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 教育

「尊師重道」不是這樣搞的啦

文/管中祥 圖/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伯樂大學堂

這兩個禮拜大專院校陸續開學,對許多從高中畢業的新鮮人來說,不僅是新的人生階段,也是新的生活體驗。

高中和大學生活的確顯著不同,至少課沒這麼多,還可以自主選課,也不會有教官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更不會是「朝七晚五」的規訓生活。對新鮮人來說,大學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我安排,當然,也得需要更多自律與自制,這其實是嚴峻的挑戰,一不小心可能成了四處亂竄的迷途羔羊,但也可能因為自由、解放,而找到人生的新方向。

不過,正當大一學生迎接他們的新天新地時,卻有幾所大學在開學典禮上展現了舊思維與舊框架,希望喚起新生兒時記憶。

東吳大學法商學院舉行新生入學典禮,3千名新生手捧分別象徵不同意義的芹菜、蓮子、紅豆、紅棗、桂圓、肉乾六禮及拜師帖,向師長行禮。但此舉卻被該校新生批評違反大學校園應該有的自由學術風氣,代表階級劃分的封建遺毒,是在展現家父長式的威權,將年輕人幼體化。

沒幾天,國立師範大學舉辦新生營,也安排21名學生們身穿古裝,向老師跪拜行束脩之禮,引發網友批評「奴化教育」、「八股至極」。

東吳校方表示,往年入學典禮舉辦時間接近教師節,校方均會辦理「尊師重道」相關活動,以秉持全人發展教育之理念。而師大的活動雖由學生規劃,但校方也認可這樣的作法,主辦的學生表示,會辦這樣的活動是希望新生能夠尊師重道。

對許多人來說,這僅是一種入學「儀式」,無需大驚小怪,學生也不可能一場開學典禮就會被「奴化」。但別忘了,任何的儀式背後都有一套意識型態,象徵著施行著的價值與期待,並希望透過儀式宣示或維護其所認同的價值,並且能代代相傳。

想維持什麼樣的價值呢?兩所學校的主辦者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希望學生能「尊師重道」。先不論「尊師重道」是不是當代大學裡必要的價值,但要「尊師重道」,真的是這樣搞的嗎?

現在的教育環境和過去很大的不同,社會越來越開放、多元,讓學生分心的事似乎也越來越多,但相對的,學生獲取知識的管道也比過去豐富,教師早已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原有的權威性角色也面臨極大的挑戰。

但這並不是這個世代獨有的現象,時代在進步,新世代總是比舊世代有更多的資訊能力,舊權威也在新世代裡逐漸消弱。如何讓學生心甘情願地進入教室,或者讓他們能更好的自主學習與發揮,恐怕是當代教師無法迴避的課題。

事實上,許多當老師會有類似的感慨,總覺得學生的素質越來越差,一代不如一代。但這些感慨未必真有科學依據,更多是來自於個人經驗,但老師們別忘了,大學新生永遠是十八歲,老師的年歲卻是日漸增長,雙方的思想、觀念、生活經驗自然會越來越大。

這似乎是無可避免的現實,但老師既然是「傳播者」,當然就得花點心思進入到年輕人的生活體系,將艱澀的道理轉換成易懂的言語,才能進行有效的「傳播」。

其實有不少大學老師正在作這樣的努力,他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準備教材,關心學生、理解學生,試著從學生的位置,用他們可理解的語言傳達課堂知識。然而,現實的環境卻讓許多老師有心無力,越來越多的老師被迫要幫學校爭取更多的經費,撰寫各式各樣的計劃,陷入無限迴圈的作文比賽。更有許多老師得像個業務員四處招生、招商,「業績」還得成為升等,甚至是能否拿到續聘書的「點數」,這樣工作環境、這樣的「不務正業」,老師們怎麼可能專心教書?又如何能得到學生的「尊敬」?

老師能不能得到學生尊敬,前提就在能否在專業上有好的發揮,能不能有時間適應新的時代,隨時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老師能夠專心、認真教書,學生能夠充分、有效學習,老師自然就會受到尊重。坦白說,與其搞一堆「古禮」召喚「尊師重道」,倒不如讓老師們有好的工作環境,能認真教學、研究,這樣可能得到學生及社會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