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苡甄
近期,政府針對以中國籍身分來台定居、設籍,或是因婚姻遷移來台者,要求限期補交除籍證明,否則將註銷在台身份,此舉引發社會討論。這項規定不僅引起部分中國籍配偶恐慌, 衝擊中國新二代的身分認同,也遭批評過程倉促、舉證責任不對等、基層行政超載等問題。 4月14日,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以下簡稱「移青陣」)召開記者會,提出五大訴求,要求政府立即修正程序設計,完善配套措施,避免將政策後果轉嫁給行政基層與無辜民眾。
移青陣是由在台的移民二代組成的倡議團體,他們關注台灣的移民工、多元文化與新二代等議題。成員的父母來自越南、中國、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因為婚姻、工作或其他等等因素遷移來台。在本集節目中, 移青陣常務理事李依靜說明該項政策執行的困難及他們的主張,並進一步探討此事件引發的中國新二代的認同問題。
第九之一條修法後遺症浮現 早期移民陷「戶籍補件」困境
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九之一條規定,自民國93年起,中國地區人民如果來台定居、設籍或歸化為台灣國民,必須放棄中國戶籍,而中國也有相關規定,台灣地區人民若要取得中國戶籍,須放棄台灣戶籍。然而,第九之一條是在93年修法後才增訂的條文,在此之前來台的中國地區配偶或移民,並未強制要求放棄中國戶籍。另一方面,該事項的管理責任原屬警政署境管局,直到2007年移民署正式成立後,移民相關業務才由移民署接手,可能會導致部分資料遺失或保存不完整,影響「除籍補件」政策執行。
李依靜建議,政府應建立一套清楚並且可以追蹤的行政救濟管道,並說明此次「除籍補件」政策的影響範圍,包括受影響人數、已發出的通知單數量、通知起始與截止時間,讓當事人能夠掌握自身權益。
一紙通知 民怨四起:想補件卻求助無門
李依靜說,記者會主要針對「除籍補件」政策提出兩大問題:一是政府的行政疏失。政府本可以長期、漸進處理,卻只送來一張通知單、留三個月限期,民眾毫無預警地承受戶籍遭撤銷的壓力,引發恐慌與不安。一般家庭要在三個月內往返兩岸辦理這些文件並非易事,也有可能無法負擔來回兩岸的機票與食宿費用,面臨被除籍的風險。移青陣認為,政府的補件期限必須更合理與人性化,並給予更充裕的時間。
其次是政府與人民溝通失靈。雖然陸委會表示會提供專案協助, 但人數過多,行政電話難以接通,不同類型的個案也讓基層行政人員吃不消。她認為, 政府須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基層行政人員,避免讓大量案件壓垮基層,例如:設立實體聯絡窗口,或是和地方的民意代表合作,讓人民可以直接到現場辦理,如果人民有任何問題,也應滾動式調整政策上的疏失,列出清楚的指引,讓人民在補件時「求助有門」。
補件標準未細化 人民恐承擔「被消失」的風險
陸委會原本針對如人身安全受威脅、重大傷病等特殊狀況,只要簽具結書即可申請免除。但「移青陣」指出標準過於模糊。
例如, 陸委會提到「有政治風險者」可以申請,但什麼是「政治風險」並沒有明確定義。李依靜表示,實務上就有民眾詢問:如果自己持有台灣政黨黨證,或者曾經參與如「青鳥行動」等社會運動,是否屬於「 有政治風險」?這些情境在原有辦法中無從得知,直到近日,陸委會才進一步細化標準,說明所謂涉及人身安全者須基於政治或宗教因素,且需曾遭受迫害經驗;而重大傷病者則需符合臥床狀態並配合醫療療程的條件。雖然新的規範在細節上比起先前明確 ,但仍不完備。因此「移青陣」認為政府應盡快明定一套清楚且合理的制度,避免讓繁雜且不清楚的程序,成為移民家庭不合理的重擔。
兩岸政治下的社會氛圍影響新二代的身份認同
「除籍補件」引發的討論,也使得新二代的身份認同問題再次成為焦點。台灣社會過去並不會特別區分中國與東南亞新住民家庭的差別,但2016年新南向政策實施後,東南亞新二代反而受到更多的關注。李依靜說,新南向政策為東南亞新二代帶來更多機會,讓更多人認識,但中國新二代相對遭到忽視。
過去,她並未特別關注這個問題,直到「反送中運動」,越來越多批判中國的聲音,使她深刻反思認同問題。 她讀大學時曾訪問過十幾位中國新二代,有些受訪者曾遭受霸凌,被罵「你媽是共匪,你就是共匪的小孩」,或者被稱為「大陸妹」或「大陸狗」。李依靜的母親也是中國籍,當人們在批評中國人時,她想,他們是否也在批評他的媽媽和外婆?是不是也等於在罵她自己?
李依靜聯想自己從台南到台北念書的經驗,意識到遷移其實是許多人的日常,它不只發生在跨國之間,也存在於城市與鄉村之間。就像自己的母親從中國遷移到台灣的經歷,其實和自己為了求學遷移一樣,母親也只是為了某個原因選擇遷移。
無需向他人證明 學會認識自己是誰
李依靜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珍惜中國的親人,雖然因為兩岸政治因素,還是有人對中國有較負面的看法,社會氛圍無法一夕之間改變,但她說,認同不必對任何人證明。經歷長時間的自我掙扎後,她逐漸釐清自己的身份認同。對她而言,清楚知道自己喜歡的地方,也知道自己想在哪裡生活,這樣就足夠了。這份認同不需向外界證明,只需對自己誠實。
她相信,身份認同是一項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在擁有多元政治立場與文化背景的社會中,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差異中共處,是台灣社會必須持續學習的事。
李依靜說說,也許當人們如同一她樣開始思考母親的遷徙經歷,就能意識到遷移與認同其實息息相關,這扇認同的門就會打開。身份的選擇沒有標準答案,即使有人選擇否認或隱藏自己或家人的背景,也都應被理解與尊重。每個人都有一個認同的開關,可能在某個瞬間才會被打開。當那個時刻來臨,歡迎來移青陣,一起聊聊那道曾經難以作答的單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