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澎湖馬糞海膽數量減半 保育志工:搶救多少算多少

文/公庫記者黃怡菁

澎湖馬糞海膽近年大幅銳減,民間團體發現龍門、虎井等海域已幾乎找不到海膽蹤跡,憂海膽瀕臨滅絕,發起行動搶收海膽復育、種苗。5月16日海膽解禁開採第一天,海洋公民基金會海洋保育志工隊,清晨五點就下海和漁民、時間賽跑,進行最後一波搶救,但發現未達8公分的禁捕海膽,仍遭違法採撈,呼籲縣府拿出魄力、嚴格執法,也在臉書號召民眾禁採、禁買及禁吃海膽。

澎湖海域清澈,馬糞海膽鮮甜肥美,長年以來都是老饕、觀光客必嘗美食之一,導致濫捕情況越趨嚴重。澎湖縣府規定,每年僅限5月16至9月15日,開放8公分以上的馬糞海膽得以捕撈,其餘時間一律禁採,但解禁前,海洋志工就發現,保護區以外的廣大海域,竟然看不到10顆海膽,估計今年(2016年)澎湖的馬糞海膽總數10萬顆,數量和2015年相比恐怕將少掉一半。

海膽解禁前一周末,海洋公民基金會海洋保育志工隊長陳盡川,帶隊前往八個地區潛水,目標搶救200顆海膽。山水、鎖港、烏崁等處只找到兩三顆,龍門、虎井更淒慘,連一顆海膽都沒有,僅剩年初人工放苗而孕育出海膽的區域密度較高,百餘顆都集中於此,但就怕民眾得知後,又前往大量採撈,陳盡川保密該地,並於16日解禁首日,天還沒亮就潛入海水「搶多少算多少」,把救來的150多顆海膽帶回保護區流放。

13240516_1743749175841365_2257948920470859973_n

海洋公民基金會海洋保育志工隊,開採首日潛水搶救馬糞海膽。圖/陳盡川

陳盡川說,過去在海邊隨便網子一撈,都有二、三十顆海膽上岸,足以堆成一座小山,如今這樣的景象再也看不到;就算真的看到海膽,也都是10公分以上,存活兩年的老海膽居多,已接近生命末期。陳盡川指出,澎湖找不到7~8公分中生代、3~5公分新生代海膽,意味去年至今,海膽生殖繁衍功能幾近崩潰。馬公市區的新村美食館老闆洪先生說,近來海膽一斤都漲到600至800元左右,真的能明顯感受海膽越來越稀少珍貴。

海洋公民基金會董事吳雙澤在臉書公開抨擊,「多年來政府官員只會訂定開放日期、不顧族群數量、以為限制體型大小就天下太平的管理方法,就是海膽危機的根源。」民間團體認為,即使禁採期間,違法採捕、販賣或持有馬糞海膽者,可依漁業法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台幣15萬元以下罰金,但政府、民意代表往往基於選舉考量,擔心嚴格推行禁捕政策,易引發業者、漁民反彈,而沒能進一步限制捕撈、落實管制。

於是,保育人士出現兩派主張,一方認為澎湖馬糞海膽應全面禁捕至少兩年;一方則是呼籲政府多管齊下,應該開始針對海膽數量、密度、行為軌跡做監測、紀錄,建立追蹤制度,且仿效日本,由官方統一估算每年多少海膽可採收、多少海膽須留海洋禁補。

海膽人工復育成本高,成功孵化、著床機率也只有1/3,民間團體更提出「就地復育」的觀念,希望透過社區志工隊,協助海膽直接在當地海岸線周遭復育、保護受精卵度過繁衍期,自然流回大海,推算至少應復育2000萬顆海膽,增加基數,才能促進海膽自然繁殖的機率。

「其實澎湖的鐘螺、紅螺比海膽還更少。」澎湖海洋資源不只海膽面臨消失,其他具有經濟效益的海洋生物,也走向浩劫,若能藉由海膽危機喚回全民重視,保育人士希望澎湖整體漁業資源,皆能重新被檢視,找出危機的根源和對策。

 

標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