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離岸風電選址引爭議 漁民:恐20年捕不到烏魚、白鯧

文/公庫記者吳容璟

為使2025年離岸風力發電達5.7GW(1GW=10億瓦)的目標,今年全台就有三座風場興建,其中位於雲林的允能風場由德商達德公司開發,預計在雲林外海興建80座大型風機,離岸8至17公里、水深35公尺,總面積82平方公里,約佔6%雲林海域。

今年6月起達德為鋪設海底電纜,在海底進行整地作業時發生死魚,漁民這才驚覺風場將蓋在賴以為生的漁場上,該漁場不僅是白海豚重要保育地,還是漁民世代傳承捕烏魚、白鯧等高經濟價值魚種的傳統漁區。

8月13日雲林縣近沿海作業漁船協進會漁民代表北上立法院,偕同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等環團召開記者會,申訴此案從環評到施工過程中漁民都未被告知,與廠商的協調會還遭黑道介入,漁民強調「不反對綠能也不要賠償金,只要風場退出漁場」,並要求廠商施工前應與漁民充分協調。

達德會後發布聲明,指出風場範圍並不屬專用漁業權區,據其所查漁船航行軌跡,顯示漁船多在風場外圍或近海岸處作業。達德表示,已開多場公開協調會與漁民溝通,黑道介入事件是委辦公司私自作為,達德並不知情,事後也與該公司解除合約。最後,達德承諾未來仍會持續開啟有效溝通。

對此,雲林縣近沿海作業漁船協進會代表李平順回應,冬夏兩季漁船的航行軌跡因捕撈漁種而有不同,漁民主要以冬天烏魚季為年收入來源,而達德拿夏季航跡指稱「風場並非魚場」不合事實。

8月17日漁民再次發現白海豚蹤跡,聽聞達德預計進行風機打樁工程,漁民及環團發布聯合聲明,批評達德承諾開啟溝通,卻在未與漁民協調施工作業、確認捕撈作業安全前,就馬上進行影響甚大的打樁工程,要求達德應先與漁民協調、做好航示標識後再行施工,並呼籲環保署及海洋委員會到場監督達德是否確實執行白海豚保護措施。

未來恐20年捕不到魚 漁民:風場蓋下去雲林可能就沒有漁民了

「很奇怪啊,成仔魚是很不容易死的魚,卻死了整個海上」李平順提到,漁民發現海上出現大型工作船和不尋常的死魚,才驚覺80座風機將蓋在平常捕魚區,而廠商執行海底鋪設電纜的作業,需進行海底鑽掘、整地、清除海底廢物,「整個大型機具在海底左拖右磨、擾動海床。」

李平順表示,目前只有鋪設兩條從風場連接陸地的海底電纜,未來整個風場包含連接風機間的電纜就超過80條,「東西南北向拖到爛,魚還會來嗎?」李平順說,向達德抗議,廠商只回應無法改變施工方法。

李平順指出,該片漁場是世代相傳的傳統漁區,不僅是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重要保育地,也是烏魚、白鯧等高經濟價值魚種迴游時的棲息地。他直言,每年十月的烏魚季會吸引全台漁船包括宜蘭、花東繞過來捕魚,雲林若捕不到勢必重創魚市場,「到了烏魚季,便可見雲林對全台海產佔了多大比重。」

「整個西海岸全面施工,你教我要去哪裡捕魚?」第四代青年漁民許秦源說,雲林北有六輕填海造陸大幅改變洋流生態,西邊有台電從本島連接澎湖的海底電纜就在台子村上岸,「雲林只剩這塊漁場了」,即便跨縣市捕魚,整個西海岸如苗栗、新竹都在蓋風場,「以後雲林可能就沒有漁民了。」

李平順再三強調「漁民不反對綠能、不反對風場、也不要賠償金」,廠商不停對外放話,試圖用賠償制度來模糊問題,他說漁民不需要賠償金,只要保存漁場讓漁民得以永續傳承。他呼籲,廠商不得再用大型機具破壞海床,施工前也應充分與漁民協調。

漁民出示當日捕獲之白鯧,為高經濟魚種。

8月17日漁民聽聞達德預計進行風機打樁工程,在海上發現達德公司工作船(漁民提供)

環評早已通過 漁民到施工才得知?漁會無法代表漁民?

根據環保署《雲林離岸風力發電廠興建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內容,雲林離岸風力發電廠興建計畫在2018年3月通過環評,並於同年11月取得籌設許可,今年6月開始進行海纜鋪設、水下基礎打樁、風力發電機安裝等海上工程,預計2021年底完工。

為何漁民從未得知風場開發案?查閱環評書,在達德成立的環評監督小組中漁民及鄉民代表就有7位,以雲林漁會和沿海養殖漁業為主,並無「近海捕撈漁業」代表。

「不能因為人數少就被忽略,漁會無法代表所有漁民」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凃又文表示,此次受風機影響的近海捕撈漁民在雲林漁會中屬於弱勢,漁會共約1,100艘漁船,其中真正到近海捕撈者有94艘,其餘1000多艘是不受風機影響的養殖漁業及有執照但沒有從事漁務的漁會高層。

凃又文質疑,從環評審查到施工過程中,實際捕魚的漁民聲音從未被反映出來,關於漁場與風場高度重疊的問題一再被忽視,怒批:「漁業署到底在幹嘛?」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中辦公室主任鍾瀚樞指出,從去年7月到今年2月達德辦理多次協調會,卻未將施工範圍告知漁民,只協商賠償制度,導致到了今年6月施工時漁民才發現風場就在漁場上。

