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投書】《失業風暴》的社會議題警訊與作家角色

圖片來源:電影《失業風暴》劇照

文/倪國榮

近來有兩部法國關於勞工階層的電影值得矚目,一部是《失速母親》,描寫長距離到飯店做清理工作之苦。遇上法國大罷工,更是苦不堪言,而她是有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另一部就是《失業風暴》,描寫一個社會紀實作家,為了真實描寫,把自己真的投入清潔工行業,更是大規模地描述勞力行業的單薄不穩定,結尾作家身份曝光,跟她成為好友的同事,覺得情感的 property 被剝削,無法諒解,雖然一般同行都高興有作家替他們如實代言,帶來尊嚴,也有工資調漲的希望。

這部電影除了清潔工作的寫實辛苦外,也提出了作家為了達成紀實使命,編造自己背景,即所謂善意的謊言,是否恰當?此點也值得深思。

勞力工作,在開發中國家普遍多是,但在已開發國家如法國,不僅勞力,更講求速效,跟不上來的不合老闆意的,淘汰開除很快,反正總有人要做。我們看他們整理公廁,辦公室,要講求效率,更要客人滿意,尤其表現在渡輪上船艙房間有兩百多間分秒必爭的整理上,天沒亮客人沒上船前,每間不到兩分鐘的制式整理,心臟不夠強,速效不佳者,是很快被洗掉的;電影一開頭就是一個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勇闖就業服務站抱怨,為整部電影的社會議題定了基調。

隨著影視通訊發達,現場報導紀實也被強調,這部電影根據真實報導暢銷書改成大銀幕,除了著名影星當女主角外,找來不少清潔工素人演員,因此散發強烈議題風格,使人看後不禁想,如果 AI 清潔員進來,大部分的人就沒工作了;如果沒有作家願意跳入去做,一個行業的內情背景怎麼與外界溝通,讓人同感共鳴呢? 而作家編造自己身份,被發覺後,當然會傷了很親視為好友的同事情感,因為無法再視為工人同事對待。

我們的社會,前幾年有一位工地主任作家出名,後來也有鐵工業者出書的,現在半導體大紅數年,尚沒有見到半導體作家出現。社會越自由民主,單親家庭越多,失業問題種類也越多,《失業風暴》原名叫 Between Two Worlds,作家熬過清潔工之苦,創作出作品,恢復本尊後,就不再是普通清潔工了,而是作家,所以她與好友同事友誼驟然裂開,她們真是被推遠了,各自站在不同世界的待遇裡,令人嘆息。

這兩個高低世界的溝通,就是自由與文化創造的普世價值吧,所以窮人家克服困難受好教育,就有機會到高階級社會領高薪受禮遇,這是民主社會最大的特色;但讓失業不成為社會爆炸點,從失業到無產成為共產黨的暴力溫床,正是這百年來的教訓,描寫勞工困境的電影與著作,正在不斷提醒資本掛帥的一窩瘋股市社會,應有的立法節制,保障勞工的基本生存權,以避免底層社會解體,帶來顛盪不安的撕裂亂源。

圖片來源:電影《失速母親》劇照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