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投稿

社運素人 擋下文資推土機

舊「省立育幼院」的員工宿舍,四周被高樓包圍

文/黃仲豪

近幾年來,外來人口大量移入南崁地區,簇新的高樓拔地而起,地價也水漲船高。但從通勤時段動彈不得的幹道,轉進南崁吉林路,卻會看到一片離離蔚蔚鬱鬱蔥蔥的老樹,間雜著幾座老而彌堅的長屋,被周遭的高樓環繞,顯得甚是突兀。走進這塊園區,歲月彷彿停下了腳步,所有的一磚一瓦,凝結在七零年代,原來這裡是全台第一所兒童保育院-舊「省立育幼院」的員工宿舍。

園區外的高聳的大樓,包圍園區內低矮的房舍,正有如桃園文化資產的現況。土地開發的怪手虎視眈眈、居高臨下,無法為自己發聲的歷史建物,只能任官商魚肉,屢屢成為推土機下的碎瓦頹垣。桃園珍貴的歷史建築,一棟又一棟的被拆毀,直到一位社運素人的出現,擋下了轟隆運轉的開發巨輪,改變了這片老樹老屋的命運。

發起搶救運動的孫毓晴,原本是位美術設計工作者,和社會運動毫無淵源,也沒有在其他場域或議題抗爭的經驗,沒料到走上搶救文化資產的這條路,最後甚至成為桃園少數搶救成功的案例。

當時這片老樹老房子,已經被規劃為南崁運動中心的預定地,體育署也編列補助興建的預算,一切箭在弦上,即將破土動工。但是孫毓晴卻發現附近居民對此規畫一無所知,更認為珍貴的歷史建物應該結合教育用途,發揮場域的歷史意義,而不是輕易的從地圖上抹去。於是決心辭去工作,全力投入搶救運動。

「我的直覺認為是這片園區自己想要留下來,是這個地方感召我去做這件事情」

孫毓晴坦承社運是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一切都得邊做邊學,還好靠著《金羊毛社會冒險學院》「草根組織訓練—社會事題工作坊」的第一屆同學們力挺,加上講師何宗勳老師的點撥指導,搶救運動戰戰兢兢的上路了。

「一定要善用媒體,讓議題曝光,政府才會有壓力。再怎麼抗爭,如果媒體都不報,政府也不會重視。」

打從啟動那一天,孫毓晴就把媒體戰列為第一戰線,目標是每個星期都要有一則新聞見報,維持新聞的熱度。「一開始還懷疑會有記者來嗎?因為第一次的記者會,開在南崁園區旁的圍牆外面,這麼遠哪有人會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記者來的很多,大概是桃園沒什麼新聞吧」談起當初的一砲而紅,孫毓晴仍不免哈哈大笑。

但是要持續吸引記者的注意力,就必須塑造在地的音量。宣傳講究聲勢,而聲勢要靠人數,為了要讓附近居民一起來聲援,搶救運動開闢了第二條戰線-捲動民眾參與。

「只要每個人各出一點力,集合起來的會出乎大家意料的豐盛,而且每個人都出一份力、出一點東西,對這個運動會有歸屬感,會為它而滿足、而開心,有參與感。」

捲動民眾參加和媒體曝光可說是相輔相成,媒體的報導可以讓大家知道運動的進展、邀請更多的民眾一起來參與、以及搶救運動還需要什麼社會資源,而附近居民的共襄盛舉,又能帶來更多的報導切入點,形成一個滾雪球的效應。

而提供社會參與的方式,也需要仔細規劃。南崁地區的居民以年輕家庭居多,喜愛老少咸宜、闔家出動的活動,所以在舉辦活動的比例上,就以軟性的音樂節、生活節、小農市集為主,每每都能吸引到爆滿的民眾,塞滿了整個園區。

老屋生活節

老屋生活節

而在調性偏硬的論述方面,就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邀請市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以及當地居民,一起擘劃園區的願景,凝聚共識,弭平差異。

有了足夠的參與人次之後,必須將人數的力量化零為整、展現民意,而展現的方式就是連署書。最後搶救運動蒐集到6000多份的連署書,這個數量成為民意代表和政府官員都不能忽視的力量,也成為和公部門交涉時最堅強的後盾。

第三條戰線是民意代表,搶救運動歷經2014年的直轄市市議員選舉,以及2016年的立法委員選舉。市議員選舉候選人眾多,除了請市議員簽署承諾書,搶救運動還幫支持的議員組加油團,並在粉絲頁上呼籲粉絲支持簽署承諾書的候選人。選後繼續跟催議員實踐承諾,讓議題在選後發酵。

