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 民生消費

屏東西市場拆遷爭議 要留?要走?攤商籲公開討論

文/公庫記者洪育增

屏東市西區公有零售市場(以下簡稱屏東西市場)至今擁有近40年歷史,拆遷與否爭議多年。去(2020)年12月屏東市民代表會決議通過,同意縣府進行拆除工程,並要求縣府拆除工程執行前,必須顧及攤商權益召開說明會等。

「傳統市場」始終是台灣社會的議題之一,從早年的踅菜市仔(se̍ht shài-tshī-á,逛菜市場之意)消費模式,轉而趨向賣場、超市與便利商店等購物型態。因著時代變遷與人們生活型態逐漸改變,台灣各地傳統市場也面臨不同的挑戰。

尤其部分傳統市場年久失修,面臨建築維護不易、衛生環境待改善等問題,傳統市場究竟要改建?還是要拆除?傳統市場的價值與歷史能有什麼樣的保留或轉型?恐怕仍是台灣社會需要討論的課題。

公庫記者也在屏東西市場爭議發生後實際走訪當地,拜訪部分攤商瞭解西市場實際狀況。究竟這個在1980年代堪稱「摩登」設計市場建築,曾經有哪些歷史與脈絡?攤商們面對拆遷與否的課題又是抱持哪些態度?讓我們一起在春日暖陽下逛一趟西市場!

屏東西市場歷經40年變遷   昔日雙層設計走在時代尖端

屏東市西區公有零售市場位於屏東市維新里,此處以及鄰近的崇禮里、崇智里、必信里、大埔里、民權里,過去都屬「大埔庄」,居民以清朝年間移民至台的漳州人為主。

西市場一帶早期為墓地,又稱為「大埔牛頭山」,除了與舊地名「大埔庄」相關,也有一說是早期此處墳墓隆起的形狀貌似「山」。再加上當時民眾若私宰牛隻需要繳納「屠宰稅」,為了躲避稅金,不少商人偷偷到此處私宰牛隻,並將牛頭、骨骸等堆積於此,也因此有了「牛頭山」的稱號。

早年的大埔牛頭山除了聚集屠夫等勞工階級,同時還包括小販、酒家、茶室等特種行業,攤商大多聚集在屏東市成功路一帶,形成老攤商們口中的「成功路舊市場」。由於當時攤商數量過多、無法統一管理,因此屏東市公所選定維新里和平路314號原墓地作為西市場建置基地,並在1981年5月開工、1982年8月完工,也安排成功路舊市場攤商遷移至此。

屏東西市場的建築設計,屬於當年全台灣少數先進的「摩登(morden)市場」。西市場攤商、阿西冰店老闆吳品橋指出,以台灣的市場發展歷史來看,像是新竹東門市場、嘉義東市場以及屏東西市場,早年規劃為「地下室」等分層設計,融合新型態的市場樣貌,也刷新當時台灣菜市場的刻板印象與建築想像,現在更是台灣菜市場歷史中少見的特色。

由於屏東西市場位於屏東機場航高管制區,建築設計為地下、地上各一層樓,西鄰和平路、東鄰西樂街、北鄰昆明街、南鄰和平路290巷,由四排南北向建築與東西向建築共同劃設為類似井字型的市場規模,全盛時期攤商總共劃設近300個攤位。

西市場攤商、大吉蛋品負責人楊文乾也指出,西市場起初規劃為地下室販售魚、肉、菜等生鮮食品,地上一層樓則規劃為販售百貨等商品。他說,市場甫開張時生意不錯,規劃立意良善,但是從消費者與攤商的使用經驗來看,「地下室」斜坡設計其實不利攤商開車搬貨,容易發生打滑等危險事故,而高齡長者也不適合「爬樓梯」逛市場。同時,隨著近年屏東黃昏市場的興起、大賣場等便利商便進駐,摩登設計的西市場面臨客源減少的危機。

屏東西市場早年規劃為地下、地上各一層樓,圖為前往「地下室」的斜坡設計。

摩登市場淪治安死角?   拆除資訊攤商、縣府不同步

西市場地下室生鮮區分為兩大區塊,近年也因為攤商沒落、客源減少,其中一區塊已無任何攤商入駐,早年分隔攤商的攤位建築也已被清除。另一區塊也有近三分之二的範圍呈現荒廢狀態,目前仍經營的攤家約剩五攤,包括販售肉類、水果、花等。

