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2014九合一選舉】火中清蓮的政治耕耘

文/宋竑廣

選戰已近尾聲,各派人馬為求勝選,求曝光、搶鏡頭,自然是兵家常事,壞一點的,抄襲抹黑,好一點的,突然造橋鋪路者有之,突然把熱門話題列為政見者有之,腳步紊亂,即便只是旁觀過客,也感受到候選人們的焦躁心情。

常說最好的政治背書,莫過於平常耕耘,最穩當的票源,來自於平日組織;焦灼的選戰煙硝之中,媒體除了當「戰地記者」之外,不妨回顧候選人的日常經營,如同生活中的家常菜餚一般,不乏眷永口味。

例如,筆者有幸聆聽過,在地一場兼具公民責任與階級識見的演講, 才知德國杜賓根大學教授要定期給小朋友上課,題目與大學課程無異,為時90分鐘,一堂人數高達三百,既不能放棄深度,又必須老婦能解,如此勠力,為的是大學教授對社會的義務,及職業的不分貴賤。

當時促成這場演講的,是基隆市暖暖區市議員候選人王醒之,在此之前,他也投身在地刊物「打火石」的製作編輯包括在地社運行動、草根民主實踐、議題巡迴訊息、政治論述等單元,讓基隆市民多了一個認識在地公共議題的媒介。

做為在地公民議題的老兵,王醒之在抗爭的過程中,點出不少公民困, 像是在基福公路的抗爭,「說明會的日期、時間或地點非常不利,暖暖區居民對抗的不只是粗暴工程,這種以行政系統便利性為核心的小小利益盤算,對民眾來說往往就是參與的大門檻。」

更重要的是,他不會步入某些社會運動的覆轍,獲得部份成果便鳴金收兵,虛進兩步實退三步,務求理透事明;同樣以基福公路為例,即便基隆市政府退讓改口,他還是追問:「交旅處、警察局如果沒辦法操作,再多的配套也是假的!」

有別於短線操作的情感刺激,王醒之的在地政治分析往往由小見大、縱觀全局,「前市議會議長黃景泰的7萬人連署所動搖的『黨本』恐怕指出了『當選不用靠政黨』這個現實……基層民眾一方面讓政黨成為全體選民的政治代理商之外,二方面甚至接受政黨的功能悄悄退化為選舉機械,不但徹底喪失了對於政黨的想像力,甚至連黨內民主的形式都可以不用在乎。」

論說分明,是知識份子的常見本領,然而面對基層,暖而不燙卻非尋常;「基隆河套,是塊取水方便但是淹水更容易的不毛之地,從日治時代開始,就是社會底層聚集的水岸。說穿了,其實是群『搬不走』的那種人。我不想責怪他們當年不聽我的,最後沒有選擇抗爭,但確實在基隆河不淹水後,政府就發現土地值錢,開始要求他們拆屋還地。」

台灣人之所以對選舉生厭,不外乎潑糞浮誇、起底揭瘡等,臭不可聞之行徑,然而業火之中,也有清蓮奇葩、淡香如常──無涉選舉鎂光。

淡香如常;在「搬不走」的那種人裡,有一位李大哥,在體驗到政治殘酷的八年後,看著說著「誰誰誰最後付不出錢來買地,後來搬走了、誰誰誰死了、被騙了,村子人越來越少…」之後,「從口袋掏出了一張皺巴巴的一千元,然後還從包包裡拿出十雙環保筷,應該是辦什麼活動剩下的贈品,」給了王醒之。

就像筆者略盡綿薄之力整理出這篇文章一樣,給了王醒之;各自「用(自己)認為適合的方式回應他,以及他的參選。

註:首圖為杜賓根孩童大學上課照片( David Haas 攝),來源在此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