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文化

棒壇雙雄的爭霸~嘉農VS嘉中

文/郭盈良(嘉農校友,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總幹事)

隨著KANO電影的上映,臺灣棒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引起了廣大民眾熱烈的關注與探討;當看完電影後,片中除了有許多激勵人心且熱血青春的感人橋段外,更引領觀眾回到了1930年代,那個臺灣棒球運動才剛起飛不久的純真年代。身為「嘉農」的校友,除了對於「賢拜」在八十多年前的傑出表現與有榮焉外,也藉由本文回顧在日治時期,嘉義另外一支棒球強隊-嘉中棒球隊與嘉農棒球隊之間曾經有過的激烈拼鬪戰況。

球都雙雄的先後崛起 

自1923年7月起,臺灣體育協會於臺北圓山球場舉辦第一屆「全島中等學校棒球大賽」,優勝隊伍可代表臺灣前往日本大阪參加「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即為「甲子園棒球大賽」)。在1930年以前,取得臺灣區代表權的學校主要有臺北一中、臺北商業、臺北工業等以日本學生為球員的學校。這樣的局面直到1931年由臺北以外的球隊-嘉農棒球隊贏得全島冠軍後,才掀開了嘉農成為全島霸主的序幕。

嘉農棒球隊成立於1928年,素以「三族融和」為球隊特色,主力球員包含漢人、原住民、日本人,曾被戲稱是一支「雞尾酒球隊」。不過1931年這支雜牌軍在教練近藤兵太郎的領軍之下,以黑馬之姿勇奪全島中等學校棒球賽冠軍,取得了臺灣代表權並進軍甲子園,而且一路過關斬將,勇奪準優勝(亞軍)。雖然最終未能如願贏得總冠軍,卻也博得「天下嘉農」及「南海青龍」的美譽。此時報紙開始將嘉義比喻為「臺灣的球都」,嘉農經此戰役後更一躍成為一支具有全國知名度的球隊。除此之外,嘉農並於1933年、1935年(春夏各1次)、1936年共計5度代表臺灣前往日本參加「甲子園棒球大賽」,這也是嘉農棒球隊發展最巔峰的時期。

在這一波棒球浪潮當中,嘉中也在教練長久保秀夫帶領之下於1930年創立棒球隊,正式加入臺灣中等學校棒球賽戰局。嘉中棒球隊成員以日本學生為主力,並無臺灣球員。1932年全島中等學校棒球賽南部的預賽經抽籤首輪由嘉中對上嘉農,此役吸引超過3000名觀眾來到臺南新野球場觀戰,這是兩校首度在正式比賽中對戰,比賽結果由嘉農以8:5勝嘉中,報紙以<白熱の人氣 嘉農勝つ>標題報導,可見當時這是一場眾所矚目且人氣沸揚的比賽。

雖然初期嘉中在與嘉農的比賽總是一勝難求,但是自1935年嘉中制訂「全島稱霸計畫」後,首要目標即是在3年內擊敗嘉農。在積極提升戰力下,果真於1936年6月在「臺南州中等學校春季棒球賽」以6A:1首度戰勝嘉農,此時嘉中儼然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直到1937年,守備被評為「全島第一」的嘉中棒球隊在決賽以7:6逆轉勝臺北商業而贏得全島中等學校棒球賽冠軍。隨後又於1939年及1941年總計3度稱霸全臺灣,其中除1941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而取消甲子園大賽外,嘉中於1937年及1939年曾兩度代表臺灣遠征甲子園。

嘉農與嘉中的爭鬪

隨著1928年及1930年嘉農與嘉中兩支棒球隊先後成立,並成為足以抗衡北部學校的棒球勢力,打破了臺灣棒球長期由臺北學校宰制的局面。自1931至1936年之間,嘉農在6年內5度奪得全島冠軍(1935年2次);而1937至1941年的5年內,嘉中亦3度贏得了全島冠軍。換句話說,嘉義的兩支球隊-嘉農與嘉中在1931至1941年的11年間,就包辦了8次全島冠軍。這期間,兩支棒球強隊彼此爭鬪之激烈可想而知。

雖然嘉農成軍較早,稱霸臺灣的時間也較久,但是嘉中以後起之秀迎頭趕上,不讓嘉農專美於前。兩校在正式比賽當中互有輸贏,總體戰績也在伯仲之間,激烈的競爭使得兩校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情感對立。考量到兩校之間的和諧,也想進一步促進兩校的良性競爭,在嘉義市尹伊藤英三與兩校校長及校友會的斡旋之下,自1938年起嘉農與嘉中兩校開始每年舉辦三戰兩勝制的定期賽,這也被譽為是「臺灣棒球界的早慶戰」(早稻田與慶應大學),此舉對於提升嘉義地區棒球地位有著推波助瀾之效。

在日治時期,嘉農與嘉中參加的中等學校正式棒球賽包含「南部中等學校野球大會」、「全島中等學校選拔棒球賽」及「全島中等學校棒球大賽」等。以下就以這三項島內的比賽做列表,比較嘉農與嘉中之間競爭的狀況。

1933至1941年間,共舉辦7屆「南部中等學校野球大會」,嘉農贏得5次冠軍,嘉中則有2次,其他學校只能陪榜而已。

8.54.53

 1933至1943年間,則舉辦10屆「全島中等學校選拔棒球賽」,嘉農贏得6次冠軍,嘉中則有1次,其他學校只有臺北一中曾獲得2次冠軍,幾乎是嘉義的兩支棒球強隊勝出的局面。

8.57.27

關係到是否能取得甲子園大賽門票的「全島中等學校棒球大賽」,自1923至1942年間,嘉農與嘉中的成績則相去不遠,嘉農取得4次冠軍,嘉中也有3次冠軍,並形成嘉義與臺北兩地學校爭冠的局面,南北對抗的態勢壁壘分明。

8.59.45

重振被遺忘的棒球光榮

受到日治時期棒球運動蓬勃發展的影響,至今棒球仍是臺灣社會所公認的「國球」。甚至在1970年代,臺灣的三級棒球隊在國際間屢傳捷報,鼓舞了當時如同國際孤兒的臺灣人民,一代代棒球健兒用血和淚帶領著我們見證夢想與堅持;1930年代的嘉農與嘉中棒球隊奮戰不懈的「健鬪」精神也激勵了當時的人們,永不向命運低頭的「棒球魂」一直在九局下半兩人出局球數兩好三壞後,伺機一棒揮向外野逆轉戰局,獲得最終的勝利。

在日治晚期嘉農與嘉中的爭鬪過程當中,代表著臺灣中等學校棒球的版圖已由北往南推移,且稱嘉義為「球都」一點也不為過。雖然在情感上臺灣人對嘉農的評價要遠勝於嘉中,除了嘉農曾經贏得臺灣棒球隊遠征日本甲子園的最高榮譽外,還有就是嘉農棒球隊自始至終總維持著漢人、原住民、日本人三族共和的組合,有別於嘉中完全以日本球員為主的球隊。但無論如何,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人被遣返回國,臺灣的棒球運動沉寂了二、三十年之久,直到1969年以嘉義大同與博愛國小為主體的「臺中金龍少棒隊」在美國威廉波特舉辦的世界少棒錦標賽中奪冠,也再一次開啟了臺灣對棒球運動的狂熱,並使得臺灣棒球運動走向世界舞臺,重拾了1930年代曾有的棒球光榮。

圖說:巨聳的「天下の嘉農」棒球意象矗立在現今嘉大蘭潭校區校園內。

本文由台灣圖書室提供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