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工商科長許文祈表示,地下室攤商數量不多,再加上大多區域處於荒廢狀態,也容易成為治安死角等。至於地上一樓較常營運的攤商數量,許文祈粗估約剩70多攤,實際上較常經營的店家則剩20多攤。不僅目前攤商經營困難,西市場建築也曾有面積約1平方公尺水泥塊脫落等安全疑慮,他認為現階段著手整建市場等相關計畫,才能確實帶動市場新樣貌。

西市場地下室生鮮區分為兩大區塊,近年也因為攤商沒落、客源減少,其中一區塊已無任何攤商入駐,早年分隔攤商的攤位建築也已被清除。

西市場地下室生鮮區分為兩大區塊,另一區塊近三分之二的範圍呈現荒廢狀態,目前仍經營的攤家約剩五攤,包括販售肉類、水果、花等。

西市場改建等爭議沸騰多年,去(2020)年12月屏東市民代表會決議通過拆除工程,並要求縣府執行前必須向攤商召開說明會等。今年1月中旬縣府也展開市場「規劃設計」相關標案,並於1月底開標,預計花費約350萬元進行相關工程。究竟市場拆遷案是真?是假?地方攤商接獲的消息又是如何?面對公庫記者的提問,攤商A向記者反映:「簡直謠言滿天飛啦!」A甚至語帶與無奈地說:「你們記者吼,不要寫得這麼聳動!」

記者進一步詢問A是否有接獲其他關於市場的拆遷資訊?A表示這些資訊應該以公文為憑,事到如今沒有任何攤商接獲政府公文通知,然而外界關於市場拆遷案討論沸沸揚揚,讓他深感不解。A進一步指出,唯一可以確信的是,負責管理市場的市公所相關單位,至今已長達約一年沒向攤商收取租金。

西市場地下室生鮮區分為兩大區塊,近年也因為攤商沒落、客源減少,其中一區塊已無任何攤商入駐,早年分隔攤商的攤位建築也已被清除。

西市場攤商、泰華鎖匙老闆娘鄭素貞也指出,過去攤商會與市公所相關單位簽署合約,同時攤商每個月必須依約繳交租金與清潔費給相關單位。以鄭素貞家靠近馬路的店面為例,一個月的租金與清潔費分別為1000多元與80元。然而從前(2019)年底開始,相關單位已停止和攤商簽約,每個月也僅向攤商收取清潔費用。

究竟不收租金長達一年,政府的下一步是什麼?A不願多做臆測,他認為屆時公部門會有明確的通知,A也同意若縣府有具體規劃可再與攤商進一步討論。面對市場的沒落與凋零,A坦言這是傳統市場的趨勢,尤其超市與便利商店林立,再加上年輕族群開伙次數較少,要走入傳統市場消費確實有難度。同樣面對市場拆遷案,另一位攤商B態度較為消極,認為此案一般百姓也無能為力,若縣府要求攤家搬遷也只能配合。

攤商C與D也表示,早已聽聞拆除工程等消息,然而實際上並沒有收到任何通知與公文內容,「要遷移的時候再說,現在能做一天是一天。」但C與D也強調,「人情味」是傳統市場的價值之一,也是其他大賣場與商店無可比擬之處。

西市場攤商、泰華鎖匙老闆娘鄭素貞也指出,過去攤商會與市公所相關單位簽署合約,同時攤商每個月必須依約繳交租金與清潔費給相關單位。然而從前(2019)年底開始,相關單位已停止和攤商簽約,每個月也僅向攤商收取清潔費用。

西市場拆遷案如何著手?   縣府已進行相關規劃

追根究柢,西市場的拆遷案究竟發展如何?許文祈表示,市場的土地產權約有90%屬於縣府持有,少部分屬於市公所持有,至於市場的管理與經營過往也由市公所負責,因此本次該案的進行由縣府與公所合作。

由於地方財政較不易負擔此筆重建鉅款,目前縣府也已申請前瞻建設相關經費,於1月中旬進行約350萬元的「規劃設計」標案,並徵得市公所同意,同時市民代表也已決議進行該案。許文祈指出,目前該案進入「規劃設計」階段,待得標廠商完成相關設計後,會再提交經濟部中部辦公室進行相關審查,通過審查後中央會再核定後續工程經費等。許文祈進一步說明,尤其前瞻計畫具有相關時程規劃與壓力,縣府也會在時程內一步步推動市場重建計畫,粗估今年底有機會動工進行工程。

