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開幕

文/TIEFF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影展資訊】
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將於10月1日至10月5日在臺北西門町「真善美電影院」舉辦實體影展,觀影票券8月31日起可在兩廳院售票系統購買。活動則將視COVID-19(2019新冠肺炎)疫情滾動式調整。影展最新資訊,請上官網粉專查詢。

2021年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10月1日(五)晚間於台北西門町真善美戲院登場,下午在東吳大學城中校區游藝廣場,以「開幕記者會暨影像思沙龍論壇」揭開序幕。影展發起人暨首屆策展人、影展主席胡台麗教授,與今年影展策展人司黛蕊研究員共同分享今昔輝映的策展感觸。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夷將‧拔路兒、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高副局長明秀、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會雲專門委員郁菁、以及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瑪拉歐斯一同蒞臨參加。同時,會中也特別邀集國內焦點導演與六位臺灣入圍導演一起參加「影像思沙龍論壇」。六名優秀台灣導演親臨現場,分享「導演鏡頭下的影像敘事」,包括拍攝《阿美嘻哈》的重量級導演蔡政良,以及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剪輯獎《斜坡上的老歌手》製片黃郁芳等。從近千部影片精選出的35部影片今晚起於台北真善美戲院輪流放映,5日影展閉幕後,10/6-10/7在台北鬧咖啡還有國內外導演的線上深度座談,影迷不要錯過。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夷將‧拔路兒以中文及阿美族語雙語致詞,提到他從念大學時就認識影展主席胡台麗老師,胡老師當時一篇關於吳鳳故事的文章,很大地影響當時從事原住民運動的他。在本次影展中至少有八部與台灣原住民主題相關的影片,在35部影片中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議題,非常精彩。民族誌影展能堅持這麼多年,真的很不簡單,必須尋找許多資源才能繼續支持下去。他對胡老師有個承諾,只要未來繼續舉辦這個影展,原民會與其他政府單位一定會繼續支持下去。

《斜坡上的老歌手》(圖/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提供)

影展主席胡台麗提到民族誌影展雖然是規模很小的獨立影展,但非常國際化。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邀請國外導演前來,但仍然藉由網路直播邀請導演參加。廿年來,民族誌影展一直維持著非常國際性的高品質,但也特別關注台灣本地以及原住民導演作品,給予很大的空間,這是本影展最重要的特色,努力將台灣本地的導演作品推向國際。

今年影展策展人司黛蕊研究員分享今年影展的主題。今年的主題是新日常(New Normals),我們處於一個動盪不安的時刻,除了COVID-19的疫情外,我們也面對許多新的挑戰。我們知道未來將不同於過去,但將會如何不一樣?民族誌的研究過程,就是離開日常生活,試圖進入另一種日常,對熟悉的文化有所質疑,這就是人類學家的日常狀態。面對新日常時,每個人都是一個人類學家。今年的35部影片,讓我們看到人們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大轉變。除了主題多元之外,今年影片的拍攝手法也相當多元,以不同的形式來呈現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也可以在這個歷史性的關鍵時刻,藉此重新思考民族誌影像的新日常,以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理事長、策展團隊成員之一的何撒娜,分享自己廿年來接觸民族誌影像的經驗,也邀請大家一起來繼續走下一個廿年,繼續探索民族誌影像的可能性與力量。

焦點導演蔡政良分享他所拍的三部片,主要是討論在變動的世界中,如何以新的方式來承襲並傳承過去的生活方式與傳統,以及是否有新的方式來傳達文字所無法表達的力量。

漢族導演林名遠表示,民族誌不再限於一問一答的訪談,而打破了既有拍攝方式,不將自身視為他者,更進入對方的生活參與其中,像她拍攝《Ta’u存在》,以鄒族媳婦的漢人身份拍攝平埔族群紀錄片,就是一種族群融合但互相尊重的文化。

《Che’lu》(圖/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提供)

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剪輯獎《斜坡上的老歌手》製片黃郁芳表示,導演當初受《斯卡羅》查馬克老師之邀,拍攝當年紅極一時的部落歌手,卻因而發現老歌手們童年不為人知的辛苦面,以及成長過程中的無可奈何。後因為拍攝此片獲得部落認同,被賜與族語名字,也記錄了查馬克老師人生最後一段的輝煌。

擅長海洋影像敘事的張也海‧夏曼導演是第二次入圍本影展,他以南島語族的身份,從海洋的觀點切入拍攝《Che’lu》,探討人與海洋的關係,思考如何傳承自己的海洋民族文化,也是對近代文化的一種反思。

撒舒優・渥巴拉特Sasuyu Ubalat以原住民實驗小學做為題材,希望傳遞教育的概念,讓原住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以理解更多屬於自己的文化及故事,為自己的原住民文化而驕傲,《成為真正的人》。

冷兒蘭.侯文Rngrang Hungul《Mgaluk Dowmung正要連結銅門—銅門家族的故事》 提到,部落不斷的「變」,在過去的日常和現代的日常,如何取得平衡及發展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客家電視台入選影片《礱之旅In Search of Rice Huller》,導演吳文睿提到,這次入選民族誌影片出乎自己意料,非常驚喜。「礱」是一種碾米的器具,但已逐漸失傳但在接到影片硬碟時,主角已經病重,影片尚未開拍,主角已經離開這個世界。此次拍攝對於自己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及學習,從中獲取到相當寶貴的經驗。

《礱之旅In Search of Rice Huller》(圖/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提供)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