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開放記者採訪權 「立院就是要開放!」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圖/許詩愷

立法院過去僅讓完成公司(商業)登記有案的媒體入內採訪,引發許多媒體及記者抗議。政黨輪替後立法院態度轉開放,開始研議開放所有記者進入立院採訪,唯擔憂立院空間不足等理由,尚未正式修改採訪內規。昨天(2/25)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與秘書處官員召開「開放公民記者採訪座談會」,邀請新聞從業人員表達意見,蒐集後將研議新規定。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說:「立法院只有一個立場,就是開放。開放讓所有「公民記者」進來採訪。但怎麼開放?立法院沒有預設任何立場。希望透過座談會蒐集大家的想法與建議方式,再請立院同仁彙整意見,找到最大公約數意見,就是立院未來開放的規則。」
160225-1 (2)
不要再分主流、公民記者了

接著,來自各界的新聞從業人員,不分商業或非營利機構、組織或個體戶記者,陸續向立院及大眾來場震撼教育:今天是開放讓所有記者進立院採訪,而非討論「如何開放讓公民記者入立院採訪」。報導者記者陳彥廷首先即表示,大法官689號釋憲文中解釋,採訪自由與新聞自由的保障對象,不只限於具有營利事業登記証之公司及其所屬記者,還包括非營利媒體及一般個人。獨立記者朱淑娟也提到,採訪權並不是只有隸屬於新聞機構的記者才能享有的。

160225-1 (1)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李惠仁

由於科技、傳播媒體器材進步,網路媒體興起,資訊量需求變大,許多團體與民眾都能自己當媒體,許多政府部門還在熟悉所謂「公民記者」的出現。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李惠仁表示,兩年前318太陽花運動後,徐佳青議員曾在台北市議會召開「陳抗事件採訪SOP」座談,有議員以攝影機器大小來認定主流、公民記者,是落伍的觀念。公民實況轉播組記者阿凱則說,不應該界定公民記者跟線上記者,其實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樣,就是採訪,「公民記者」有標籤的感覺。

「全面開放記者進立院採訪」是共識

「全面開放記者進立院採訪」基本上是當天參與座談者:立院、立委與記者們的共識。但現行立法院的「採訪證發放要點」是不少記者追究的規定,許多人提出其中的限制與規定違反大法官689號釋憲文。過往立院限制採訪的經驗為:非營利媒體無法申請採訪證、商業登記之獨立媒體因新聞內容不符規定申請不到證件、不是每天發佈新聞的雜誌記者也無法申請。許多非營利媒體記者及個體戶記者完全無法通過大門換證的關卡,連限當天使用的「臨時採訪證」也無法換,更不用說進立院採訪。

眉角雜誌記者黃驛淵表示,現行立院採訪證有兩種,一種是固定證(又稱大證、常駐採訪證),一個會期申請一次,媒體機構須繳交記者資料照片向立院公關處申請。然而「採訪證發放要點」中有三種違反釋憲文之限制:

160625-2

製圖: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1. 本院核發新聞媒體採訪證件,以完成公司(商業)登記有案,2. 且每日發布新聞內容中,全國性政治、文教、財經、社福等新聞需達百分之六十以上份量之新聞媒體常駐本院專任採訪記者為限,地方性報導媒體及屬於個人於網路上主觀性發布新聞者均不發給。3. 網路報:以每日報導全國性新聞達百分之六十以上份量(不含部落格)

黃驛淵提到,過去民進黨團在立院通過決議「修正採訪證發放要點」,當時立委尤美女、總召柯建銘等人簽字,因此沒有不修改內規的空間。他建議固定證要讓所有媒體都有申請資格,端看各機構及記者本身有沒有常駐的需求。若擔心有人假借採訪證之名進立院搗亂,立院已有記者資料備查,同時現行法律都有相當規範,不用擔心管理問題。

160225-1 (6)

眉角雜誌記者黃驛淵

另一種是「臨時採訪證」,目前非商業登記媒體都無法換領,同時還有不合理處為「限制議場不得進入」,限制區域採訪。黃驛淵則建議開放讓所有有採訪需求的記者都可當天換證。

怎麼換證與審查引發不同意見,獨立記者朱淑娟認為當天換領「臨時採訪證」的記者,可由櫃台人員登記記者的資料與報導,當場也可以用網路搜尋記者之媒體,以玆證明。立委顧立雄則反駁,現下所有記者的共識都是全面開放,由換證人員審查仍會有主觀意識問題,也有紙本雜誌媒體記者認為,若搜尋不到雜誌報導就不能換證了嗎?或是個體戶記者還沒開始第一篇新聞呢?顧立雄說,在完全開放情況之下,避免因為技術問題而影響新聞自由。

