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運動部不是戰績部 請還給兒少一條完整的發展路–回應行政院5/15運動部籌備進度

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行政院即將成立「運動部」,從視覺識別、空間設計到組織編制如火如荼展開。政府並宣稱,將以「基層運動發展輔導團」、「運動教練培力發展」、「體育班評鑑調整」三大方向作為體育班改革的起點。乍看之下,似乎正視問題、積極作為,但事實上,這三項所謂轉型措施,依然未曾正面回答體育班制度的核心結構暴力,也未回應過去數年發生的學生受虐事件。

這些改革,依舊避談「學生人權」與「體制壓迫」,逃避了最關鍵的問題:學生到底是人,還是績效的工具?體育班到底是學習場域,還是操控與壓抑的訓練場?

今天,我們看到運動部在設計logo、選色系、規劃辦公樓層時都謹慎精細,卻對「學生該被保護什麼?」「權力怎麼被監督?」「壓迫如何被揭露與制止?」隻字未提。運動部若不面對學生權益保障問題,將只是更強化壓迫的「戰績部」;這樣的升格,不僅無益,更將加深結構傷害。

我們最強烈的質疑是:
一、 政府說體育班要轉型,卻不敢碰最核心的壓迫問題
「基層運動發展」是什麼?是增加設備?舉辦更多賽事?
「教練培力」是什麼?是升級執照?加強技術訓練?
「評鑑調整」又是什麼?改變表格內容?下修指標門檻?

但我們要問的是:
 學生在教練暴力下求救無門。機制在哪裡?
 學生不被允許休假、不被允許發聲。權利保障在哪裡?
 學生長期在壓力下出現心理疾病、學習中斷、童年創傷。補救與協助機制在哪裡?
這些都不是「發展」、「培力」、「評鑑」可以解決的,而是人權、正義與制度責任的問題。

二、 政府在升格組織,卻從未給出學生的安全保證
行政院的運動部籌備文件充滿圖騰、色彩、空間佈局的設計規劃,卻沒有任何一頁談到:
 如何處理體育班學生受暴、壓迫、死亡事件?
 如何建立跨部會處理學生受害的通報、介入與追蹤制度?
 如何保障學生有真正的申訴管道,而不是淪為「吃苦就是進步」的沉默壓力文化?
你們升格了權力與預算,但讓學生繼續孤立無援、處於傷害中,這不是改革,是結構性冷漠。

三、 政府說要改革體系,但仍以成績績效為最高指導原則
體育班制度長年以來把青少年當成「替國爭光」的工具,不是問「孩子適不適合這條路」,而是問「誰能撐得住、跑得快、得獎多」。
而你們現在打造的運動部,只是換了包裝、升了格,卻仍不脫「戰績至上、輸贏邏輯」的導向。
這樣的政策邏輯,正是讓教練壓迫合理化、讓學生受傷合理化、讓沉默與服從合理化的土壤。

我們的訴求很清楚:
一、 兒少需發展:明文禁止運動與體育訓練中的暴力,令學生安心運動、成就個人。
透過法規的訂定,設立相關通報與處理機制、防範機制和訓練規範尤其,並明訂機構、主管機關及社政單位必須積極通報、追蹤、調查與主動究責。

二、 兒少需安全:不適任教練要退場、要把關、要調查、要淘汰
應建立「與兒童工作證」篩選門檻,對於不適任體育人員要有列管與追蹤機制,並且確實淘汰。

三、 兒少需專業:應建立「培訓兒少體育專長」加簽制度,要求教練精進專屬兒少的培訓方式。
建立兒童權益與訓練安全知能的教育訓練與認證機制,教練需完成訓練並獲得認證才得以從事兒少運動訓練工作。

四、 兒少需支持:體育班轉型政策,必須從「學生處境」出發,而非行政方便與績效考量。

五、 兒少需保障:建立學生自主反映與申訴系統,且保障其不受報復、不再被沉默。
安全保障不分運動種類。上述的規範應不只針對特定體育團體,非特定體育團體也必須納入。

我們最後要說:
這不是三條政策、幾頁簡報就能掩蓋的問題。這是孩子們的痛,是家長們的無助,是一代又一代被體制收編、壓迫、遺棄的年輕身體與心靈。

請還給學生說「不」的空間,請讓他們能選擇、能喘息、能安全地活下來。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