關於後續的重建計劃內容為何?許文祈表示,縣府將朝向「公園裡的菜市場」進行相關規劃。預計將攤商數量縮減為100攤左右,並劃分攤商業別,讓符合資格與條件的攤商申請入駐,不適合在市場出現的業別像是卡拉OK等則予以淘汰。除了關於市場的建置,縣府預計利用市場其他空間設計公園綠地等公共空間,綜上所述不僅可以讓菜市場恢復原本的樣貌,也可以提供附近居民休憩空間,一改過往「治安死角」的狀態。

西市場地下室生鮮區一隅。

然而縣府至今仍未與攤商進行任何說明,究竟原因為何?許文祈強調,待廠商規畫設計完成後,約莫四、五月份縣府也會與攤商召開說明會,講解關於後續的重建方向以及相關拆遷補償機制,做為攤商在市場重建過渡期的補償。

許文祈進一步表示,以往屏東的傳統市場並沒有設立相關「退場機制」,然而西市場拆遷案縣府編列相關預算,盼能建立一套符合攤商需求的機制。討論過程中攤商若有任何意見與想法,許文祈表示皆可提出進行討論。「縣府不跟攤商做敵人。」許坦言,跟攤商溝通也不會一次就溝通完畢,不排除進行多次溝通達到最大共識。

但許文祈也提到,未來縣府無法優先保證讓哪家攤商回歸入駐,租金也未必能像現在一樣低廉,會加入地價稅等成本進行合理計算。同時他也強調,縣府會待一切重建規劃方案通過中央審核,經費核發後,再展開拆除與重建工程,絕對不會邊拆除邊進行規劃。未來預計2年內重建完成,屆時可期待西市場以嶄新的樣貌呈現在大眾面前。

關於西市場的期待與記憶   攤商:盼政府公開規劃內容

攤商楊文乾經營雞蛋行至今近60年,是西市場落成後初期入駐的攤商,隨著父親從成功路舊市場搬遷至此,對於市場的變遷他看在眼裡。

楊文乾認為傳統市場有其價值,政府應該要進行相關活化規劃。尤其近年西市場開始有年輕人入駐創業,楊認為這就是市場逐漸進步的軌跡,縣府也應為年輕人多多規劃,使用較為低廉的租金讓年輕人安心創業。

同時楊文乾認為,縣府應舉辦多場說明會讓攤商瞭解未來規劃內容,而非至今為止仍無任何消息。甚至應該在市場重建期間規劃另一塊臨時區域,讓攤商可以暫時搬遷到他處繼續經營,相關配套措施應該要更完善,才能讓攤商不用擔心。

「超級市場看不到的東西就在傳統市場。」西市場攤商、大吉蛋品負責人楊文乾認為妥善改善市場的衛生環境與品質,並且發揮市場的特色,才能有效提升市場的潛能與發展。

「超級市場看不到的東西就在傳統市場。」楊文乾認為妥善改善市場的衛生環境與品質,並且發揮市場的特色,才能有效提升市場的潛能與發展。面對縣府所謂的「治安死角」問題,不少攤商也坦言,有些攤商租了攤位沒做生意,甚至把攤位空間再轉租給他人作為倉庫或暫居住所,再加上市場空間開放,部份無家者也會在市場的閒置角落休息,形成一般社會大眾認知的治安死角。

攤商鄭素貞也指出,過往西市場有許多整建規劃,攤商也曾提出小農市集等想法,甚至也曾建議縣府將空間活化留給外面的社團展覽、使用等,然而縣府往往沒有採納相關建議,攤商也不見公權力介入進行空間盤點與進一步整建。

關於西市場未來的規劃與重建,鄭素貞表示僅聽聞相關單位略為表示攤商數量未來會減少,以及增設公園綠地、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然而具體而言究竟要重建為幾層樓的市場?攤商如何規劃?相關補償機制如何運作?仍有待縣府一一溝通解惑。

面對西市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年輕攤商吳品橋感嘆,無論未來市場規劃方向為何,至少近年在地文史團體已透過小旅行、導覽、發行小誌等方式進行相關保存。「西市場的歷史過去沒人紀錄,現在有人紀錄,已經很好了。」他苦笑著說。

歷經多次改建、整修的西市場究竟能否如縣府預期,兩年後重新回歸榮景?在這之前恐怕要先釐清的是,縣府與在地攤商之間的溝通與想像是否一致。

上午用餐時段西市場排隊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