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拚素養,這樣考?小孩考題健檢報告

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素養課綱上路了,然而在教育現場,「自稱(或被以為)素養」的考題或習題,已經給學生帶來了非必要的壓力(例如:題幹總是很長),給親師帶來相當的困擾,讓社會大眾產生負面的觀感──「素養民怨」正在穩定累積中,預示著教育改革的隱憂。

因此,各界關心教育者們,決定成立「素養守護團」,透過檢核學校的平時考題,分析其素養內涵,共同研究出題方式;並且針對大眾對素養的批評或誤解,提出論述。希望能協助老師們檢視出題,也能促進社會的對話和討論,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守護團的工作。

這次的考題抽查中,我們公佈了一份「考題抽查」的健檢報告,檢視了不同國中小的平時考題、學力檢測題。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

台灣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是讓教學可以更落實素養課綱的方向,以及提供更好的教育品質、教育環境給孩子。因為這樣的思考,關心教育的人才會一起來成立素養守護團。從教育改革的經驗中,不是課綱出現了,素養教學就達成,真正的關鍵在於教學的落實。教學現場的運作與進行能不能呈現課綱所要達成的精神,會顯得特別重要。尤其對家長、孩子,一般來說不會接觸到課綱,而是接觸到考題與教學,甚至考題常比教學更強烈,更有感覺,因為孩子會直接面對考題,而且有壓力。所以考題會成為學生、家長對於的課綱改革的反應,最具體、明顯而強烈的項目與文本。

因此,素養守護團除了在教學的很多部分想提供思考以及協助,我們會特別針對孩子會接觸到的素養題目,定期蒐集各校平常考與作業題目,分析素養內涵,共同救出題方式,來協助老師發展素養評量。同時也希望形成共同討論的過程,如果教育工作者只覺得承受了素養課綱、素養評量、教育改革,那會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承受者」,這沒辦法彰顯出素養課綱要達成的共好。而共好是需要行動的,包含社會的輿論或論述。素養手繪團就是這個行動本身,透過對考題的討論,來討論具體如何落實素養的內涵,還可以如何動用社會的其他力量,提供給孩子更充分更好的教育環境。

接著,我們就來看這次考題健檢報告

*健檢報告PPT連結

*健檢報告說明影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黃琴扉副教授的研究專長,是透過腦科學探討學生的學習表現,她指出:

「當孩子大腦認知能力尚未成熟前,採用超齡的考題測試學生,可能增加學生學習的挫敗感」,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發展到這個階段,這時候超齡的考題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都學不會。

我們其實相信並支持老師們,很努力的想提升孩子們的學習,發展素養導向的教學。但是,素養教育核心目標和實作上,也需要思考如何磨合。

黃副教授認為,素養的教學策略及核心精神,是透過知識與生活的連結,來幫助孩子學習。孩子在生活中累積學習、從學習中實踐生活,跳脫「只用考試評量」的窠臼,而引導孩子在生活的問題解決歷程上,發揮真正的學以致用;但是,目前部份素養式考試題目,並沒有跟生活實踐連結,只是把題目變得冗長,加上超齡的或額外的資訊來檢測學生學習狀況,沒有考慮孩子的發展階段來說,反而會形成一種阻礙,讓學生抓不到重點,也不知道可以用在生活當中的什麼地方。如此一來不但沒有脫離傳統考試的思維,反而增加孩子的學習挫敗感,就與「素養導向學習」的初衷不同了。

事實後對素養導向教學的核心目標和實踐,來做更好的統整,希望可以與教育夥伴一起思考。

國立臺北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宋佩芬教授指出:

每次的改革,老師都很用心在教學上面,也知道評量要往素養導向發展,從今天的例題也看的出來老師有努力調整方向。不過對於評量上需要練習,同時也當成一種學習、改變原來習慣的機會。也許沒辦法讓每位老師每個題目都出得這麼完美,這時需要的是第三者的眼光來幫忙檢視。同意馮執行長所說,要增加對話、促成討論。老師們需要其他人的眼光,來讓評量達到素養教育的目的。

要進行符合素養教育的評量,其中選擇題出題的難度與挑戰是高的,素養教學最好是用其他題目形式來評量。但就選擇題來看,馮執行長剛才用實際題目的範例來解釋,有助於看到原本沒有考慮到的面向,此外,也建議可以提供一些好的範例作為示範。