最近的立委選舉,立委候選人的立場就涇渭分明。現任立委陳根德是開發派,沒有對話空間,之前搶救運動成員前往拜訪還不歡而散。挑戰者鄭運鵬和王寶萱就友善多了,還親自參加園區的工作坊,一起討論園區的未來。

「做社會運動要善用選舉和政治力,理解她能夠影響什麼,在乎什麼,去操作她,才能成為我們的助力。」

立法委員候選人鄭運鵬及王寶萱,親自出席工作坊

立法委員候選人鄭運鵬及王寶萱,親自出席工作坊

第四條戰線,是遊說行政部門和執政官員。為了打開和公部門對話的空間,必須結合抗爭行動,訂出明確的抗爭對象和訴求目標,要求公部門出面回應。由於地方政府一直沒有善意的回應,對話層次也逐級升高,從一開始的鄉長、縣政府文化局、升高到中央的的文化部和教育部。

憶起和公部門交手的經驗,孫毓晴印象最深刻的是和鄭文燦市長的「市長有約」。鄭文燦市長在選市長的時候,也曾經應允支持全區保留,市長勝選之後,搶救運動的成員滿心期待,以為改朝換代之後,一切將會否極泰來。但在一次市長和公民團體的「市長有約」活動中,搶救運動成員再次詢問市長,市長態度卻轉趨消極,改口要再研議,孫毓晴當場痛哭流涕,也成為隔日見報的焦點。類似這樣的挫敗,在搶救過程中不勝枚舉,卻沒有挫折孫毓晴堅持到底的決心。

「我認為它就是會成功,這個信念是很重要的。如果我需要什麼東西,它沒有給我,我就有理由放棄,因為我做不下去啊。但是東西一直來,所以我沒有那個理由說我不想做了。過程中需要什麼,到最後都會自己跑出來,但是都是在最後一刻才跑出來」

搶救運動成員,在桃園市議會前爭取全區保留

搶救運動成員,在桃園市議會前爭取全區保留

四條戰線齊頭並進,其中的辛苦,不足以外人道,最大的難關,是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孫毓晴舉例說:好幾次要去抗議或是拜訪,到了前一兩天還在猶豫要不要去,擔心做了也沒有用、擔心現場人太少、擔心媒體會不會來、擔心見了面要講什麼,抱著這麼多的恐懼和憂慮,硬著頭皮去衝,直到在門口集合的時候,才發現人都冒出來了,但總是要堅持到最後一刻,才會有一切迎刃而解、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除了積極地保存園區以外,搶救運動還為原本規畫的運動中心找出路,畢竟顧此失彼是讓意見不同的陣營互相角力,兩者兼顧才是雙贏策略。最後將附近的五福游泳池改建成運動中心的替代方案,也為市政府所接受,成為兩全其美、皆大歡喜的結局。

經過這一年多的運動歷練,孫毓晴儼然對如何推動社運,小有心得。問到搶救運動成功的關鍵因素,孫毓晴歸功於內部的運動策略,以及外部的貴人相助。「社會運動真的要有方法。透過專業判斷,掌握關鍵的時間點,在那個關鍵點作出的事情,對這件事就能產生作用。」

貴人相助則是指鄭文燦借調過來的盧維屏副秘書長。當時和盧副秘書長建議替代方案,盧副秘書長隔天就去場勘,看五福游泳池是否適合改建成運動中心,去跟議員溝通,在市政府內部做跨局處的溝通,最終成功說服鄭文燦市長。

在園區保存塵埃落定之後,搶救運動也走到一個分水嶺。之前是馬上打天下,之後是馬下治天下。為了長久經營社區營造,孫毓晴也發起成立了南崁文化協會。這個協會的短期目標,是發展園區規劃的概念。未來園區的設計規劃被文化局發包出去之後,就要用協會的力量,來監督政府,跟政府溝通,參與審核。

學者專家與附近居民一起擘劃園區的未來

學者專家與附近居民一起擘劃園區的未來

最後問到給其他社運推動者的建議,孫毓晴沉吟許久,給了兩點建議:

「善用媒體!媒體是擴大機。能引起大家的注意,政府就會害怕。」
「在地耕耘的團體,只要朝著目標默默前進,總有一天那個點到了,就會爆發出來。」

本文原刊於桃園在地聯盟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