160225-1 (5)

立委顧立雄

立院採訪空間、硬體設施早就不夠

Taipei Times記者潘紀揚發言表示,開放讓所有記者採訪是潮流,但他要藉此機會反映立法院採訪空間長期以來的問題:「空間不足」及「硬體設施不夠」的問題。他以跑國防外交委員會為例,會議室常常爆滿,不止攝影記者多,同時文字記者也要連線寫稿,網路、電源孔不足,他常常要站著寫稿。他建議日後更開放的情形下,要有相關配套措施,以及擴建記者室。

160225-1 (7)

立法院總務處介紹立法院會議室空間。

立院對於空間問題也很頭疼,現在立院每間會議室約為60-70坪,大多能容納100-140人。蔡其昌甚至打趣的說:「如果立院可以擴建,現在也不用這麼累了!再多人進來都可以。不過開放立院也能讓社會了解立院的困境是什麼。」記者黃譯淵則說,以他個人曾在立院採訪四年的經驗來看,較少看到大爆滿的狀況,不過他認為可以「專案處理」,例如現行媒體生態就是採「先來後到」,無法到第一現場,也要有第二現場。若審議熱門法案時,可否加開一間直播室?即便後到之記者室看轉播畫面,結束後還是可以就近向相關人採訪,不能剝奪記者到現場採訪的權利。

議事ivod系統仍待改善

立法院其實已有「議事轉播網際網路多媒體隨選視訊(ivod)系統」,將委員質詢的影片放在網站上讓民眾查詢觀看,也有不少媒體記者利用ivod影片做新聞報導。國會調查兵團記者王孝成表示,為什麼有這麼多直播記者在立院現場,可能跟ivod系統開放透明度有關。獨立記者劉宇庭也表示,ivod系統有200人流量問題,意即同時有200人觀看,網站就會掛掉。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則提到,ivod系統沒有全場轉播鏡頭,現在只有主席台、備詢台跟質詢台,應要調整為無死角。另外,ivod影片格式不開放、版權限定以及保存期限為三會期,皆影響民眾及記者權益,因此,若能改善ivod系統,也許直播記者的需求不會這麼高,也不用擠在有限的空間做報導。

副院長蔡其昌回應,鏡頭無調整、出現定格藍、黑畫面可馬上處理,將設法加裝攝影機,盡量讓畫面可以呈現。網路流量也請資訊單位處理。近日立院研議國會頻道的設置,同步解決ivod問題。

全面開放採訪 有人來亂怎辦?

空間、硬體設備尚待解決,針對開放記者進入立院的「管理制度」,有人主張完全不管、低度管理或成立自律團體。返鄉特派員發起人莊豐嘉表示,記者不一定每天來立院,每個人都因各種需要與興趣選擇性進入立院,也不一定每天都做報導。他 原本就立院開放採訪議題曾發表過意見,認為立院沒有適度管制會影響記者採訪,今天反而大膽建議立法院「國會公園化」,不要門禁、記者證,若開放一般公民進出,只要維持一般安全警力、委員會適度配置席次,可能形成有機性自然制衡。

社民黨發言人苗博雅則指出,可能大家會擔心「抗議民眾假借採訪名義進立院做抗議」,她建議記者證的核發回歸到專業新聞記者團體的自律。例如記者採訪出現議場咆嘯、對委員做出人身、肢體攻擊或是刻意妨礙其他同業的採訪,這當然是會構成剝奪採訪證的事由。可由新聞記者專業自律團體來審查是否構成。苗博雅還說,其實國會記者必須要有高度專業性,如何建立專業守則,不該是政治來規範,而是新聞專業從業人員工作者,依造新聞倫理去畫那條專業的線,也許未來能夠有效提升國會新聞品質。

160225-3

立院副院長蔡其昌

立院副院長蔡其昌最後表示,座談會用意在彙整大家意見。有些部分較有具體承諾,例如立院的ivod系統規範涉及院會通過;然而對於採訪證核發、如何開放問題意見較為分歧,立院沒有具體回應,仍須研議再由院長核定。「不管採取哪個辦法,就是要開放。」

備註: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當天聲明「一視同仁、不可違憲–「公庫」對立法院開放媒體採訪的看法」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