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教育

成露茜的媒體識讀教育理念

文/管中祥

成露茜是台灣少數橫跨社會與傳播學的學者及實踐者,這樣的背景也展現在她擔任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時的課程改革。例如,在她主導的全校必修「媒體識讀」課程以及由世新大學共同編著的「批判的媒體識讀」讀本,就有濃厚的批判政治經濟學色彩。

世新大學原設有「傳播與社會」的必修課,內容偏重引進不同媒體之運作與相關傳播學理,至於媒體與人(社會)之關聯,尤其是批判性的見解,則少有闡述。成露茜擔任傳播學院院長後,結合原有通識中心開設的「媒體識讀」,於92學年度成為全校必修課,同時召集傳播學院教師投入,組成教學小組,進行教學研討,編撰共同教科書──《批判的媒體識讀》。

這本書的書名就揭示了世新大學媒體識讀教育的特殊與重要性,雖然,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設相關課程,高中的公民與社會也有媒體識讀專章,但顯少直接表明其批判與實踐的立場。之所以以「批判」為名,除藉以區隔名稱相似但內涵有別的其它論述,更是為了突顯當時世新大學媒體識教育強調的批判和實踐取向。

批判的重要意義在於「反思」,反思自身處境與社會關係,及其限制性的種種結構因素,並進而透過培力採取行動策略。換句話說,批判並不只是「坐而言」,更重要的是「起而行」。例如,成露茜就在該書的序言中指出:

《批判的媒體識讀》的終極目標不僅僅在於辨識解讀資訊,而是期待媒體環境的改善…希望本書的使用者能「起而行」,從個人的日常生活出發,以社會公義為準則,個別的、集體的、運用多樣的策略與方法監督媒體,維繫我們作為公民應有的傳播權利。

而這也是成露茜強調的「有學有術、實踐基層、回歸理論、再造社會」的實踐精神。

《批判的媒體識讀》分成媒體識讀的基礎、媒體產製、文本類型與解讀、意識型態與再現、行動閱聽人等單元。除了媒體相關的基本概念外,本書更強調對媒體文本及其意識型態的批判性解讀,並涉及到文本背後之社會權力與控制關係的批判,以及相關之行動建構等問題。同時涵蓋「再現政治」、另類媒體生產。這種批判性取徑的媒體識讀特別強調,多數媒體教育所忽略的對意識型態、權力和統治這三者間關聯性的理解,也就是說,它也對當前主流媒體識讀教育和其民主/社會變革之政治計畫的不足,提出了批判。

這種取徑事實上奠基在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除了討論媒體在民主社會的角色 ,也分析社會關係與權力的運作如何影響文本的產製與使用,特別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大型資本與商業力量如何使得原本作為公共角色的大眾媒體成為私人的商品與禁臠。就如同2004年成露茜在公視演講廳節目所提到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除了極少數以外,媒體大多是私有產業。在資本主義還沒有很發達的時候,媒體,主要是報紙,還是小企業,隨然也追求利潤,要求不高,廣告主也不是大企業,力量有限,不到能夠影響媒體、左右新聞報導的地步。但在21世紀的今天,大眾媒體本身是一個大型企業還不說,而往往是大型跨國公司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司多角化經營,新聞只是其中一項產品。這個產品十分有用,它不但自己可以替公司賺錢,還可以通過它的宣傳功能幫這個公司的其他產品製造利潤。

成露茜對媒體權力的關切也反應在媒體識讀教育中,她在該書「媒體產製篇」的導言指出,媒體所呈現的內容是製造出來的,而非自然的或具體事實的客觀反映,國家的政策、利潤的追求、社會公益的考量、媒體工作者的環境等都會影響媒體的產製,而產製過程又受到整體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所制約。成露茜所關切的不只是媒體文本的生產過程,更重視影響生產的社會關係與權力機制的複雜關係,因此,不僅書中不僅呈現了電影、電視、新聞等不同媒體產業結構的影響因素,也討論了媒體勞動者在此結構下的處境限制與突破之道。