現場的老師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大多會照著教科書來進行課程。我作為一個師資培育者也知道,要從評量來導向設計教學,而不是用演繹式教學設計,難度很高。但評量是很專業的領域,老師必須正視它,要開始養成習慣,先決定教學目標及學習成果,再來設計教學過程,這也就是課程設計裡所謂的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老師期待教出素養,但是卻不是評量素養或能力,這種矛盾的現象,需要老師首先對評量有鑑別的能力,才能覺察並解決。正視考題的問題,是所有老師都必須面對,且要求自己專業精進之要務。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希望老師們把每次的教育改革都當作是專業成長的機會,大家協力讓教育改革有機會成功,養成下一代的素養能力。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陳張培倫副教授指出:

從原住民族的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來看素養考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108課綱裡面,核心素養的內涵,三大面向九大項目中,有一個是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特別強調族群平等、多元文化的議題,課綱其實滿關注如何實踐多元文化理解。

目前在教科書或重大考試中,這個核心素養獲得落實的程度比較高,但在教學現場的補充教材或評量,就可以看出類似人本的健檢報告中的例子,可能在教學操作上缺乏經驗,會出現一些與核心素養的落差。

像是健檢報告中的這個英文考題,看似有碰觸到美國的感恩節文化,但在呈現的時候,就忘了引導學生去了解,感恩節這個美國文化他背後的階層化問題。如果沒有供學生解構式的教學或引導,很有可能會讓學生去複製美國的移民史觀。類似的題目在坊間出版社或補充教材也會出現,比如說就有國文自修中以「自卑」來造句的題目,他的例句就寫「我的卑南族同學不因生活貧困而自卑」。這些狀況其實在108課綱中都有提及,比如說英文科如果教學提到多元文化的狀況,表述就應該要正確而合適;社會領域也有強調,教科書內容材料的選取,應避免科班印象、偏見、歧視。甚至提醒不要落入單一族群或性別觀點,考題也要遵循課綱的相同標準。

如同前幾位老師所說,老師們也在學習的過程,不適合的題目要挑出來分析,適合的題目也可以正面引述,都有助於老師學習。舉例而言,今年指考大學歷史題目的題幹中有連橫的台灣通史序「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這一段,題目問連橫的觀點是以原住民角度的歷史觀點,還是漢人開拓者角度的歷史觀點。這個出題方式就有解構的效果。如果未加引導的話,學生可能只會覺得自己族群的祖先很偉大,忘記了這只是開拓者的史觀,從原住民族的角度來說,就會是「你的篳路藍縷,我的顛沛流離」。像這樣的題目,就可以產生解構的效果,也產生核心素養的學習效果。

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張惠博表示:

人本提出的素養考題健檢,是一個重要的觀察方向,這樣的題目考不出學生能力,是一部分需要改進的面向;另外也可以從正向的,比如說透過教育部提出支持計畫,獎勵、徵求各種測驗中好的命題方式。這也可以呼應宋主任所說,我們需要一些作為典範的題目。

素養並不是一個新名詞,比如說我熟悉的科學教育裡面,美國從蘇聯發射人造衛星的1957年,就提出科學教育的改革,直到現在2021全美國人的科學,這些計畫都是為提升科學素養。素養教育的光譜很寬,包含菁英的教育,也包含普及的教育。1970年代台灣師大的科學教育中心就針對科學素養出專文,早期就有這些概念。

素養的落實,如同陳張教授所說,一般簡化成知識、技能、態度,知識評量上,就已經問題很多,其他包括技能、態度,在評量裡所能及之外的,會需要其他途徑,比如說學習歷程檔案。

在學生能力無法倚賴評量時,相當程度要借重學習歷程檔案來展現學生全方位的能力。但學習歷程檔案並非一蹴可幾,當我們的中小學生沒有太多機會歷練學習歷程檔案的撰寫,忽然高中三年中,一學期要交幾篇檔案,沒有根怎可能開花?教育上需要循序漸進的努力。

此外,也需要結合老師的職前訓練,比如說,在邏輯上、哲學上為什麼要重視素養,素養的內涵為何?如果沒有連結生活經驗,就會出現很多名為素養題而其實不是的狀況。至少有兩點出題時要注意:

• 題目中太多誤導,這對學生都是干擾、分心,素養的考題要產生引導學習的功能,不該有誤導。我們要讓學生能透過題目思考,但不是去誤導他。

• 人本的素養題體檢中,有一個議題,題目是考記憶,還是考理解?美國對於評量有一句名言:「題目是讓學生發現理解的重要。」如果考試讓學生感到理解不重要,記憶比較重要,那就失去評量的意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黃涵榆教授表示:

剛剛示範的考題範本中,可以看出現場老師想要做調整,來符合接近課綱方向,方向不外乎是著重推論、應用、理解,這些都是好的方向和原則。但問題出在,調整後的考題、現場的教學活動、老師的引導、教科書及內外教學材料,這些能不能相互為用連貫起來,其實滿多討論空間。很多家長擔心,考題有彈性,會不會增加孩子的負擔?使得課內活動結束後,還要補素養?

