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族群

李佳玟:可怕的,是簡化仇恨的人

圖 / long53030

文 / 李佳玟(成大法律系教授,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

到現在為止,苗博雅在臉書上對洪素珠事件的評論我最喜歡,讓大家注意到這個事件的階級面向。不過,與其說這個事件階級問題不是省籍問題,我倒覺得這是省籍與階級的交錯。

洪素珠說,「台灣人沒辦法再養你們這些中國難民了」。要理解這句話,必須從國民黨為了選票,如何利用補助、眷村國宅、公務員考試分省定額等方式,施加小恩小惠給特定族群,換取該族群大部分在意識型態上的忠誠,這個部分是基於族群製造階級差異。即便國民黨為了選票,進一步將照顧擴及軍公教與國民黨籍者,都不能排除榮民照顧的族群因素。

說是小恩小惠,是因為他們所得到的利益遠遠比不上那些人數較少,但享受各種制度優惠的外省政商權貴,但後者卻可以拿基層外省人(特別是外省老兵對台灣的貢獻)作為擋箭牌。

國民黨除了透過這些補貼制度讓外省人優於本省人之外,在文化也製造高級外省人與低級台灣人的差別(這個即便是老兵杯杯也有享受到好處,它讓像王偉忠這樣的基層外省人比較容易出頭,持續在媒體上製造外省高本省低的意識形態),當年的郭冠英只是把某些已經無法公然講的話大剌剌地講出來而已(洪素珠與郭冠英因為都太直白了,所以成為兩邊陣營撻伐的杜象)。這是為什麼洪素珠會抓著外省老兵痛罵,而不會去罵公務員的原因。因為文化上的歧視與經濟上的不公平,讓本省人討厭外省人。(題外/內話,照近年來統媒對於中國的吹捧,三不五時報導中國崛起吸引台灣人才西進,要外省老兵回中國應該是要他回去享福吧?統媒那麼氣是為什麼?)

為了對抗經濟不公平,民進黨上台之後,力推老農津貼。雖然老農津貼是階級而非族群補貼,但從選票的角度來說,兩者的邏輯其實某程度是差不多的。姑且不說這類補貼制度在推行之後都被鑽漏洞,榮民國宅被拿來買賣套利(勿忘王如玄),假農夫領津貼保農保越來越多的問題,老農津貼的根本問題是,當政府為了經貿利益帶頭滅農,老農津貼會不會成了無底洞?

對抗文化歧視的作法更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拉抬本土,歌頌本土的美好,但至今看來,成效比抗經濟上不公平的措施更差,因為意識形態的反轉本來就是困難的,更不要說這個部分的努力很快就被資本主義騎劫,「台客」成為商品,但「很台」還是一樣是貶低人的話,講台灣國語一樣會被笑水準比較差。

這種族群競爭所遺忘的,是更大一群「非榮民非老農非公教人員非國民黨員」的勞工,以及在外省本省競爭之外的客家人與原住民。客家人基於閩客的歷史情仇,在過去成了國民黨的側翼部隊,原住民跟代表本省人之民進黨關係也不好,即便國民黨的原住民政策就是扶持少數原住民權貴而已。而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自始至終不是雨露均霑,而必須依賴某些身份才能被國家照顧。

自從洪素珠事件發生之後,藍綠競相切割洪素珠,以聯合報為首的統媒與統派像是抓到台派獨派的痛腳一樣,各種藉機批評臺派獨派的文章近日傾巢而出。而獨派更有趣,開始挖洪素珠與台灣民政府的背景,否認她是獨派。高調做出切割動作的不只有台派獨派,台灣民政府與公民記者也用力的撇清關係,連當初聘她當說故事媽媽的學校也宣稱再也不聘她(為什麼小學需要講故事媽媽又是另一個問題)。洪素珠像是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警察還得派人保護這隻老鼠,浪費國家資源罪加一等。

洪素珠當然有很多問題,但問題只有洪素珠一個人嗎?洪素珠事件所帶出的不只是族群問題,還有與社會福利有關等各種制度公平性問題,中國因素讓這些討論更形複雜。在這種朝野競相切割的氛圍下,反仇恨言論法眼看就會通過,之後會被爭辯的,只會是言論自由與仇恨言論衝突之法律框架內的問題。看起來這是這個社會的標準反應方式,將所有問題歸結於個人,問題的解決始終是擴張國家刑罰權。關一堆人進去之後,法務部就只好弄個受刑人出獄工作制。嗯,真好,從總統、反對黨主席、立法委員到法務部,人人都做了事,人人都有事做。社會因此變得比較好了嗎?再說再說。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