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294集:走讀百年塵寰 踏訪嘉義老醫館的故事

文 / 張芸瑄

嘉義市文化局於107年啟動「嘉義市老醫館」系列計畫,委託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進行嘉義市老醫館的訪查與文獻整理,日前出版了「嘉義市老醫館的故事」系列手冊。

嘉義市——醫療資源富庶之所在

嘉義市是一個擁有豐富醫療資源的所在,燦爛時光會客室主持人管中祥在節目中提到,目前現居嘉義的他,除了觀察到這個地區的醫療院所密度高,也從醫師們會在醫院裡標示自己國中小學學歷的特殊景象,看見了在地性。對此,《嘉義市老醫館的故事》的主編陳奕達表示,確實醫療資源豐富的嘉義市有它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這裡的醫療院所除了提供嘉義市市民服務外,也會有雲林以及北台南的民眾來此。除此之外,也與過去日治時期嘉義興盛的木材產業有著相當的關係,因為大量勞動力的進入,醫療需求隨之增長,醫療資源應運而生。

殖民歷史與現代化醫療體系

台灣的醫療體系建置與過去殖民歷史有著很大的關係。陳奕達提到,普遍大眾的認知中,可能會認為這些西方醫學的學識是來自於洋人,但在醫療史的相關文獻中,會發現醫療體系的公共化與制度化是在日治時期中完成的。在日本佔領台灣的歷史中,日本士兵死於瘧疾的數目是遠多於戰死的,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使得日本必須逐步改造台灣的生活環境以更完善達成殖民目的,因此也將現代化的醫療觀念,及公共建設等帶進台灣。

陳奕達並指出,在傅大為的研究文獻當中,提出了「半殖民醫療」此概念,說明台灣並不是在一個殖民體制下將醫療制度西方化。而是在被殖民之前,透過傳教士的「傳道醫療」帶進了這些西方醫療概念,並開始逐漸發展。

屬於嘉義市的老醫館故事

在《嘉義市老醫院的故事》此手冊中分為四章節,包括「教會與醫療」、「仕紳與社群政治」、「政權變遷下」、「老醫館與社會」。陳亦達表示,此編排主要是梳理過去累積3年的包括60間老醫館等資料,最終歸納出此四種類型的醫館。在「教會與醫療」的部分,陳奕達提到,在半殖民的醫療下,台灣社會形成了規模不小的「教會網絡」,因而將它歸類為一個類型,像是其中「萬德醫院」的盧萬德醫生,除了自身的醫師工作外,也積極的參與教會事工,包括協助興建水上及北榮教會。

盧氏於萬德醫院前拍攝全家福。(引自《奇妙恩典—父親盧萬德長老的一生》,台灣圖書室提供)

在第二章「仕紳與社群政治」中則提到,這群考上醫學高等學校的「新」仕紳們,因著他們受過現代化的教育,因而不管在思想上或生活習性上都與過去的舊仕紳有著相當差異。例如來自鹿港的施家兄弟,分別在嘉義、台北、鹿港都開了「四方醫院」,此種景象也凸顯出不同於以往舊仕紳會箇守於一地,而更具流動性。而這群仕紳醫生們也積極參與政治,進而推展到第三個章節「政權變遷下」的部分。本章提到了關於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的受難者。例如「博愛醫院」的王甘棠醫師,在二二八事件當時依靠著自身警覺的態度,而能夠逃過死劫。陳奕達指出,此章節同時也是希望能夠讓大家思考台灣轉型正義的重要性,以及現階段它是否做得足夠。

調查起點與困難

「台灣圖書室」是長期致力於推廣台灣本土文化的單位,而為何開始進行老醫館計畫,陳奕達表示,是在嘉義老戲院調查計畫吿一段落後,與在地耆老談論到醫生、醫館相關故事時,發現到這些醫生們身後精彩的故事與經歷,而決定開啟老醫館的系列計畫。此外,對於田野調查中的困難,陳奕達則說:「我們一直在做的是社群書寫的滾動」,為了協助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在田調中可能面臨的困難,他們在今年也舉辦了工作坊,內容關於一些基礎田調技巧、歷史學的課程等,期待可以培力與集結更多對文史有興趣的青年。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