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多一分理解,讓跨性別好一點 ──《台灣跨性別族群生活處境報告》發布

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主持人:杜思誠(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

近年來跨性別在國內外的媒體與社群平台上,能見度與討論度皆逐漸提升。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國內民眾,甚至是順性別(意指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指定性別相同的人)同雙性戀社群,普遍尚未有機會認識跨性別親友;針對跨性別權益的討論,往往不經意落入僅為「議題」上的討論,未能深刻理解,這些討論涉及的是一位位活生生的「個人」。

本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自1998年成立以來,長期陪伴LGBT社群,關注LGBT權益,不僅於2010年便開始致力為跨性別社群提供支持與陪伴,包括提供跨性別諮詢服務,舉辦跨性別聚會與講座;更在近年進行調查以瞭解跨性別學生的校園處境,包括《2020台灣同志(LGBTQ+)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報告》及《2021台北市跨性別學生校園處境調查》,今天特別舉辦這個記者會,並邀請跨性別當事伙伴、長期投入跨性別權益倡議及服務的NGO工作者、學者一起來發聲。

發言者:彭治鏐(同志諮詢熱線副秘書長)

為了了解台灣跨性別社群在「日常生活」、「職場經驗」、「就醫經驗」等三個生活面向的處境,本會進一步自2022年至2023年進行研究,完成三場焦點團體與一份網路問卷調查。最終,完成了這份《2023台灣跨性別族群生活處境報告》,希望透過這份報告,呈現台灣跨性別社群的真實日常生活、職場與醫療經驗與處境,並提出分析與建議,希望台灣社會能對跨性別社群有多一分的理解,讓每一位跨性別能過得好一點!

研究方法與受訪者基本資料

我們於2022年5至7月舉辦三場焦點團體,主題分別為「日常生活與社交生活」、「職場經驗」、「醫療經驗」,將所蒐集的資料作為後續擬定量化問卷題目的基礎;隨後於2022年10月28日至2023年1月31日之間,進行「台灣跨性別族群生活處境」網路問卷調查,最終回收的問卷有效份數為832份。

這832位跨性別受訪者的年齡分佈在10至65歲之間,唯未滿20歲者較低佔14%、40歲以上者也僅佔7%。受訪者的主要生活縣市,有45%為雙北地區,南部地區(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佔17%,其他地區則佔38%。至於工作狀態,51%的受訪者有全職工作、30%為學生、9%兼職工作、5%待業中、2%無業也無尋找工作的需求、3%其他。

性別認同為複選,我們將選擇女性或跨性別女性者歸類為跨性別女性,佔整體的36%;選擇男性或跨性別男性者歸類為跨性別男性,佔24%;選擇中性、非二元、性別流動及酷兒歸為非二元性別,佔27%,其他認同佔13%。出生指定性別,男性佔48%、女性佔43%。受訪者中有半數(54%)總是以符合自身性別認同的外貌打扮生活,但也有近兩成(19%)的受訪者很少或從未以理想的外貌打扮生活。至於受訪者接受過的跨性別相關醫療行為(為複選題),高達53%的受訪者從未接受過任何醫療行為、38%有接受賀爾蒙治療、24%有過醫美經驗、摘除性器官和重建手術各僅有8%、7%。已變更身分證上性別欄的受訪者,僅佔7.7%。

研究結論

本調查針對跨性別社群在「日常生活」、「職場經驗」、「就醫經驗」等三個面向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除了描述性的分析呈現之外,我們更進一步針對不同的年齡(未滿20歲、20-29歲、30-39歲、40歲以上)、性別認同(跨性別女性、跨性別男性、非二元性別)、生活地區(雙北、南高屏、其他地區)、親友支持度(高分組、低分組),進行交叉分析。最終歸納出以下六點結論。

一、社會對於跨性別理解不足,跨性別自在出櫃仍有困難

根據本調查,跨性別的出櫃對象最常見的是親近朋友(77%),其次為父母之一(56%)、同學(53%)與兄弟姐妹(53%),其他對象(普通朋友、師長、親戚、主管、陌生人)則較低。再者,約半數的受訪者覺得要向職場主管(52%)、同事(48%)、醫護人員(45%)說明自己的跨性別身分,感到麻煩或不容易。綜合本調查數據,除了親近朋友之外,跨性別在大多數的人際關係與生活情境中,都面臨出櫃困難。

即使在親近朋友及家人這兩種跨性別者最常出櫃的對象,對於跨性別有正確認知的比例也僅有43%、24%。他人對跨性別的正確認識程度偏低,可能是目前跨性別出櫃的主要困難。如果遇到跨性別需要出櫃的場合,因社會大眾對跨性別認知不足而造成對其認同、打扮與行為的誤解,會增加跨性別說明與溝通的成本,以及遭受差別對待的風險,便會降低跨性別的出櫃意願。

