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hoto by Dekler Ph on Unsplash)
文/廖偉傑
兩年前(2023),使用AI模型就能模仿歌手的歌聲,這能以人無法披靡的速度生成幾能亂真的歌曲。在當時就引起正反兩派的熱議,支持者認為這對歌迷是好事,反對者則提出版權問題。而Spotify則是偏向於後者,下架AI生成的歌曲好保護創作者。可能有些歌手對其保持肯定態度,像是陳珊妮就曾以自己歌聲推出單曲。[1]同年的中國某串流平台,已經能夠以使用者的聲音製作出歌曲;或者是改變聲音的音色,使同首歌曲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不過也因為AI生成歌曲的進步,使得真實人聲,與機器製造的差別是如此小;平台的自動標籤系統,有時不會將歌曲標記成AI創作,像是2024年,就曾有人模仿Drake與The Weeknd,製作出《Heart on My Sleeve》,讓人頓時以為是兩人合作,還吸引60萬的播放次數。要直至後續官方介入,平台才把歌曲撤下。[2]
又或者是相反,近期獨立歌手Willwi,就曾在medium上指控某中國平台,多次將自己親自譜寫、唱出的作品,錯誤標上「AI 作品」,甚至取消收益。這種情況顯明了平台的自動偵測,有著出現問題的可能。而在他申訴之後,卻毫無解除的跡象。這加上系統的誤判,更是說明了歌手與平台的關係是不對等的。
這種問題發生在獨立音樂人身上可說是屢見不鮮地令人煩悶,歌手需要平台來曝光自身與作品。平台方雖然也需要作品來維持運行,但相對於有大公司撐腰的歌手,較不知名的小型團體或音樂人,更有可能受限於聲量而無法反抗。至少可以從中國某串流平台上可以看出,他們對獨立音樂人遭錯誤標示的作品並不重視。這同時也是出於AI技術普及後,平台面臨到的管理壓力。
AI讓歌曲與專輯得以大量生產,也使平台面臨兩難:過於嚴格的審查,除了上升的成本與降低的效率,還會波及到音樂人;但如果過於寬鬆,則會使平台充斥著這種工業製品,除了降低平台聲望外,同樣會壓迫到音樂人的空間。[3]與此同時,對於極大數量的作品,同樣只能利用AI來識別,像是早在2022年Spotify就開始使用AI審查,但明顯仍有缺失。雖說平台對此也沒有良好的處理方式,但相比於其他平台的申訴系統,中國的串流平台顯得尤其冷淡。
這點可以先從他們的付款方式談起,這也是使用中國平台的麻煩之處。
基本上中國的平台大都要求綁定當地銀行帳戶,以及使用他們國內的支付方式,否則是無法被納入這個收入系統。甚至必須遇到音樂人普遍的問題:否認自己是台灣人,而是中國人。即便繳交了美國的AI審核報告,或是上傳親自拍攝的錄音檔都毫無幫助。也無從知道他們的審查與上訴標準,只會在最後給出個結果。
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從平台中獲取收益的複雜性,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封閉性質。並且從他們看待申訴的方式,可以看出對獨立音樂人的不重視。甚至可以猜想,在他們眼中,境外的音樂家只是龐大人海中,試圖從中國市場分杯羹的群眾,哪怕那些音樂人根本無法從中直接獲利;或者說,音樂人本身只是數字,他們嘔心瀝血創作出的作品,也只是數據罷了。在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最終只能選擇兩條路:為了流量繼續待著,或是像Willwi般放棄中國市場。而這兩者,都是消磨獨立音樂人的熱情。
[1] 今周刊. “揭密「AI孫燕姿」爆紅內幕 如何顛覆音樂產業?.” 商業時報, May 28, 2023. [2] Axios. “AI copyright in spotlight after platforms pull “fake Drake” song.” Axios, April 19, 2023. [3] Elizabeth Lopatto. “Not even Spotify is safe from AI slop.” The verge, May 2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