考題的問題上,有一些滿困難解決的問題,比如說:生活情境題,不論選擇題還是問答題,真的能那麼清楚找到標準答案嗎?

比如與圖像相關的問題,如同健檢報告中的這些,有時候題目滿混淆的。圖像所對應的素養與能力,跟文字的表達之間,兩者其實上不完全吻合,對圖像的理解與感受有不同方式,以至於有時難對應到標準答案。

此外,也有題幹過長的題目,但也有像感恩節那一題太短,沒有脈絡。一般來說會希望題目有脈絡的,但加上脈絡有時又讓題幹長得不得了,妨礙學生答題所需要的靈敏度。

這些問題都指向,素養教育的評量方式,不需要依賴傳統制式考題,學習歷程檔案是一個方法。學習歷程檔案引發的討論,包含老師的引導、家長的引導、社會文化資本的差異等……可能都會造成學習歷程檔案的差別,也會引起大家的焦慮。

真的要確實執行素養教學,必須在評量方式有很扎實的調整。舉例來說,就我記憶所及芬蘭小學的階段,在五年級之前是不打制式學科的成績,這其實是重要的啟示,如果要活化教學方法,來達成素養教學的目的,教學評量方式需要相對應的改革。

以我熟悉英文科來講,素養教學應該避免學生還要花時間補足很多的課外讀物,理想上,課內應該跟課外一樣生動活潑有趣。要積極的學習,我很反對繼續考文法題,應該要循序漸進,小學的部分以跟遊戲比較相關的教學、漸進導入時事、文學,文化。如同感恩節的題目,要等到比較高年級階段,把相關的歷史、刻版印象、補充文化的議題帶進英文教學裡面來。

此外,要重新檢視教科書,教科書會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進行,以及考題命題方向與品質。

教科書之外,如同我們今天在這裡的行動,是要建構一個支援系統,早在師資培育的素養教學訓練。我曾經回到師大去了解現在師資養成的模式,在素養教學推展前後,沒有很大的變化。

所以從考題的命題、評量進行的方式、通盤檢視教科書、建構支援系統,都是需要處理的議題。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前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指出:

素養守護團的工作是為讓下一代更好,這是一個機會去檢視過去的教育經驗。也可以看出教學第一線的出題,是一種不容易的技術,也因此要不斷的精進,並善用集體的智慧,教育部可以設立題庫網站,甚至用獎項鼓勵好的考題。他也提醒,素養的養成不只是靠考試,還有很多包含體驗、個別的輔導協助,所以關注考試只是其中一個,還有更多的方向。另一方面要邀集更多關心這些事情的人,除了家長,也要找老師、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大家一起來守護素養,並且透過網路讓議題觸及到更多人,並激發更多的想法。

北投社區大學校長 謝國清:

從一零八課綱上路大家就一直在題考題要有素養,但透過考題,題幹設計真的就能達到素養目標嗎? 我非常的懷疑,特別是補習班說可以補素養?

從守護團提出的案例我們知道不去正視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產生很多誤導。

誤導一,當題目跟題幹無關時,受試者會被過長的題幹誤導 (例如新冠肺炎那題)

誤導二,我們會被誤導,素養只能用考試才能考出來。素養在總綱裡面提到的是,知識技能再加上態度,尤其是態度,態度真的有辦法從考試中展現出來嗎?我相信很難。

誤導三,對家長的誤導,家長會用題幹的長短來表示考試是否為素養考題,因此當補習班使用很長的題幹,就會被補習班考題吸引住。但補習班若為了利益吸引學生,可能會引來對素養的誤會其實對整體社會都不利

最後建議教育部可以去建題庫,弄出一些模組,讓老師們有一個參考的方向

何謂素養?素養評量的內涵應該如何?本來就是一個「共識形成」的過程,需要各界合作,一起來推動。我們會繼續。誠摯邀請關心教育的朋友,踴躍加入「素養守護團」,共同努力,一起來守護孩子的素養,守護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