事實上,傳播媒體原有公共特質在商業化後徹底被顛覆了,由於商業化以及在經濟、技術和組織的一體化,傳媒變成了各種優勢權力的角逐場所,使其重新集中在商業交換的私人領域,排擠了一般民眾進入公共領域的機會。不僅如此,失去媒體權力者,往往造成在公共領域自我定義權的喪失,相反的卻落入到「被忽略」、「被定義」窘境。媒體再現是媒體識讀教育關心的重要面向,不過,再現不只是涉及到媒體呈現了什麼樣的文本,更重要的文本背後的意識型態,以及如何造成再現與被再現的權力問題。和其它媒體識讀教材不同的是,《批判的媒體識讀》特別強調階級、種族、性別、年齡等四個重要的媒體再現面向。

然而,人類的文化並非單一,而有多種源流和展現方式;但是過去強調定於一尊,壓抑了多元異質的聲音。這樣的現實也反應在媒體再現的文本中。其所涉及的不只是媒體再現了什麼,而是如何再現,以及影響再現的權力機制。

不過,強調行動與實踐的成露茜自然不會認同與接受這樣的權力現實,對傳播政治經濟學而言,「實踐」不只是個概念,而且是個使命,不只是用以區別和其它秉持中立者的差異立場,更是具備道德哲學的現世參與。 也因此《批判的媒體識讀》的第四篇「意識型態與再現」分析了性別、年齡、種族、階級中弱勢群體如何遭到媒體權力者扭曲與污名的現實後,緊接著在第五篇「行動閱聽人」便試圖提出反制與改革策略。

面對這樣的媒體結構,不僅是要讓閱聽人從媒體文本及意識型態解放,成為具自主性的耳聰目明閱讀人,更重要的是,進而成為具有行動力的媒體公民,改善既有不合理的處境。因此,成露茜在「行動閱聽人篇」的序言中明確宣示:

世新大學的媒體識教育的終極關懷是從「批判的媒體識讀」的意識主張,進而發展為「媒體識讀的批判」的社會實踐。而「批判」是強調自我省思與作為,「從生活出發」、「從作中學」的核心概念,藉由激發閱聽人的權利意識、公民意識乃至行動的賦權。

「行動閱聽人」不僅將傳播權視為核心理論與理念,介紹台灣不同類型的媒體改革運動,更重要的是以實際案例(包括世新大學學生曾採取的各項行動),提供個人或集體抗議媒體的經驗與作法,並且,授課教師也經常鼓勵學生透過投書表達意見,或採取實際行動向媒體抗議。這樣作的目的是希望培養具體實踐力之主動閱聽人及成熟公民,通過媒體識讀教育之「增權」,不僅有助於主流媒體所邊緣化或錯誤再現的閱聽眾,述說他們自己的故事和表其自我關切的機會,而且,批判的媒體識讀還給統治團體的成員提供了更多元/另類的對社會真實的體驗。

而最後一個單元,也是本書的最後一章是則由成露茜所執筆的「另類媒體」,作為整本書的結束與呼應。成露茜在本章的開始就回顧與再次聲明《批判的媒體識讀》的主要目的,她指出:

媒體識讀一般是針對大眾傳播的內容進行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明白顯示的或隱藏的政治、社會意涵,並且試圖從媒體的擁有、內部組織、內容生產過程,乃至於所鑲嵌在內的整個政經文化體系來理解這種內容產生的原因和後果。

她以原住民族為例,原住民偶爾出現在媒體時,往往只強化一般民眾對他們的刻板印象,透過媒體識讀幫助閱聽人去理解他們從一般媒體上接收的訊息,探究媒體這些選擇性和歧視性的報導的根源,並以行動促使改革。不過,除了採取回應媒體的行動外,成露茜還特強調:

不要忘記,除了一般大眾媒體之外,還有別的媒體也在生產和公開傳播訊息,而它們所傳播的訊息與大眾媒體截然不同,學者稱這些媒體為「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她認為要透過另類媒體成為整合弱勢的、非主流的、非商業邏輯的發聲管道,提供草根的、異議的觀點與社會動員的平台。

成露茜不只是坐而言的學者,在她擔任《台灣立報》社長期間不但顛覆傳統「教育報」的理念,大量刊登弱勢與社會運動訊息與觀點,同時創辦《破報》與《四方報》,成為另類聲音及監督權力者的重要出口,不論在台灣傳播教育或媒體實務上都是重要範例。

延伸閱讀:綿延的生命—Lucie的人生探索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