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在地居民、產業代表、民意代表及社運團體一同站出來,於屏東縣議會舉辦記者會,高喊核三重啟公投,屏東人不同意。圖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
台灣最後一座核電廠——核三,在供電40年後正式除役,台灣迎來核電歸零的歷史時刻。長年與核三為鄰的恆春鎮、滿州鄉、車城鄉、牡丹鄉,以及整個屏東縣,終於得以想像一個擺脫核電風險、迎向永續發展的新時代。
然而,國會在野黨卻強行提出核三重啟公投,要求屏東人繼續忍受威權時期興建的老舊核電廠。要以全國公投決定是否重啟這座地質風險極高的核三廠。若公投通過,屏東人將再次被迫活在核安風險下,屏東追求永續的願景也將被迫延宕。
今天屏東各行各業攜手站出來,在屏東縣議會前發表共同聲明(附件一),表達在地堅決反對核三重啟,拒絕以全國性公投決定屏東的未來,犧牲地方永續發展。與會的屏東在地居民、產業代表、民意代表及社運團體共同強調,核三廠延役不僅是高風險、高成本、缺乏科學與社會共識的錯誤決策,更是對屏東地方民意與生存權的漠視。呼籲屏東人拒絕全民公投霸凌地方,邀請屏東人加入〈我是屏東人,我反對核三重啟〉連署,更呼籲全台灣人在8月23日投下不同意票。
斷層核三40年靠保庇,別再豪賭恆春20年
深耕恆春教育現場40年的屏南區社區大學前校長江國樑表示,核三廠40年僥倖無事已要感謝諸神保庇,如今竟還要再賭20年。核三位於地震斷層帶上,重啟風險極高,卻遭立法院以全世界前所未見的粗暴修法方式,強行開啟重啟大門,根本是拿屏東人、台灣人的生命開玩笑。
江國樑直言,他指出,歐盟對核能列入綠電的四項條件,台灣一項都達不到,核廢料更無國際解方,身為教育工作者最擔心的是「聽一半、想一半、說一半、做一半」,提醒大家不要被擁核的話術矇騙。對於強加在恆春的核三重啟公投,他呼籲:「溫和、善良、有智慧的台灣人,你要不要生一點氣?」
技術未成熟,核能重啟無助台灣能源未來
曾發起萬年溪守護運動的屏東愛鄉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鼎倫強調,屏東長年在發展上被犧牲,能源政策不能再讓最弱勢的社區承擔最大的風險。他表示,在技術、制度與社會共識尚未具備之前,倉促推動高風險的核能重啟,無益於台灣公共能源討論的成熟。他呼籲社會大眾積極參與政策討論、監督政府與業者,從社區層級實踐起,務實推動更友善且公平的再生能源轉型,才能擺脫依賴壓迫與風險堆疊的能源體系。
核三安全紀錄惡劣,老牛拖車風險高
曾任屏東縣政府環保局長的屏北區社區大學校長林雅文指出,核三服役40年本應依法除役,如今立法院在野黨忽視老舊核電廠的核安風險、核廢料存放問題,透過不符程序正當性的修法、提出公投,硬要「讓老牛拖車」重啟核三,是極其不負責任且危險的作法。
他細數,歷年全台三起最嚴重核安「二級事件」,核三就佔了2件,另有14次一級事件,遠多於核一、核二廠。今年3月更再度發生火警,整個海灣籠罩在濃濃黑煙之中。他痛批,在設備老化、耐震不足、核廢無解、戰爭風險升高的現實下,還要草率透過公投重啟核三,怎能不反對?
