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哀悼李善均離世,小歐盟檢視三大黨藥癮政見,籲強化創傷知情社政教育資源

文/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政策組珮珮

本月27日,奧斯卡獎得獎電影《寄生上流》(Parasite)主角李善均(Lee Sun-kyun)因疑似自殺陳屍於首爾車內,享年48歲。小編與眾多影迷一同感到不捨惋惜,也深深感嘆將藥癮污名化的社會,任何人來說是陷進越來越難逃離的深淵。

據相關報載,在今年10月時,李曾傳出涉嫌使用大麻和氯胺酮,遭受韓國警方訊問,而李的律師則表示其多次藥檢皆為陰性。雖說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李善均吸食毒品,但韓國嚴苛的反毒政策和社會氛圍,確實很可能是加劇李的身心健康議題之一。在紐約時報採訪中,國際毒品政策聯盟亞洲區主任格洛麗亞·黎表示,嚴刑峻罰的毒品政策成效不佳,同時會造成更大的生命代價。

小歐盟檢視了三位總統候選人的毒品/藥癮政見發現,侯友宜主張嚴刑峻罰、警方掃蕩校園毒品;而賴清德則流於表面的藥癮者統計數字控管;至於柯文哲則是使用簡化未升學和吸毒的因果關係,導致錯誤連結、污名化等問題。本黨以為,侯友宜的做法,僅對檯面上的數字有幫助,若無正視成癮原因之形成,恐將製造出更多一碰毒品便難以復返的案例。雖說賴柯相對較具有進步價值,卻仍淪於官僚口號,並無具有人權精神的毒品/藥癮政見。

根據聯合國毒品暨犯罪防治辦公室(UNODC)2018年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女性藥癮者都經歷過性侵、家暴或目睹家暴,並在染上藥癮後更容易受暴。根據加拿大婦女庇護所聯盟(Women’s Shelters Canada)同年的報告書顯示,加拿大境內75%受暴婦女庇護所皆提供物質成癮服務,可見海外已經準備好面對創傷與物質成癮之間的因果關係。

反觀台灣,防暴及創傷復原體系和藥癮戒治體系有橫向連結不足問題,受暴婦女庇護所和兒少安置機構也較少提供物質成癮相關的服務和支持系統。另衛福部的「性創傷復原計畫」尚未將性創傷藥癮者納入優先保障之「特殊個案族群」,各地女性藥癮者服務也以醫療為主,較少具備創傷知情知能之社政和心理資源。

而在教育端,校園主要是恐嚇說教式的毒品防治教育宣導,或僅停留在「認識毒品」階段,較少針對物質成癮兒少(菸、酒、毒品)去污名和求助管道進行宣傳,同時校園內也較無相關的諮商輔導資源及人力。教育部每年編列預算舉辦反毒海報或短片競賽,雖技術媒介和呈現形式創新值得肯定,但小歐盟認為,這些預算應該用於更實際能協助到物質成癮兒少的服務上。

另現行少年勒戒服務中,主要是由法務部主責相關事務,也較少具備兒童人權、創傷知情和種族及性別敏感度的專業人力和資源,社政介入較低,而教育資源更是幾近匱乏。小歐盟認為,不僅無法從根本面對物質成癮兒少的成因及困境,也難以改善當今社會健康不平等的現實。

關心兒童人權的小歐盟,並不輕言主張娛樂性用藥合法化,尤其是其可能伴隨商業化造成後續社會問題。但小歐盟主張採納「減害模式」,應將藥癮者除罪並以醫療和社政介入為主,理解藥癮者成因及處境,必要時可強制治療。更要強化藥癮戒治和防暴及創傷復原服務連結,深化整體人權和創傷知情知能,同時也為物質成癮兒少導入更多去污名、復歸校園或社會的教育資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