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三位臺北文化獎得主領銜 四百位學者專家連署反對社子島計畫

文/社子島自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審查社子島區段徵收範圍案前夕,社子島自救會及參與連署之學者專家,12/24(二)召開記者會,公布「規劃設計、地政、環境、文化專業界反對「生態社子島」區段徵收連署」成果。截止今日(12/24),共35組專業團體、105位相關領域學者專家、300餘位相關領域工作者,超過四百位學者專家參與連署。當中包含三位台北文化獎得主,龔書章教授、劉可強教授、鍾喬導演。

連署文呼籲臺北市政府懸崖勒馬,停止推動生態社子島,並根據「落實民主精神」、「尊重多元價值」、「回應真實社會趨勢」、「提出區域性交通綠色轉型策略」、「回應氣候變遷挑戰」等五項原則,徹底檢討並修正社子島的都市計畫,研擬真正符合生態原則、符合公平正義的社子島都市計畫。

連署發起人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表示,台灣採用區段徵收、以迫遷手段來達到所謂「整體開發」的都市計畫,也是極為反民主、反人權,不正義的。從柯文哲時代到現在,已經將近十年,許多社子島的居民,就受著這樣都市計畫的凌遲,這是非常不正義的。社子島居民已經承受超過五十年禁限建的不公不義,然而臺北市政府宣稱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竟然利用區段徵收的都市計畫,竟然是迫遷居民,等於是讓社子島居民承受雙重不正義!臺北市市長——從柯文哲到蔣萬安——以及市府相關局處的長官,為了滿足自己的績效,持續推動柯文哲時代的遺毒,也就是名為「生態社子島」的都市計畫案,反而加深了社子島的不公不義,且造成社子島內部嚴重撕裂。

廖桂賢指出社子島不只是台灣人關注,也引起國際關注。台灣已經有許多專業者,包括重量級相關領域的學者挺身出來反對,連署名單上也有國外的學者關注這個不正義的開發案,且已有國外學者,針對社子島開發計畫的問題展開研究。在台灣面臨中國外患侵略的時刻,位於首善之都的社子島的都市計畫,特別會是一個指標性案例:在中國侵蝕我們民主體制同時,我們應該容忍臺北市政府延續惡習,用採用區段徵收的都市計畫來侵蝕社子島居民的民主與人權嗎?

廖桂賢呼籲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的委員,為社子島的居民審慎把關。現在,台灣處在一個面臨外患的脆弱時刻,真的不該再有侵害人權的內憂產生,請委員們嚴格把關,不要讓任何社子島居民被迫遷,區段徵收迫遷造成的無形社會網絡斷裂、親友情感撕裂,不是任何金錢數字與物理環境可以彌補的。大規模迫遷造成的社會成本,除了個人,也得由整個台灣社會承擔。

台大城鄉所黃麗玲教授表示,生態社子島計畫在居民參與過程中缺乏正當性,形式化的i-voting程序僅獲得20.9%支持,計畫的基礎就存在重大正當性危機,更與國際人權標準不合。聯合國兩公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明確要求,在涉及迫遷的土地開發案中,政府保障居民在計畫中的的參與與完全補償,才能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同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1)中的「永續城市與社區」的細項目標,也強調具包容性與參與性的都市規劃,且需保護文化與自然資產。

黃麗玲認為,社子島區段徵收是採取大規模土地開發,無法保護既有聚落與自然地景,更破壞生物多樣性,將帶來不可逆的破壞,這也與以自然為本的都市設計理念悖反。她呼籲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在環評訴訟結果出爐前,應立即停止審議社子島計畫,並基於國際人權標準與永續發展目標,重新檢視社子島的都市規劃內容,以確保居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害。

康乃爾大學規劃系施琳達教授表示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探討了許多政府和社區在平衡洪水風險、住房負擔能力、社會保障和財務成本時面臨的困難。這些全球經驗顯示,社子島並非孤立無援,並且有機會從其他地區的規劃過程、優先事項和策略中學習。她建議都市計畫的核心目標應從「如何降低社子島的洪水風險」轉為「如何讓社子島居民更具韌性」,透過以人為本的視角推動更具創意與綜合性的解決方法,避免僅關注物理風險的單一策略。她提到,國際成功案例顯示,有效應對氣候變遷需要多層次的適應能力,包括基礎設施與社會網絡的雙重韌性。現有規畫將居民從強韌的社會網絡中移出,安置到風險更高且支持系統不足的安置住宅,是傷害在地數百年的社群。她建議政府應採取能逐步改善現況的策略,例如允許居民修建房屋、改善排水,這可立即改善生活品質,還保留未來進一步調整的空間,減少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帶來的沉沒成本與路徑依賴性風險,同時為台灣都市永續發展樹立典範。

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表示,社子島居民沒有人反對社子到發展、改善家園環境,支但堅決反對以區段徵收方式將百年家園連根拔起,讓珍貴的歷史文化,如夜弄土地、端午划龍舟,因不當都市計畫而消失。她強調,都市計畫應是要尊重在地需求,讓人民生活充滿幸福感,而非打著改善名義迫遷百姓、造成萬分痛苦。李華萍批評,台灣的都市計畫已淪為建商財團炒作土地的工具,完全背離民主精神。她指出,柯文哲任台北市長時強調「尊重專業」,但社子島區段徵收計畫卻粗暴剷平歷史聚落。為此,全台超過400位空間規劃與都市計畫專業者聯署,呼籲內政部與台北市政府終結由上而下的獨裁式規劃,應以尊重在地文化紋理,重新規劃屬於社子島人、保留聚落的都市計畫。最後,李華萍呼籲內政部駁回社子島區段徵收案,保留居民聚落,避免推動無法執行的計畫,迫害與傷害人民權益。

幾位參與連署的地政與規劃領域重量級學者今日亦透過聲明稿發生,政大地政系兼任教授顏愛靜表示,區段徵收是強制徵收的一種,本是公共建設土地取得的最終、不得已的方式,不應該被簡化甚或美化為土地開發!社子島範圍內已發展區,有民眾多次表達反對區段徵收,冀保留 9 大聚落及地方紋理的訴求。今臺北市政府罔顧居民權益,僅以剃除9大聚落將致區段徵收範圍內無足夠抵價地可供分配為由,原擬採條件最為嚴苛、剔除面積最小的方案三,即使經檢討後改採條件稍寬、剃除面積其次的方案二,但與居民的訴求有極大的落差。顏愛靜明確表示,她支持民眾期望的剃除原則:既有九大聚落、任一土地所有權人表達不參與(不計比例);以維持地方既有紋理、文化記憶,以及社會資本。

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侯志仁則表示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的社子島,其未來不只攸關社子島居民的權益,所謂的「生態社子島」一但開發,蔣萬安市長推動的城市降溫不只將會破功,台北市將來應變氣候變遷的能力也將嚴重減弱。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學聖教授更直指社子島都市計畫不該被房地產炒作需求而綁架,永續社子島應有具韌性的發展計畫。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