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投書】點五步,我們的Band 5 時代

圖/Remi DU

文/羅永康

自《那些年》起,台灣和香港興起了回憶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在兩地大收,而我城也不遑多讓,有《那一天,我們會飛》、《王家欣》。有朋友認為這類以我們七、八十後回憶九十年代為題材的電影出得太濫。然而,看完《點五步,我倒覺得,每個時代,必有不同階層。《那一天,我們會飛》是講述名校生的,《那些年》雖然主角是搗蛋頑皮,但不算是流氓。《我的少女時代》雖然男主角是壞學生,但畢竟是非在地台灣戲。今看畢《點五步》,我這個當年的不良少年,Band 5 學生,實滿有共鳴之感。

故事雖講述八十年代的第五級學校,然和我們九十年代的情況差不多,都是整班讀書成績差,被大部分老師看扁,兼因吾等不到可被開除年齡,故留在校內。

那些年,我們天天搗蛋,吸煙、認識女生各種各樣,幾與戲內眾角色,一色無二。少不了的,是總有強弱者,弱被欺凌,也總有知己兄弟在危難時義助。還有一些咸濕同窗,專門彈女同學胸圍帶。從戲內校園生活的描寫,想必編劇年輕時同是就讀第五級學校,否則不會這麼貼近現實。

當年的校園,天天打架,拳頭為上,人人以武為用。在女朋友面前,個個要威,要英明神武,要逞強,不能示弱。你們還記得嗎?如何認識女生,接著如何戀愛,有些人更因此像主角般「搞出人命」。課堂之中,視老師如無物,公然挑戰。那時,覺得自己很威風,結果有些夠年齡的,被開除學籍。

戲中的班長的書呆子角色,幾乎每間學校都有,總是被人欺負。這種窩囊人物,每到小息時,總被人追打。還記得有個因此練成飛毛腿,陸運會拿金牌。

除了校園生活,也不乏當時社會的狀況,例如中港婚姻,主角老媽便是大陸人。我們很難想像今天所謂的仇恨新移民問題,中港矛盾。當年中學,Band 5 學校有三分一至過半同學是新移民或中港婚姻下一代,是平常事。還記得不少同學笑言:「我是混血兒,大陸混香港。」那時根本沒有今天的中港矛盾,不少大陸來港同學的數學也確實比本地生優勝,經常借功課給同學抄。那些年的新移民,全都守香港規矩,學習做香港人,中港是在 Band 5 學校和屋邨內和諧共融,不像今天的「互溶互片」,不能否定港英政府的管治能力。

卡式錄音帶、錄音機等走進歷史的產物,同是我們當年至愛,還記得當年同學們去店鋪錄十首歌曲多少錢嗎?時至今日,連CD也很少人會買了。傳呼機和水壺,當時是身份象徵,黑社會大佬最愛拿著水壺炫耀。這些回憶,只屬於我們七、八十年代或以前出生的人的。

整套戲是以香港學生棒球比賽戰勝日本隊為賣點,但其實更值得看的感動點,是一個不放棄學生的校長,在不愁沒有學生的年代,十個老師,九個欲除壞學生而後快,有心的教師,真的很少,在開會談經費分配時,那些教畜嘴臉,難聽話語,同是我們的集體回憶。當然,智叔飾演的永不放棄和愛護學生的校長角色,我們也有機會遇到,但少之又少。

如果要挑剔不足,我覺得是命名不夠吸引。票房如真的大收,相信是傳媒報導當年前特首曾蔭權批出經費組隊。至於沙燕橋為何命名?香港人真的沒有多大興趣知道。

回憶以前後,回到現在,我們當年的屋邨青年,常渴望離開,進入私人樓房。到今天,不少中產反而羨慕起我們入息不達上限的窮人有廉租屋住。今天新移民和本土青年互相仇恨,真正的中港融合,反而英治時期可以見到。當年中小學不愁沒有學生,現在教師要充當推銷員,努力搶奪學生,深怕收生不足而殺校丟教席。離開中學後,各散東西,在職場接觸的人不同,生活圈子也不同,久而久之,逐漸疏離,幸好有臉書功能,例如以往學校舊生會的群組,令我們重遇當年摯友。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