記取核災教訓,勿將風險留給下一代
永勝5號獨立書店創辦人翁禎霞指出,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至今已14年,當地仍有數萬人無法返家,事故現場仍持續在清理,顯示核災一旦發生,影響將跨越數個世代,提醒大眾正視全球重大核能事故留下的教訓。
翁禎霞表示,台灣核三廠與福島核電廠同樣位於海邊與地震帶,皆為40多年前所興建,有必要評估目前是否仍符合環境與地質條件。如今在野黨卻以短短33字的公投主文,在未提出具體的安全評估與風險說明之前,就要求全民表態是否同意重啟,這樣的程序與態度,身為一位母親她認為這是對未來世代極不負責任的事。
核災毀農漁,風評害一世
屏東縣九如鄉農會總幹事龔泰文(會務部專員林宗霖代理念稿)指出,屏東是典型農漁業大縣,從事農漁及相關產業人口占全縣近4成,核災一旦發生,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漁產業與居民生計。他以福島核災為例,311過後14年,即便當地農漁民努力復耕,仍難擺脫市場排斥的「風評被害」,長期承受經濟與社會的雙重壓力。屏東與福島同樣仰賴農漁業發展,農漁產品不僅內銷,更外銷國際,若核三發生核災,無論是否污染,多年辛苦建立的農、漁業聲譽將瞬間瓦解。他呼籲,能源政策不能只看發電成本,核三重啟只會讓屏東人承擔不該承擔的風險,地方沒有理由接受。
屏東青年:反對空間不正義,拒絕風險外包
由屏東在地青年組成的好屏青年協會,由理事長林亮吟與理事丁映瑄一同發聲,表達屏東青年的立場。理事長林亮吟強調,核三廠從興建到運轉40年,把高風險設施設在被邊緣化的地區,再以就業、建設等補償機制換取地方的不得不接受,形同「福利殖民」。這次國會在野黨發起的核三重啟全國公投,不論在科學證據或經濟實務上都沒有必要,只會將恆春半島、屏東人的疑慮與願景,化約成不成比例的選票數字,這不是民主,也不是公民參與,只是一貫的重北輕南。
理事丁映瑄直言,「我們覺得核能最好、所以邊陲就該接受核電廠」的治理邏輯,與永續發展無關,只是粗暴的風險外包,讓屏東未來卡在虛假的二選一之中。即便能源轉型困難、綠能治理仍有瑕疵,也不會合理化核電延續的不正義能源體制,更不能以社會福利強迫弱勢社區買單。
屏東要綠色經濟,核三不應是選項
長年參與屏東社區營造、終身學習與屏東地方學的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副教授李錦旭指出,屏東歷任縣府團隊多年來致力發展「綠色經濟」,以低碳、永續、生態共融為施政願景。他回顧過去策展「屏東百年產業變遷展」的經驗,強調真正的綠色經濟,是以減少環境風險、物質循環使用、保障社會平等為目標,核電根本不該是選項。
李錦旭強調,核三廠高風險、核廢料無解,與屏東追求永續、宜居生活的目標背道而馳,延役只會危及地方生態與子孫未來,應由全民共同參與推動更安全、公平、在地共創的能源轉型。
核安不能公投,拒絕重啟霸凌屏東
屏東縣議員洪明江以兵役延役比喻核三廠重啟,形容核三廠服役40年,好不容易退場,如今卻被迫「再賭20年」。他認為,恆春人40年生存在核三的恐怖、恐懼之下,好不容易現在可以脫離,卻有人說「你不行」,讓全台灣決定屏東人、恆春人的命運,是非常荒謬的事。他表示,福島縣的農漁業在福島核災後,至今仍承受「風評被害」,以台灣的國土尺度,一旦發生核災,不僅是滅縣、更可能滅國。他呼籲屏東縣政府要有所行動,屏東人才有機會了解核三重啟的風險跟問題,更讓全台灣社會聽到屏東人的聲音。
核三重啟是科學問題,不應政治解決
屏東縣議員李世斌表示,公投要求核三重啟,完全違背屏東追求非核家園、多年推動能源轉型的努力方向。他提問,如果以科學理性的角度,為何公投不包含核一、核二廠的重啟?就是因為提案的民眾黨只想用政治解決問題,卻不以科學角度分析、理解核三是否有條件重啟。
他認為,回饋金不是支持核三重啟的藉口,而是屏東人應得的補償,而除役後,在地每年依然能領到與穩定運轉時期的三年平均回饋金,直到2050年;核廢料乾式貯存只要沒遷走,回饋金就會一直發,可能幾十年,不用擔心。呼籲屏東人站出來在核三重啟公投投下「不同意」票,拒絕老舊又危險核電在屏東重啟,全國性的民意霸凌壓迫屏東。
公投決核安,粗暴不負責
屏東縣議員梁育慈指出,能源轉型壓力確實存在,但以全國公投決定屏東的命運,是非常粗暴、不負責任的作法。她強調,核能議題高度專業、風險極大,社會需要充分對話,而非在資訊不足、共識未成之際,就被迫倉促投下公投票。
梁育慈表示,根據台電核二廠延役評估,單是安全改善、燃料汰換、機組維修就需投入至少400億元,核三若要重啟,成本同樣驚人,施工期更將長達數年,絕非「說重啟就重啟」。核三廠更位於恆春斷層帶,鄰近地區曾發生規模6.9強震,且沙岩地質恐放大震動效應,核三早已承擔超過40年的高風險,重啟只會將地方置於更大威脅之下,屏東人絕對不同意。
虛耗公投無助轉型,呼籲全民用票擋下政治操作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指出,核三廠在921地震之前興建,位處活斷層帶,過去40年能夠運轉無事,某種程度是靠「眾神保佑」。他回顧2001年差點釀成核災的「全黑事件」,提醒社會別忘記台灣曾經歷過的核安危機。李根政質疑,公投主文毫無合理性,因為沒人能確保核電廠安全無疑慮,在三哩島、車諾比與福島核災後,全球無任何核電廠能夠宣稱百分之百安全。他呼籲全國民眾,特別是屏東鄉親,務必在8月23日投下「不同意」票,擋下這場核三重啟公投,拒絕讓政客與政黨的政治盤算,綁架台灣能源轉型與世代未來。他強調,能源議題攸關全民安全與永續,必須經過嚴謹、透明、負責任的討論與審慎決策,絕不能倉促草率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