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生保留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
許雅婷導演是樂生保留運動長期的參與者,她以二十年的青春、非凡的毅力與決心完成《大風之島》的紀錄片,今日能獲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的肯定,獲得多項大獎,樂生保留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同感鼓舞與歡欣,在此祝賀雅婷導演!
本片記錄的是,在已定案保留的樂生院區裡,院民與學生繼續爭取院區完整重建的艱苦與挫敗。6月23日,我們在淚水中看完了《大風之島》在台北電影節的世界首映,因為這部作品同時揭示了我們內心深處未曾公開訴說的情感─樂生院民們曾經承受的苦難、他們生命的智慧,以及對人與土地的慈悲,正是推動與支持這場歷時二十年的運動的核心。
片中所出現的蓬萊舍,在2022年因《樂生園區整體發展計畫》整修工程,被迫「清空關閉」。該空間原是2005年在反對強制搬遷、爭取保留樂生之際,院民們所組成的「樂生保留自救會」,主動向當時的樂生院長黃龍德爭取,長年作為會議、交流及接待國內外聲援者的據點。
自救會的阿公阿嬤常說:「這樣才有地方讓來的學生可以歇腳與喝水」。十餘年來,蓬萊舍的鑰匙由院民茆萬枝阿伯保管,自救會的會議也多在此舉行,並向社會大眾開放,成為民主實踐的場域;茆阿伯親手製作的木造樂生模型也在此長期展出。藝術家張蒼松曾形容:
「堅若磐石的骨董量體內部,牆面、窗櫺和木櫃上,羅列著近十八年來樂生保留運動從草根發散至國際串連的無可取代的文件與物件。」
「蓬萊舍」是樂生院「重建」的縮影,以自救會為中心的社會運動所打造的生氣蓬勃的地景,本來是活化保存最好的案例,卻一步步被「依法行政」之名遭到取消與排除。原本的使用者、守護者、協作者反而被貶低為少數人、外來者與佔用者,活的民主與文化被迫凍結在「過去」。樂生人權園區的建造工程本應以人權與尊嚴回復為宗旨,實際上卻淪為自救會與樂青在各層級的官方會議上受盡忽視與屈辱的過程。
樂生保留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自2017年起爭取重建入口意象的「大平台」方案,是保存這段強制隔離醫療政策歷史的關鍵文化地景的關鍵,曾在由國發會主委曾旭正主持的跨部會協調會上首度通過。然而,離完整保留只差最後一哩路時,捷運局卻強行使「陸橋」成為「既定事實」,使得抗爭再起,法律行動與街頭行動並進,與技術本位的官僚中心主義對抗,歷史的角力造就今日的「斷頭橋」。
我們知道,讓不存在的選項存在是困難且辛苦的,2007年我們讓「原地保留樂生院讓院民續住」的選項出現(雖不完美);2025年,我們依然繼續爭取,讓具有民主參與的完整「重建」成為可能。二十年來,之所以有一代代的青年投入,是因為我們相信,尊嚴與人權不該是一次次在官方會議上列席卻被忽視,也不該是一張張在沒有選擇下簽的「同意書」。
首映後,我們在院區的會議上跟年邁無法到場的院民報告:「《大風之島》首映時,全場都在哭。」今年已高齡91歲的自救會會長李添培聽了陷入沈思,憶起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已故的戰友們,感慨落淚說:「是啦,是該哭的。」
《大風之島》是一部絕望與希望並存的紀錄片,承載著哀悼、療癒、實現正義與通向未來的能量。身為台灣人,我們知道正義與和解是長期的苦工,在恭賀《大風之島》獲獎的此刻,我們誠摯邀請所有關心樂生、關心台灣人權與未來的人,與我們一同繼續守護樂生,一起突破僵化的官僚制度設下的困難與限制,為下一代的台灣人打造真正的希望。
今日(週日)下午3:00,雅婷導演將在樂生蓬萊舍舉辦慶功茶會,歡迎記者朋友與舊雨新知一同共聚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