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低碳蔬食推廣 慢如牛步 因應氣候變遷 應迅速跟上國際腳步

文/立委陳椒華國會辦公室

立法委員陳椒華今(18)日與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週一無肉日平台、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以及動物社會研究社等近40個民間倡議團體共同舉辦公聽會,就政府各部門因應氣候變遷卻怠於推動低碳蔬食,進行檢討與政策建議。

以下為公聽會結論:

1.請農委會及環保署研議於二個月內提出推動「從肉類轉向其他蛋白質」之工作項目,含具體規畫、指標、期程、預算、中央與地方及政府不同部門間之分工與整合等。
2.請農委會及衛福部參照英國氣候變遷委員會之建議,斟酌我國國情,於二個月內提出研議我國國民肉奶飲食減量里程計畫,訂定2030年、2050肉奶於國民飲食之整體佔比。
3.請農委會會後提供食農教育推動計畫核定本,二個月內提出食農教育中「動物福利」與「氣候飲食教育」的推動計畫,包含訂定成效指標、期程、經費需求、部會間之分工與整合等。
4.請農委會、環保署兩個月內就農民取得碳權提出具體規劃與時程、評估種植有機作物與慣行作物碳足跡以及農民取得碳權之差異,以及如何鼓勵消費者選購低碳蔬食食材。
5.請環保署研議溫室氣體管理基金指定永續健康飲食在社會、經濟與產業之用途,於兩個月內提出規劃報告。
6.請教育部二個月內就「校園永續低碳蔬食日」推動提出成果報告(包含當日廚餘量之多寡等),並提出改進作法。
7.請衛福部與教育部合作研討如何落實健康植物性飲食教育,希望內容有公定版,且經由素食營養師認可,於兩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
8.請環保署針對「碳足跡資訊網」的平台完整進行重新評估,補齊相關資料,或是仿照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的平台重新建立「食品碳足跡資料庫」,於兩個月內提出先行評估與規劃報告
9.請衛福部於兩個月內研議,用植物性飲食取代每日飲食指南。
10.建請國發會、金管會、環保署、經濟部研議將飲食減碳效益列入企業ESG指標及永續報告書之可行性做法。 

陳椒華委員表示,立法院今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其中第八條明訂「中央有關機關應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氣候變遷調適」,第十款明訂「農業溫室氣體減量管理、低碳飲食推廣及糧食安全確保事項: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辦」,由此顯見政府已重視低碳飲食推廣。然而法案通過至今,行政部門是否已訂定具體實施方案,今天特舉辦公聽會聆聽各界意見以為公部門推動低碳飲食參考。

陳椒華再表示,以全植物飲食減緩氣候變遷,政府應趕快動起來:農委會應儘速就農民取得碳權進行評估、環保署應將低碳全植物飲食納入「淨零綠生活」推廣之中、教育部應積極改善校園蔬食之營養與美味並將全植物飲食納入「環境教育」內涵之中、衛福部應將低碳全植物飲食之減碳算法提供給各部門列入減碳KPI等。未來若蔬食可以轉換成碳憑證,民眾加入意願越高效益越大,相信更有助於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台灣週一無肉日平台總召張祐銓表示,2009年平台開始倡議週一無肉日,當時100學年度全台校園參與率93%,也有不少機構訂定蔬食日,但至今實施已逾10年,近期調查,現今參與學校不增反減,已下滑至55%,相當可惜,也值得關注和加強。

總召張祐銓從三個面向,強調全植物性飲食的重要性:解決改善孩童的肥胖問題,有益個人的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可減輕整個社會的健保醫療負擔。 此外,食農教育也應從小做起,透過家長、孩子、學校三方共同努力,從小就在生活中建立健康的飲食型態。 而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全植物性的飲食方式也能形塑永續的生活型態,是減碳重要措施之一。

現今在政府的「淨零綠生活」計畫裡已看不到「低碳蔬食」等具體措施及積極度,建議政府能夠落實推廣永續健康飲食政策,早日制定低碳飲食減碳量計算方式,列入KPI,將飲食減碳效益列入企業ESG指標,以及列入教育部「綠色學校」工作項目之中,提高校園蔬食減碳參與率。

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籌備處執行長白卿芬博士指出IPCC於今年3月所出版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已明白揭示全世界在氣候行動上需要再加快腳步,從社會經濟的改變著手,採行SSP1(永續性)方針,才有機會扭轉局勢。IPCC也明白表示,從飲食的個人層面著手,採用永續健康飲食(全植物性),到2050年有機會減少44%碳排。

白卿芬博士進一步表示,我國於今年二月甫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也制定臺灣2050淨零排放12項關鍵戰略,但法規與政策面均未能賦予永續健康飲食角色真正位階,她建議法規與政策修正仍需與時俱進並做滾動式檢討,要因應最新報告與局勢,提升永續健康飲食位階,從社會、經濟與產業層面同時著手並行,才有可能最佳化並真正實踐永續發展目標。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則指出,採用蔬食飲食對健康、地球環境及健保費用均具有正面影響。他身為心臟內科專科醫師,從美國回到臺灣之後,也開始投入素食醫學論文研究,並推動建立全球第三大、亞洲最完整的「慈濟素食營養世代研究資料庫」。

林俊龍執行長表示,他在臨床醫師工作三、四十年來,親身感受素食的益處,看到病人及家屬素食後的身心輕安,近幾年來更積極帶領團隊投入素食有助於減少各種疾病發生率的實證研究,至今已於國際醫學期刊發表二十多篇論文,由全球知名的醫師學者審定通過、有根據的事實,證明素食對人體健康的幫助,例如:從葷轉素能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最高達百分之五十,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狹心症、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罹癌的風險,失智、憂鬱症、白內障等也都可藉由素食飲食來延緩發生率。

他進一步指出,在另一篇已發表論文證實,在臺灣,素食者所花費的醫療費用相較於葷食者為低。透過與臺灣的健保資料庫連結,經比較從「慈濟素食研究資料庫」募集的2,166名素食者和相符年齡、性別的4,332名葷食者的醫療保健利用率和醫療支出,研究結果指出,素食者的門診次數少13%、總醫療支出少15%。 

動物社會研究社研究員陳庭毓認為,食物是當今社會種種不永續、不平等、不正義的問題核心。不論聯合國、IPCC都不斷呼籲轉向植物性飲食對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性,台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也納入推廣低碳飲食,並說明:低碳飲食包含植物性、在地食物及減少剩食等面向。

陳庭毓研究員表示,環保署、農委會卻刻意忽略、拖延植物性飲食的減排效果,將「淨零綠生活」戰略中「肉類轉向替代蛋白」的推動放在2031年,顯然未依法行政、嚴重失職。為因應氣候變遷、維護糧食安全、國民健康、環境保護,永續會應成立永續健康飲食跨部會溝通平台,制定國家食物策略,納入推廣植物性飲食,而環保署及農委會則應立即推動植物性飲食,並訂出計畫、期程、淨零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