二、日常生活中性別二分的空間與制度造成跨性別長期身心壓力

本調查發現對跨性別社群來說,避免前往眾多公共空間,特別是僵化性別二分的公共空間,以及遇到各種有壓力的日常生活情境之經驗,皆相當常見。這些經驗不僅明顯影響跨性別的日常生活狀態、求學與生涯發展、使用政府資源與行使公民權,更讓跨性別長時間減少與人互動或社會連結,並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處於一種「備戰」狀態。舉例來說,使用公共廁所對許多跨性別來說,確實充滿壓力與倍感困擾,不僅是盡量不前往或以原生性別外貌前往的主要公共空間之一,更是會遇到被人質疑、注視打量的經驗(40%),甚至有跨性別者直接選擇憋尿不如廁(32%)。此日積月累的長期壓力,明顯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而對跨性別造成困擾與壓力的公共空間,在本調查中也並非僅有公共廁所,實則涵蓋了許多相當日常的場合與情境,如大眾溫泉、游泳池與健身房、學校、洽公、投票等。

三、跨性別普遍遭遇過不友善的求職或職場經驗

雖有五成多的受訪者認為其職場對跨性別族群是友善的,但仍有超過兩成(22%)的受訪者在其主觀感受不友善的職場中工作,且約五成的受訪者表達向主管(52%)、同事(48%)出櫃困難;僅有不到兩成(17%)從未在職場中遭受不友善的對待,甚至在遇到不友善對待後也不敢申訴、求職時曾因為跨性別身分被拒絕的比例皆達17%。這些情況會使跨性別無法發揮潛力全心投入工作,而職場是個人收入與成就的重要來源,也是許多人一天所花時間最久的場域之一,不友善的職場會造成生活壓力,並使跨性別面臨經濟不安全、生活不穩定、職業選擇與成就受阻的困境。

四、跨性別普遍遭遇醫療困境,影響其健康權益

在醫療場域中,雖然有57%的受訪者認為當醫護人員知道其跨性別身分時仍是友善及專業的,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跨性別由於性別因素而遭遇困難:叫號時醫護人員使用原生性別稱謂(56%);就醫過程中被懷疑身分(24%);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就醫時會穿著打扮為原生性別的樣貌(21%);在醫療過程中被醫護人員凝視、討論甚至感覺被異常化看待(14%)。上述種種情境皆影響跨性別者的醫療可近性,有些跨性別者在生病時不敢就醫,影響其健康權益。且台灣的跨性別醫療資源存在明顯的區域落差,僅有雙北地區資源稍較充足,其餘地區的資源均明顯不足,非雙北地區的跨性別者負擔更高的醫療成本與健康風險。

五、親友支持度與跨性別的生活處境有高度相關

本調查發現身旁親友的支持度,與跨性別的正向經驗與處境,呈現顯著的高度相關。親友支持度較低的受訪者,在日常生活面臨出櫃的情境有較大的困擾與壓力,在求職及職場中工作比較會選擇隱藏身分,認為和同事或主管出櫃是困難的;在醫療方面,親友支持度較低的受訪者比較不敢以跨性別身分與醫護人員互動,比較不願意就醫,在有需要時也比較不會尋求親友陪同就醫。

我們推測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當跨性別者獲得親友的支持,代表他們有比較多正向的出櫃經驗,因此可能比較有勇氣向親友以外的其他人出櫃。其次,跨性別者獲得親友的支持,也比較有力量和資源來因應對外人出櫃後的挫折與困難。反之,當跨性別者缺乏親友的支持,比較難有出櫃正向經驗,也比較缺乏面對外面世界的力量和資源。整體來說,親友的正向支持能減少跨性別在各種公共場合與情境的焦慮與壓力,提升其回應日常生活中他人敵意的心理韌性、因應與調適能力。

六、不同性別認同的跨性別處境不同

在本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同性別認同的跨性別所面對到的性別處境,呈現明顯差異。

跨性別女性的社會壓力與負面經驗明顯高於跨性別男性與非二元性別。社會對於跨性別族群的印象,多半聚焦在跨性別女性,而她們也承受最多社會壓力。跨性別女性在家庭中自在打扮的壓力明顯高於非二元性別與跨性別男性;在求職過程或職場中隱藏身分的比例較低,出櫃程度最高,但隨之而來的歧視或不友善經驗也最多,例如因為跨性別的身分求職時被拒絕,或是在職場中被同事或上司差別對待的比例也都是最高。

