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4年5月,受保青楓樹兩棵在建商基地內枯死,北市文化局已解編。
文/筑樹小丘工作室
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238巷8號,一場名為「危老重建」的建案,卻掀起了當地居民與建商之間的對立。祜益建設以「綠建築銀級標章」為名,申請到6%的容積獎勵,但事實上,現場的老樹已消失至少6棵,其他也將因施工而受到嚴重影響,綠建築的綠化、固碳、生態多樣性指標不可能彌補,僅存於廣告宣傳中。
從2023年起,當地居民數次向台北市文化局舉報建商砍樹行為,包括60年樹齡的芒果樹、血桐、青楓皆被連根拔除,文化局除了故意不認列老樹, 不檢查養護老樹, 導致樹木死亡也僅對建商罰款數萬元了事。聲稱要檢討認列過程, 近一年後修法仍零進度。然而,此區樹木砍除後的碳吸收量損失每年達55至105公斤,對周遭環境生態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新案也將對社區交通,氣溫,救災通道有各種極不利影響。
居民多次向北市府各單位陳情, 均被”依法”不予理會。該建商於砍樹後,還對外廣告稱其建案「銀級綠建築標章」,並以此為由取得6%容積獎勵。根據台灣建築中心提供的回覆,該建案至今尚未申請綠建築標章,建管處卻以繳納保證金為由,提前核發獎勵容積,構成重大爭議。
根據《危老條例》第11條規定,建商只需繳納保證金,即可提前取得綠建築容積獎勵,兩年內若未取得綠建築標章,保證金沒收。但此舉形同「罰金換容積率」,尤其在土地價值昂貴的雙北地區,容積獎勵收益遠高於保證金繳納額。
經估算,本案所在區域每坪房價高達105.5萬元,建商可能僅以500萬元左右保證金,換取粗估約5000萬元的容積獎勵收益,這樣的套利行為不僅構成對居民生活環境的剝削,也讓「綠建築」變成招搖撞騙的空殼。
居民控訴,文化局與建管處的回應始終如出一轍,先罰款、再發容積獎勵,無視樹木砍伐帶來的生態損失,甚至不認定居民為利害關係人,拒絕受理陳情。官商合作的罰金產業鏈,破壞環境之外也炒高捷運沿線房價。
現行危老條例設計的保證金制度,原意是透過經濟誘因,鼓勵建商建設綠建築,卻在雙北這樣的黃金地段,被建商與官員聯手操作成「罰金換容積」、「保證金買建照」的變相圖利機制。此舉不僅讓雙北的高溫水泥森林不斷擴張,也令台北市的「綠建築政策」變成空談。
居民呼籲,監察院與調查局應徹查本案是否涉及官商勾結,並檢討危老條例中的保證金制度,避免容積獎勵成為開發商套利工具,毀壞城市綠地、加速雙北熱島效應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