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環境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281集:不甘身體淪為空污監測站 教師用藝術抗霧霾

整理 / 張芸瑄

2015年3月,一場雲林空汙公聽會,聚集了多位政府官員及企業高層,任教於雲林科技大學的林泰州導演當時也在現場。除了看見企業是如何拿著數據撇清自身責任,他更看到了一位環保媽媽許立儀聲嘶力竭地控訴與吶喊,震撼的畫面為他種下以影像介入環境抗爭的因子,沒多久便與多位導演接觸、合作,開啟了「脫口罩找藍天」的影像計畫。

回想當年來到雲林生活的感受,林泰州接受燦爛時光會客室受訪時說道:「我覺得我那時太天真,覺得鄉下(空氣)就是比都會好。」,雖然他從1997年到雲林任教,但直到2015這年,才在社群媒體看見空汙的影像,以及相關的數據資料,驚覺雲林空汙的嚴重程度,也逐漸構築自身的環境意識。同在嘉義鄉村居住的主持人管中祥也回應:「如果我們只忙於自己事業,忙於自己生活,即使身處在這樣環境,也許不是不自覺,而是已經習慣了。」

雲林縣長承諾的「解決空污」?

對於雲林空汙的嚴重性,林泰州拿出了圖表、數據、空拍圖等,多種證據透露著六輕對雲林空汙的巨大影響。而不論是台中的中火,還是雲林的六輕,「解決空汙」儼然是現今選戰中難以被逃避的重要環境議題。對於政治人物處理空汙問題,林泰州以近兩年的觀察認為,相較於願意與中央、中火對話的台中市市長盧秀燕,選前也同樣簽署反空汙的雲林縣縣長張麗善卻幾乎無作為,不僅在污染超標時未對民眾作出提醒,在環境教育上也十分缺乏,令人非常失望。

一場用影像介入環境的抗爭

除了老師的身份,林泰州導演的作品也多次受獲得國內外獎項肯定。而為何會在2015年後,選擇轉換創作方向,決定以藝術、影像的方式介入社會?林泰州說:「因為雲林太過弱勢,社會議題的創作更是需要。」不同於藝術電影的觀眾客群,他認為在地觀眾需要的是對於環境的認知與視野,應該要有特別的電影工作者製作不同於都會的影像敘事。同時,他也期待透過影像培力,滋潤這塊資源弱勢土地。

然而,將影像作為抗爭的手段的同時,它也存在著侷限與困難。林泰州表示,一部分的挫折來自於許多畫面會涉及法律責任,即使拍到,也可能無法使用;而另外的原因則是「攝影機只能夠訴諸視覺、聽覺,無法訴諸味覺。」那些現場排放的惡臭味,那些進入身體的傷害,是不可能保有影像紀錄,進入觀眾的視野當中。

這是一部威脅的電影

影像風格偏向實驗、藝術類型的林泰州,對於以這樣的美學風格述說抗爭,他說:「我們用形式或風格,或個人化的手法,有時候都覺得落入藝術圈套。但加入議題,卻可以讓議題活化。」同時也認為藉由自身對於藝術的見解,將影像美學化,是他所能夠做的,並且相信影像仍有它自成的一股力量。因此,他也時常提醒著觀眾,他所拍的不是類型電影、不是黑暗電影,而是一部威脅的電影,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尤其,追蹤空污多年的林泰州,前幾年也檢查出了身體的異樣,同身為環境災民,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案例,對此他呼籲著:「這個空汙,不是只有我吸到會有影響,而你也會有。」需要面對空汙的,並不是只有政府或環團,而是身在台灣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們。

抗爭的老年化 青年的缺席

在2016年,林泰州也曾到了高雄大林蒲現場進行影像紀錄,拍攝了《好美麗的煙囪啊》這部片。 主持人管中祥提到,南臺灣的影像資源以及空汙的影像紀錄是較為匱乏,是否會特別去提醒學生對於自身環境的認識與關心。林泰州說,教育非常重要。在抗爭運動愈來愈缺乏,逐漸「老年化」之際,他從當地資深環保人士認知到,「抗爭或許不太有用,而是要從教育下手」,因而他也提到了,近年最大的期許便是,「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用最簡單的影像,快速的讓他們(學生)知道環境的危害,甚至能夠立即的行動。」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Youtube頻道哦!
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線上隨時聽:iTunes 版Spotify版Google版、 Firstory版Soundon版 、MyMusic版

【延伸閱讀】中南部環團抗議六輕空污問題 呼喊張麗善「來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