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嘉浤(雲林縣產業總工會秘書長)
最早砍七天假的本來就是國民黨,為什麼民進黨要背鍋?
這次國定假日的修法,讓有些人批評民進黨、並讚揚國民黨的勞工政策立場,有些持不同意見的人則反批:七天假本來最早就是國民黨砍的。
沒錯,砍七天假的始作俑者其實就是國民黨。2015年底,馬英九執政的末期,支持率持續探底的國民黨政府為了營造在勞工政策有所建樹的形象,終於想起來要推動被遺忘15年的「周休二日」政見,但提出來的配套卻是砍七天假。為了抗議,全台灣組成的工鬥團體,還到勞動部噴漆,甚至佔領總統候選人朱立倫的競選總部,最後遭暴力驅離。我還記得朱立倫對此的回應非常荒謬:搬出蔡英文和老闆說「假太多」當擋箭牌,但自己卻避談是否願意停止砍七天假的政策。(公庫相關報導)
馬政府的勞動部長陳雄文更是經典:陳雄文力主要把「臺灣光復節」和「孔子誕辰紀念日」都砍掉,他說台灣很多人都不承認台灣光復節了,為什麼還要繼續放假?而且當時也沒有藍營的人出來批評他。有趣的是,這兩個節日最後在時隔十年後的修法,還是成為了藍白共識並通過。
然而更重要的是,國民黨這個政策框架在後來被民進黨完全接受,並且堅持到了現在。這正是最大的謎團:為什麼民進黨要接受國民黨的政策框架,結果搞到自己裡外不是人?
👉「周休二日綁砍假」的國民黨框架
國民黨的邏輯是:我要推勞工的周休二日,博得美名,但怕財團反彈,怎麼辦?那我就挖東牆補西牆,從國定假日那邊挪七天過來,讓勞工要上班的時數看起來差不多,讓資方能夠接受。
然而這完全忽略了:當時已經有65%的勞工在實施廣義的週休二日,因此這項改動並無法讓多數勞工受益。而且,國定假日和每週工時本質上仍有區別,因此。這種挪移和交換,將會導致許多勞工群體受害。
例如,在這以前就已經在實施周休二日並19天國定假日都有依法放假的企業,勞工等於平白損失了七天的休假。又例如,有些輪班勞工,企業為了方便排班,早就談好將當時的19天國定假日用多一倍的加班費直接買斷,因此砍假政策一出,他們會直接損失七天的加班費。或者如部分工時制的勞工,無法從每週工時的縮減獲益,而原本國定假日出勤有的加班費,這樣一刪就沒了。
這些群體的勞工的受害如何處理,完全沒有被重視。
這些在馬英九政府眼中「不太重要」的政策後果,卻實際影響了百萬勞工入袋的薪水或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因此各地工會很快就收到各種疑問和擔憂。然而由於勞動部的調查不足,這些問題被當作小事帶過,才引發抗爭。這種忽視基層實際情況就想硬推政策,導致人民受害的現象,在各種政策領域都非常常見。
而在砍七天假這題,雖然勞動部號稱2015年在全台稱辦了35場的勞資政座談,但大多數都是敷衍了事,無法反映基層心聲,反而成為最壞示範。正如我在之前針對縮減工時運動的研究中寫道:
✍️「如果詳細觀察這35場座談會,可以發現真正勞資政三方皆有 出席的會議僅有4場,其餘31場座談會大多是勞動部至特定某一總工會或某一資方團體聽取意見的性質。並且,這些勞動部邀請並出席的勞方代表 雖號稱皆為「全國性工運團體」,但從紀錄的內容可發現,這些出席的 「勞方代表」對於實施40工時以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不甚了解,例如是否要定義休息日、刪除七天假之後對那些勞工族群有影響等,皆未提出討論。勞動部也僅是敷衍了事地在每一次會議紀錄上寫下該工會同意「勞工和公務員國定假日一致」,當中恐怕頗有誘導和誇大其意思的成分。」(吳嘉浤,〈兩次爭取「縮短工時」台灣工運之 民主運動性質比較(1984~2018)〉,2021刊於台灣史學雜誌)
這完完全全突顯了馬英九政府想營造的勞資政「社會對話」完全是橡皮圖章,其造成的惡果,就是錯將七天假綁定週休二日政策,而對於其負面影響完全避而不談,掩耳盜鈴。
👉繼承國民黨邏輯的民進黨:官僚主義的解釋
奇怪的是,民進黨執政後,為什麼要繼續這一邏輯?為什麼週休二日一定要跟砍七天假綁在一起?