雲林縣近沿海作業漁船協進會代表李平順表示,漁民多次向達德公司索取施工圖卻都遭到忽視,「會議記錄都有寫,我們問他那80支風機到底蓋在哪?但他們從頭到尾都不說。」

達德公司設立之環評監督小組中,漁民代表並無「近海捕撈漁民代表」(來源:《雲林離岸風力發電廠興建計畫》第326次會議簡報)

達德與漁民的海上衝突 協調會上的黑道疑雲

許秦源表示,今年6月起達德公司以阻擋施工為由多次破壞漁民固定在海上的漁網,漁民求助無門只能出動船隻包圍工作船,7月10日能源局出面協調達德與漁民的施工糾紛,最後仍交由雙方自行協商漁具毀損問題,許秦源怒斥:「達德說我們是故意的,你會拿十幾、二十幾萬的漁網去跟他搏輸贏嗎?」

7月27日,漁民再次發現海上標誌漁網位置的「招旗」全部被砍斷,漁民懷疑此事為達德所為,之後達德公司工作船再度駛進漁場,漁民出動20多艘漁船包圍,雙方在海上僵持、對峙。

對此,8月4日雲林縣府出面邀請雙方進入縣府協調,縣府要求在雙方完成協議前,暫停一切工程進行。不過,漁民林全發表示,協調會現場竟出現四名不明人士,聲稱自己是高雄漁民,對現場列席人員拍照、錄影,其中一人甚至攜帶刀械,造成現場惶恐不安。

經警方調查後發現,四人皆有案底,也坦承是「達德公司委託處理協商事宜」的包商公司,林全發直言:「其實就是黑道啦」,對於竟在雲林縣最高行政單位內發生這種事,感到難以置信,並說:「我們漁民當然會怕啊!」他批評,廠商完全沒有協商誠意,用此種手段對待漁民相當「惡質」。

針對黑道疑雲,達德公司發聲明回應,此事為包商公司私自行為,達德並不知情,事後也已與該公司解除合約關係。

漁民發現達德公司工作船毀損漁民布置於海上的漁網。

漁民不要賠償金只求保存漁場 學者:「不希望下一代只認識進口魚」

達德聲明中指出,目前雲林漁會1100艘漁船中,除從事近海捕撈的94艘漁船外,其餘皆已完成協商補償。對此,許秦源出示達德依據行政院農委會《離岸式風電漁業補償基準》的計算公式,計算出平均一年補償金只有9萬元,他質疑此公式過分低估近海漁民的成本與收入,他說:「我們一艘船就要幾百萬,還要負擔員工薪水、伙食,一年9萬元怎麼夠?」

面對外界「漁民只是要錢」的指控,李平順也再次強調:「錢不是問題,漁民不要賠償金」。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郭鴻儀補充,漁民在乎的不是補償金額,而是捍衛一直以來的捕魚生活,以及歷史悠久的漁村文化。

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呂欣怡說道,六輕填海造陸後改變洋流,造成大部分雲林漁港都因泥沙淤積大幅蕭條,台子村漁港影響最小,靠著養殖及近海捕撈找到諸多工作機會,現在台子村卻可能因風場興建,再次重創雲林漁業的產業鏈。

呂欣怡呼籲政府重視沿海養殖、近海捕撈漁業的保護政策,她提醒,漁業保存不只為了漁民生計,對於海島國家的糧食安全也很重要,「不希望下一代只認識跨海而來的鮭魚、鱈魚。」

青年漁民許秦源出示過去漁獲報價單,表示風場未施工前單日收入最高可達十萬元。

風場選址爭議多 綠能、生態、漁民能否三贏?

「能源局選址到底有無考量漁民生計?」郭鴻儀指出,目前全台多個風場都因政府與廠商缺乏與居民溝通,對於海岸生態缺乏管理而引發抗爭,如苗栗竹南風場現在就面臨噪音、生態問題,衝擊當地居民生計,漁貨商抱怨今年捕獲量只剩過去的1/3,他呼籲,漁業署必須站在「漁民而非漁會」的立場,創造「綠能、漁民、生態」三贏。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劉如意表示,風電產業應以「不損害社會和環境」為原則,達德公司前身為德商英華威,貢獻全台半數以上風機產業,但過去該公司無論是三芝風車案、苗栗苑裡反風車案等,都因選址問題引起居民抗爭。「政府不應放任廠商與民眾衝突,必須負起監督與協調的角色」,她呼籲經濟部能源局和漁業署應盡快出面。

註:為達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政策目標,經濟部擬定「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預計風力發電達到6.9GW(陸域1.2GW、離岸5.7GW)的發電量,其中離岸風電由淺至深以「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三階段策略,依序推動示範風場、潛力場址、區塊開發等,目前進入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開發。

第一階段示範風場由政府補助,鼓勵廠商開發,全台目前完成兩座,首座為苗栗外海的上緯海洋風電(Formosa 1),已於2017年開始營運;另一座是彰化芳苑外海的台電離岸風電一期,目前正在建置水下設備,預計今年底開始運轉。

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開發,由經濟部公告全台36處潛力場址,鼓勵廠商以國產化為目標開發,首波為雲林的允能風場以及苗栗的海能風場,需在2020年完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則參考潛力場址開發情形,逐步擴展至深海區,但遴選方式尚未公布。

雲林縣近沿海作業漁船協進會代表李平順再三強調「漁民不反對綠能、不反對風場、也不要賠償金」,只要保存漁場讓漁民得以永續傳承。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