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16集|從病人到夥伴 「活泉之家」翻轉精神照護的社群模式

文 / 李玥希

燦爛時光會客室討論過不少關於身心障礙的議題,本集節目介紹一本新書《活泉之家–在心理健康實踐中創造社群》是討論精障機構會所模式的書籍,中文版耗時八年翻譯完成,譯者包括了精障者、社工及醫師。節目邀請到會所模式的引進者,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的王增勇教授,來和我們談談關於會所模式和一般精障機有什麼不同?有什麼樣經營理念,以及如何運作。

「會所模式」源自於1948年,當時美國重新檢討傳統精障機構的隔離模式,希望拆掉隔絕精障者的圍牆,促進精障者回歸社區內生活,因而提出「會所模式」。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時代洪流中的身分漂泊

「會所模式」非傳統集中管理的機構,強調會員與工作者之間對等分工,是由不同功能的小團體組成。以「活泉之家」為例,一個小團體大約二十幾人,若有更多的人加入,則另組新團。每個小團體皆肩負具體工作,例如,「行政組」要負責處理行政相關的問題,「餐飲組」要解決大家的三餐需求,每組除了會員,僅分配兩到三個工作人員(通常為社工),小組的任務並非由工作人員決定,而是由工作者和會員共同討論及分工,共同完成任務。這種高度仰賴合作的任務性質,能使會員意識到他們存在的重要性。

在會所中,沒有傳統上下的權力關係,不論工作人員有多高的學歷或地位,都得和會員平等互動,相互尊重。王增勇指出,會所裡的社工和會員不是傳統的醫病關係,而是夥伴關係。傳統醫病關係中,會員會產生「有醫護在,所以我是病人」的想法,喪失主體性及掌握命運的權利,但在會所中,每個人都是共同生活的人,工作人員將任務交給會員執行,代表對會員能力的尊重與信任,也體現出每位會員的獨特性與價值,透過實際參與及貢獻,會員漸而產生自我認同。

此外,會所文化強調「慶祝」,定期舉辦遊戲或活動,會員熟悉彼此並分享故事,鼓勵成員互相接納。會員的身份不再僅限於「病人」,而是「人」,因而逐步建立起對會所的歸屬感與群體意識,意識到每一項任務皆與整體的運作息息相關。

會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動,但社會卻對精障者充滿歧視,在會所待久了,會不會無法適應真實生活,反而難以重返社會?王增勇表示,會所的目標並非把會員綁在會所一輩子,而是積極創造就業機會,協助會員進入社區。這並非傳統的「結案制」,如果在社會有任何不適,會員隨時可以回到會所。會所透過協助會員就業,讓會員能回到社區生活,但不是讓會員單獨進入公司上班,而是以會所為單位與企業簽約,承包夕陽或過渡性產業,讓會員進入特定產業現場進行短期工作。即使企業尚未完全信任個別會員,也會因為簽約對象是會所而較能放心。相反的,會員也基於對會所的責任感,投入更多心力完成工作,並在工作期滿後,將業務交接給下一位會員,透過經驗和分享,更能促進其他會員的自信與就業意願。

台灣的會所模式已被納入社會安全網的政策藍圖,預計在四年之內成立49處新會所,但對整個國家而言,會所模式是新型態的作法,是否有足夠的人力?社工是否都有這樣的觀念?近期,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北市康)和衛福部社會與家庭署(社家署)協商達成一項機制:新會所的工作人員須先至舊有會所實習兩週,由有經驗的會所團隊協助其建立社群運作架構。此外,新的會所要制訂新的計畫,並透過工作人員與會員的共同參與,半年後由北市康回訪,檢視執行成效。過往舊有的會所,多在發展成熟後才開始與社會對話,而新會所在建立初期便開啟社會對話,邀請不熟悉會所的民眾或機關一同理解其深層價值,希望藉由此方式,打破以往社發署以「服務人數」為導向的KPI思維,重新思考精神健康與社會參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