事實上在一開始的幾個月,即使是非常短的時間,民進黨還真的在保衛七天假。在民進黨確定立委過半以後,一度還在林淑芬立委的主導下,將國民黨政府早先通過的「勞基法施行細則修正案」在國會拒絕備查並退回,這也讓那一年七天假一度回復,勞工還放到了4天的國定假日(雖然在年底就被砍掉了)
然而,後續民進黨的修法卻效法國民黨,將七天假和週休二日放在一起談,這也導致後來的政策討論進入了極其複雜的一例一休、二例的辯論。
從結果來說,民進黨政府堅持用後來的「一例一休」綁定「砍七天假」,不僅因為倉促實施導致社會反彈,也確確實實的傷害了我在前面說的不同狀況的勞工群體,更讓「砍七天假」成為民進黨政府無視工會團體意見,僅憑黨意強行輾壓民意的殘酷例證。
既然負面效應這麼多,為什麼民進黨依然堅持繼承國民黨的政策框架?為什麼不選擇如2016年上半年時林淑芬的立場一樣,直接恢復七天假就好,避免進入更複雜的政策戰場?
我的解釋是:官僚邏輯壓倒了政治邏輯。民進黨看似完成了政黨輪替,但至少在這一勞工議題上,他並沒有擺脫國民黨的陰影。
前面提到的2015年「全國35場勞資政座談會」,雖然是由馬英九政府和陳雄文部長所完成,並且在代表性和程序上有嚴重的問題,根本不能稱之為社會對話,但是對於保守的民進黨人士來說,卻是少數的「社會共識」的證據。因此在後來民進黨執政時的砍七天假辯論中,這批座談會的結論就被屢屢提出,以為捍衛的盾牌。
但說到底,就是基於不想挑戰前朝的保守立場,讓他們不想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認這35場座談會根本是官方誘導下的橡皮圖章,無視基層勞工的實際狀況。這也成為民進黨執政後的嚴重包袱,讓他們選擇了更複雜、更容易與勞工為敵的方案和路徑。
👉反省官僚主義的危害
令人感嘆的是,當我們將時間拉回到今天,就可以發現,民進黨在本議題上堅守的保守官僚立場,導致了他們在回應民意上的嚴重僵化,無法回應情勢的變化。最後竟由在野黨的聯盟下,反過來將此一由國民黨樹立的「週休二日包裹砍七天假」的邏輯打破,民進黨因為堅守此邏輯,反而自證成為「挺資方」的一方。即使國民黨才是最初的始作俑者,在整體勞方立場上也未必比民進黨更進步。
如果民進黨早點發現國民黨當初這個框架是錯誤的,和勞工團體仔細磋商,討論將更有當代和民主意義、符合社會共識的節日設立,我相信,絕對可以避免如今這個尷尬的局面。事實上,民進黨深陷於錯誤的官僚邏輯,浪費了超過八年的時間。
這絕對不是什麼敵人的「認知作戰」、「資訊落差」,民進黨的支持者務必要知道,這就是官僚主義所造成的問題。
窺諸今日的政治形勢,民進黨和在野聯盟爭鬥的局勢只會愈演越烈,「砍七天假」的教訓當不僅於這議題本身,而同時適用於其他的政策議題。如果民進黨沒有充分考慮到過去的政治包袱和官僚主義對今日治理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繼續踩在過去錯誤的框架而不自知,導致自身陷入更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