的光景,她笑談,當時二樓除了魚肉攤,還有美髮院、理容院、裁縫店、布店,熱鬧非凡。也因為希望讓老市場的故事被看見,詹秀珠創立臉書社團「看見建國市場」,著手拍攝攤商的照片及影像,並透過網路發起「建國買菜幫」活動,邀請大家一起到建國市場買菜,進而認識市場的故事。

img_0034
1999年,一場大地震重創了中台灣,也成為建國市場由盛轉衰的轉折。九二一之後,建國市場的主建築被判定成半倒,原本位在市場二樓的魚肉攤遷往復興路五段的臨時市場,一遷就是十多年,使得商店街開始逐漸沒落。林太太的點心店,也差不多在那段時間收起來不做了。

林太太提到,九二一後二樓的商店街生意大不如前,點心店歇業後,雖然繼續住在三樓的公寓,但建國市場早已不若往年熱鬧。鄒陳美珠也感慨,市場就像原本在這裡討生活的人,「真的老了,做什麼都累了」,過去生意好的時候,美容院僱了好多個小姐,外頭等待理髮的人潮絡繹不絕,忙都忙不過來,但如今只剩一些年長的老顧客偶爾來光顧,閒來無事就與外頭揀豆芽菜的阿姨們聊天作伴,過著半退休的生活。

14329380_120300000142182700_374431482_o

老建國從原本的極盛時期,經歷地震重創險變危樓,加上二樓市場搬遷,榮景不若往年,漸漸地走下坡。後來市府著手辦理台中火車站前地區及舊市區更新,規劃了九處更新地區,其中台中車站附近更新地區,南起復興路、北至綠川、西接台中路、東抵南京路,共計38公頃,其中就包括了建國市場,老建國「被更新」成定局。

2009年臺中鐵路高架工程開工,新的火車站將北移兩百公尺,使得緊貼著車站和鐵軌的建國市場面臨拆遷。兩年後遷建地點拍板定案,市府決議將老建國搬到建成路上的台糖用地,而市場拆除後土地將移交給交通局當作臨時停車場。

根據市府計劃,台中鐵路高架將於今年9月正式啟用,同月20日建國市場搬遷,原本市場三、四樓租戶早已於7月28日強制點交完畢,市場攤商則預計陸續在18、19日搬家。隨著新車站落成,火車站周邊也將啟動「大車站計畫」,包括原本舊火車站前、舊台鐵宿舍延伸到建國市場的一帶。

tai

再過不到幾天,老市場就要搬家了。新建國市場斥資八億兩千萬、耗時兩年多打造,建築外觀富麗堂皇,內部設施卻被攤商批評不實用。由於原本的傳統零售市場定位被改為「觀光市場」,許多建築、空間設計不符合攤販的需求,八月一場說明會裡,數十名攤商怒聲痛罵,直指無論是用水、變電、輸電甚或樓梯及洗手間的配置,都需要重做、修整。

也有肉販提到,搬到新建國,一個攤位至少還要花二十萬做冰箱、重做管線,除了空間縮水之外,還有排水、供電不良的問題。臘肉舖「萬家香」第二代老闆劉國良也說,不同的攤商需要不一樣的設備,像臘肉舖不需要用水,但還是裝了水龍頭,甚至沒有排水的地方,當時與設計師協調,希望能調整,卻被以「會破壞美觀」為由拒絕。

傳統零售市場在新的城市藍圖中,被「轉型」成觀光市場,但是否有些「老市場」獨有的味道,也會隨著變革被人們遺忘、不知不覺便消失了?

「建國市場讓攤商養大孩子、買了住家、有機會賺錢、安生立命,你捨得離開嗎?」詹秀珠無奈嘆息,因為對建國市場感情至深,她用影像紀錄、舉辦活動送走過老市場最後一程,陪著租戶與攤商點交、清查、上市、下市,每每傾聽人們的傾訴及嘆息,心中縱有千萬不甘,也難以挽回些什麼,只能不斷自問:還能為老市場做些什麼?面對都市更新,四十多年來繁華落盡,老建國即將面臨被拆遷的命運。而隱身市場中的人們,也只能逆來順受,隨著城市進步的洪流,隱沒在滿市喧囂和人聲鼎沸之中。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