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夜書眼中的世界

2015年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事件整理

文/夜書

導火線

查理周刊雖然經常以漫畫嘲諷很多議題,但諷刺宗教的內容最讓信徒無法接受,特別是用性方面的意象褻瀆的作法,更惱怒不少人,激起伊斯蘭的反感。

事件經過

(以下時間為歐洲中部時間CET,UTC+1)

時間 事件
2015年01月07日 11:30:00 槍手進入查理周刊的會議室後一一詢問開會的與會者並加以射殺,當天造成記者、漫畫家和2名警察、1名專欄經濟學者共12人死亡,法國全國立即進入緊急狀態。
2015年01月09日 09:30:00 警方一開始認定二個重要嫌疑人為賽義德·寇瓦奇(Saïd Kouachi)和謝里夫·寇瓦奇(Chérif Kouachi),但警方也認為有其他共犯。兄弟倆逃到案發地巴黎30公里外的印刷廠,與老闆聊一段時間後不想濫殺無辜而釋放老闆,但八小時後他們遭警方攻堅擊斃。
2015年01月09日 13:00:00 當天還有另一起人質危機,阿米蒂·庫利巴利(Amedy Coulibaly)在2005年與寇瓦奇兄弟有接觸,他進入一間超級市場後殺死四個猶太人並俠持一些民眾,到下午五點半警方攻堅並救出15位人質,而庫利巴利在幾天前也曾殺害一名警察。
2015年01月09日 蓋達在葉門的分支(AQAP)出面宣稱他們主導這起案件1
2015年01月10日 為了哀弔查理周刊巴黎接頭湧入370萬人聲援,所有各國重要領袖都來了,除了美國總統歐巴馬。
2015年01月14日 查理周刊再以穆罕默德為封面出刊,並且說著「一切都被寬恕」,但此封面引發伊斯蘭世界的抗議。

爭點

  1. 言論自由的底線?
  2. 這已經不是新議題了,言論自由與仇恨(嘲諷式)語言界限的爭辯從未停過。一方認為即使是「言論自由」也不應該讓其他人感到不舒服,但相反的,亦有人主張,嘲諷也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如果因為這樣就遭到恐嚇與攻擊,甚至從此噤聲,那不就達到「恐佈份子」的目的了嗎?

    事件後出版的查理周刊再度以穆罕默德當作封面,不過,依 Journal du Dimanche 周刊所作的民調指出,有 42%民眾反對以穆罕默德為封面的作法,但同時卻又有 57% 的人認為穆斯林不應該阻止出刊。2

  3. 美國為何没有出席遊行?
  4. 這是個看似簡單,也複雜的問題。

    對抗伊斯蘭國 美國 法國
    出資/天 820萬美元3 没有資料4

    歐洲各國對伊斯蘭國的攻勢在查理周刊事件爆發前比起澳洲來得少,大多只是表態協助庫德族民兵,而這些美國都心裡有數。因為歐洲始終認為,美國當年入侵伊拉克是美國自己的事和他們無關。而德、法等國遙看英國在 2003 年伊拉克戰爭狼狽模樣,自然不會想再淌這場混水。

    接下來就要看這些陸續被攻擊的國家(澳洲、加拿大、日本)是不是願意出兵,一改以往只是指派顧問進行軍事協助。不過,目前到事件後一二周,這些國家没有明顯表態。

    附註:如果真的要再扯到美國出兵伊拉克是為了石油的陰謀論就討論不完了,饒了我吧。

必要關注

  1. 「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
  2. 在這次的公民行動中一開始以「我是查理」最為熱門,在事件發生當晚就有民眾上街大喊「我是查理」並製作相關道具,使「我是查理」成為這次行動的主要口號。

  3. 「恐怖攻擊」
  4. 任何恐怖攻擊的一開始的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確定到底是不是恐怖攻擊,但這次由法國總統歐蘭徳在第一時間直接宣布,倒是減少記者的查証及揣測。

    頭幾天各媒體旳報導很令人玩味,中規中矩的 NHK 當天的《國際報導2015》延長 20 分鐘,但就只重複二件事:法國周刊有恐怖攻撃和這個周刊經常在以漫畫誇大諷刺;而CNN 因為直播 30 小時以上,花了很多時間介紹查理周刊的總總,其中更有來賓指出有可能是 AQAP 所為。但也有些媒體就直接指出就是因為這些諷刺漫畫使蓋達派人出來血洗,到現在為止(2015-01-20)法國警方還在釐清相關經過,連調查報告都還没開始寫。

  5. 這件事情誰得利?
  6. 恐怖份子。時代雜誌撰文中很殘酷的指出這點,恐怖份子的目標就是要製造恐慌,而現在留在歐洲的穆斯林變成鏢靶,極少數穆斯林激進後又製造更多恐怖攻擊,形成恐怖份子眼中的完美循環。而 UDN TV 的《全球瞭望》節目中邀請一個長期居住在歐洲的訪談者也同意這個觀點,歐洲對種族的隔閡是越來越明顯。

  7. 詭異的市場
  8. 事件發生前,其實查理周刊可能就快倒了,每周印六萬份才賣三萬。原本是要被市場淘汰,沒想到事件發生後加印至三百萬份還缺貨,真是「另類」市場模式。

  9. 徳國反伊斯蘭移民
  10. 2015年01月12日晚間在德勒斯登固定舉辦的反伊斯蘭移民遊行,因為這次查理周刊事件人數爆增到 25,000 人,但隔天由穆斯林發起遊行哀弔查理周刊的人數卻超過 100,000 名,參加的包括徳國總理梅克爾。雙方人數消長所代表的是人民對於種族的看法,也代表左派右派的崛起,國際媒體在此次事件中都有一定篇幅的報導,也值得長期關注。

  11. 孤狼式恐佈主義
  12. 最後還是要提一下,之前各國警方都只針對短期有進出伊拉克敘利亞的人進行鎖定,但未來各國警察恐怕更有得忙了,國家管制及種族主義將會越演越烈。

參考資料

  1. ^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903970/Yemen-branch-al-Qaeda-claim-directed-attack-office-Charlie-Hebdo-kosher-grocery-store-killer-said-fighting-Islamic-State-wanted-kill-Jews.html
  2. ^ http://www.france24.com/en/20150118-poll-nearly-half-french-oppose-mohammed-cartoons-charlie-hebdo-free-speech/
  3. ^ http://www.defense.gov/home/features/2014/0814_iraq/
  4. ^ 嚴格說起來不是没有資料,但是大部份的新聞有提到法國有對抗伊斯蘭國就不錯了,很少在提預算。

維基連結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