跨性別男性比起跨性別女性及非二元性別,更能自在地以認同的樣貌生活,但其擔心出櫃程度與對出櫃的不自在程度較高,在求職或職場中隱藏身份的比例也較高。這可能反映社會大眾對於出生指定性別為女性但打扮陽剛、男性化的外貌,有著較高的接受度。此外,社會大眾對跨性別男性的討論度較低,較不易意識到這個族群的存在。跨性別男性較不易被「識破」,比較有選擇不現身的機會與策略,但也對於被出櫃有比較大的擔心和焦慮。

非二元性別(包含中性、性別流動與酷兒)的整體壓力相對跨性別女性及跨性別男性較低。非二元性別在外表或聲音表現較彈性或中性,在性別角色已經比較鬆動的現代台灣社會,可能較不會擔心因外在性別表現而有曝光的風險與壓力。不過另一方面,此也可能來自於國內社會對非二元性別的性別認同概念認識不足、缺乏討論,非二元性別在公共場合出櫃此身分得到的反應,可能不全然是對方的敵意與偏見,更多的是充滿疑問與不理解。

本會建議

透過本次調查所發現的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明顯可見國內跨性別社群的生活經驗與處境,仍然處處面對著困難的艱辛處境,亟需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投入資源。本會基於這次的研究結論,共有以下五點具體建議:

  1. 協助親友更認識跨性別,提昇成人性別平等教育。

  2. 增設不以性別為區隔的性別友善空間,降低跨性別者的日常生活壓力。

  3. 政府與企業合作打造跨性別友善職場。

  4. 從醫事人員教育、醫療場域規劃與醫療資源建置增進跨性別友善醫療。

  5. 政府應降低跨性別者變更法定性別之門檻。

記者會中,我們也邀請了二位跨性別當事人,分享其在台灣的生活經驗與遇到的困難。首先發言的是跨女朋友VIVA,她分享了在公共空間中,跨性別女性常會因身份證上性別欄和她的外貌形象不符,而遭受到來自社會大眾、職場甚至是警察的歧視;而另一位跨男朋友Deven則分享了在他的職場經驗,如公開的人事資料而讓跨性別身份「被出櫃」,或同事之間的耳語,甚至因而有了差別對待,也讓Deven期待職場能有更具體的跨性別友善政策。

另外,我們也邀請了三位專家學者,台大城鄉所畢恆達教授、勵馨基金會多歧中心陳鶴勳督導、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的簡至潔秘書長,分別就性別空間與設計、社會工作實務經驗及變更法定性別的強制手術要件等面向來作回應。

發言者:VIVA(跨性別女性)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我叫Viva,是一名跨性別女性。如大家所見,我以社會化女性的外貌之於這個社會生活著。身為一名跨性別女性身份,在身份證上依然被標示為男性的我,其實生活中會遇到需多難處。

比如說我們時常面臨如廁困難,我們進入女廁容易被誤會是否別有意圖?而以我們的外貌,進入男廁卻會面臨更多危險與困擾。在職場上,我們時常會招受性別外貌上的質疑,進而懷疑我們的工作能力。在過去,錄取我的主管就招受頂頭上司的質疑說:為何要錄取我這樣的員工?而在很多需要確認身分證的場合,更是常發生質疑我們身分證註明性別上不符的質疑。

尤其,在警察同仁執行勤務時,我不只一次被警察同仁,大聲質疑我的性別,造成尷尬地處境。而在去年,第五屆跨性別遊行身為主持人之一的我,在結束遊行工作後,與友人至KTV歡唱,在離開時,因為與路人發生爭執,卻被對方公然罵我不男不女做為羞辱,而警察抵達處理糾紛時,卻覺得對方沒什麼問題,而輕易放人離開,我與警察爭執為何輕易放其離開?非但受到警察同仁惡劣對待,甚至有警察同仁以「你也不看看你長什麼樣子?」,進行外貌上的羞辱。身爲跨性別者,時至今日這個社會因為不了解跨性別者,對我們依然存在許多歧視。

今天希望以我自身的經歷,讓大家理解,社會對於跨性別的歧視,雖然已經較過去有改善許多,任然有需多歧視仍然存在,願未來大家能夠理解,跨性別者與你我都一樣是生活在這個國家社會的一份子,請給予我們更多的理解與尊重。

發言者:DEVEN(跨性別男性)

我是Deven,是一位跨性別男性。
我不像Viva一樣面對到直接的歧視或攻擊,如同報告所述,身為跨男也許較容易隱身,但相對的也有更大的出櫃壓力。
對我而言,職場正面臨極大困境。
之前公司的員工系統,是可以查找其他同仁的資料,方便跨部門聯繫,但這個頁面上會顯示性別,而且不能更改也不能關掉不顯示,所以我就這樣「被出櫃」,而且還是面向全公司。
後來輾轉得知,有其他部門的人來問我同事:「Deven 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在對跨性別完全不了解的狀況下,又會有更多猜測和誤解,甚至同事間也傳來傳去說我不男不女。
這樣的流言蜚語一直存在,甚至也會因性別而遭受差別對待,但並非主管同事不友善,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接觸過跨性別。
想要打造友善職場的第一步就是正確認識跨性別,也期待政府與企業合作,一起找出適合的制度方針,創造更友善的工作環境。

發言者:畢恆達(台大建築城鄉所教授)

台大城鄉所的畢恆達教授分享了「去性別」的觀念,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活動、設計及空間可以去除傳統性別二分,如在校園,學號、玩具及打掃任務其實可以不用依男女區分;而一些競賽比賽也可以依其專業而非男女性別,如金曲獎及金馬獎的最佳演唱或最佳演出;而在語言上,近年捷運系統已用「各位乘客」取代「先生小姐」、用「chair person」取代「chair man」這些都有助於讓台灣社會更加性別友善。

畢恆達教授最後也強調,整個改變的過程就讓台灣社會看見傳統性別二分的問題,也將是一個學習性別多樣性的過程。

發言者:陳鶴勳(勵馨基金會多重歧視性別暴力防治中心督導)

我們中心是在2019年成立,主要是服務遭受性別暴力的多元性別者,其中也包含了跨性別。在我們的服務經驗中,我們都發現大部分跨性別夥伴,和這份報告顯示的一樣,日常生活充斥著許多的不友善與社會排除的情境,光踏出門就必須不斷面對異樣眼光與言語,成長過程中好像就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壓抑真正的自己,去符合這個社會期待的樣子、另一個是勇敢地做自己,但就會遭受到各種質疑或性別暴力。而我想特別強調,有穩定收入這件事對跨性別夥伴來說,更為重要。因為跨性別夥伴在現在的社會環境出櫃與活出自己,就可能意味著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或是出櫃後遭遇職場霸凌與性別歧視後身心狀況不佳、難以申訴進而離職,陷入至經濟不穩定、求職困難的困境。最後,我們中心因陪伴一些跨性別夥伴的經驗,加上 #Metoo 運動的關係,我們以「一位跨性別男性遭遇職場性騷擾」的生命故事為本,寫了一本實務筆記,讓大家可以更貼近地理解到跨性別者的生命與職場處境,有興趣的人可以在勵馨的官網下載,謝謝大家!

發言者:簡至潔(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

我主要想針對變更性別取消強制手術來回應:嚴苛的手術要件,造成跨性別者生活嚴苛考驗,從這次熱線調查的數據,以及伴盟2020年調查的數據都顯示,目前尚未更換性別的跨性別者穩定維持在九成,也就是有九成的跨性別者,他們有可能持著不符合性別認同的身分證,在需要出具證件的場合,都是他們的壓力與焦慮來源。台灣在2011年總統府國家諮詢委員會就提出應該要放寬變更性別登記要件,取消性器官摘除手術的要件,隨後在2013年兩公約首次國際審查會議上受到關注,並在2017年與2023年連續兩次的結論性建議中,要求台灣政府廢除強制手術要件。伴盟在這漫長時日裡,也代理多位跨性別者進行司法挑戰,除了2021年跨性別女性小E已經成功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贏得全面勝訴,目前也獲得大法官協同意見書、不同意見書、以及最高行政法院等重要判決,直指性別認同屬於基本人權,手術要件和性別認同並無實質關聯。而事實上,全世界已經有超過50個國家變更性別無需手術。我們期盼行政院早日改弦易轍,廢除手術要件,不要再讓跨性別者因為身分證持續煎熬。

記者會最後,熱線秘書長杜思誠提到,目前變更法定性別的門檻過高,在本調查中僅有7.7%受訪者有變更法定性別,高達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未變更法定性別;但日常生活有太多情境需要用到身分證件,小至超商領貨,大至就醫、投票,無法變更法定性別造成跨性別在生活上的處處困難,權益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此外,本調查更發現,無論跨性別者有沒有變更法定性別,外貌打扮、言行舉止都遭遇他人眼光的檢視和質疑。因此,如何讓大眾更正確認識與理解跨性別、如何營造友善職場與友善醫療,都有賴政府提出更具體的政策。關於性別友善空間(例如廁所、宿舍等)的討論與設置,在一些有的良好設計與規劃的實際案例上,是可以同時兼顧該空間本應就該具備的隱私、安全與衛生需求,而這的確更仰賴政府能縝密規畫出更多良好的實務範例,與提供更充足的社會溝通與對話,讓民眾在生活中實際體驗與理解到性別友善空間,可以讓人人都用的安全、自在與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