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霈榆
上集回顧:【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21集|政治不是交換,更不是搓圓仔湯 劉育育的《鎮長週記》(一)
延續上週介紹《鎮長週記:大家好,我是苗栗苑裡鎮長劉育育》,談到劉育育如何在苑裡市場重建爭議中,與夥伴成立「毋免拜託聯盟」,拒絕向權力低頭,透過蹲點、審議、討論與行動,讓民主落地,鼓勵鄉親自己說出需求並做出決定,共創不一樣的地方治理想像。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持續邀請苗栗苑裡鎮長劉育育,一起來聊聊她的鎮長週記,當面對公務體系與傳統政治勢力時,劉育育如何推動改革?如何在苑裡推行審議式民主,讓長輩們相信公共服務?過往參與的社會運動如何影響他?
拆掉苑裡菜市場圍籬 建立公務員信任
「他們覺得我是外星人,我也覺得他們是外星人。」從社會運動者轉變成鎮長的劉育育如此形容當時初上任的心情。他談到,公務機關內的溝通十分重視「公文往返」,以此作為公務人員依法行政的依據,這樣的衝擊讓他立即感受到組織文化的不同。
劉育育以苑裡菜市場重建事件為例,當時歷經火災的歷史建築一苑裡菜市場正進行重建,臨時用圍籬將它圍起來,卻發生不知情民眾往圍牆內傾倒垃圾的現象,使他意識到這道圍籬已成為政府、建築物以及民眾間的「心牆」,因此提議拆除,期望讓民眾更公開且親近這座歷史建築,也有助於公所進行相關決策時,更貼近民意,但這個決定卻讓公務人員擔憂歷史建築會被破壞。
面對同仁的疑慮,劉育育將自己的起心動念一一闡述,甚至親自找了民間木工師傅做了一個觀景台,將菜市場的圍籬拆除,換成綠圍籬,甚至舉辦記者會,邀請大家站上觀景台,向原市場攤商及鎮民展示市場現況及工作進度,得到許多正向回饋。這樣的舉動讓公務人員對劉育育漸漸改觀,累積信任,他也提到,不想當只會「出一張嘴」的命令者,而是希望用開放的心胸與同仁討論決策,公務人員也常會提醒自己法律限制或實務面的困難。
地方政治的溝通之道:施政透明、民意至上
劉育育回鄉蹲點多年,也感受到撼動傳統地方政治不易。她認為,地方勢力爭取參選民意代表有各自的利益考量,與他們保持「溝通」是重要的。從苑裡市場改建事件中,發現部分民意代表很難理解文化資產修復帶來的歷史及觀光效益,始終堅持拆除市場,改建成購物中心。讓她感動的是,有支持市場轉型成文化資產的民眾,願意挺身而出,主動說服民代,促使民意代表只能順應民意。
劉育育也坦言,傳統政治勢力在地方根深蒂固,許多利害關係糾結其中,因此在施政上始終秉持著公開透明的原則,把握每一次和民眾溝通的機會,期待讓鎮民能感受到自己在做的事情,面對民代想利用公共資源從事「選民服務」,也樂於和他們討論,讓雙方有更多協商空間。同時,他鼓勵有年輕朋友投入地方選舉,讓當地有更多刺激,也期待民眾更踴躍的公民參與,才能擺脫地方傳統勢力的「世襲關係」。
取得民眾的信任不一定要「發錢」?
在與地方勢力互動的過程,劉育育認為,因為大家對公共利益有不同價值取向,所以意見才會產生分歧,例如在決定敬老禮金預算時,傳統民意代表較傾向發放「現金」,她則認為,預算源於人民的納稅錢,具有公平性原則,不該將發放對象限制在某一年齡層,也質疑發錢能否達成政策目的,若將這筆經費用來做社區巴士、交通愛心卡或長照資源,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如果民眾與政府建立信任感,那與民意代表價值觀的對立可能較容易消除。」劉育育表示,當時為了與民意代表溝通,他針對65歲以上長者下鄉辦理28場說明會,以參與式預算方式徵求他們的意見,實際了解長者需求。在數場說明會中,他發現沒有一位長輩握著他的手說想要「現金」,而是很感謝他帶著一群高中生,教長輩們體適能動、認識肌少症以及營養飲食等知識,十分感動。他也提出,越對立的意見,越應該讓民眾公開討論,當民代意識到自己堅持的立場和民意不同時,對立便會開始鬆動。
針對「現金給付」政策,劉育育表示,有很多學術資料已證實生育津貼對生育率的提升存疑,就他的觀察,現金給付源自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才會讓民眾有「入袋為安」的想法。因此,他與社會課同仁帶著志工,在說明會上試圖去修復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準備乳霜擦拭長輩們一雙雙手,聽著長輩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也在說明會上向他們解說公所的社福資源,創造民眾對政府的連結,讓他們知道政府資源不僅僅只有「領現金」一種選項。
回憶社運遇見的前輩 新書序言寫下感謝
劉育育在《鎮長週記:大家好,我是苗栗苑裡鎮長劉育育》序言中提到,這本書除了要獻給在天上的父母外,也提到要獻給陳秀鑾阿姨、林却阿嬤、黃文章阿伯,他認為,今日他的成長,要感謝過去遇見的這群社運前輩,對他影響深遠。
劉育育表示,陳秀鑾阿姨是他在「苗栗反瘋車」上遇見的女性,當年他正在靜坐絕食抗議,遭警察粗暴地拖離現場,這位阿姨非常仗義地用碎碎唸的方式在一旁幫他罵警察,因而與他結識,後來也一同成立「婦女歌唱隊」,將反對風力發電的心情寫成歌曲,是他在返鄉時遇見的重要行動者,每每遇到挫折就會和阿姨喝酒。林却阿嬤及黃文章阿伯則是當年樂生療養院的住民,也是劉育育人生第一次參與社會運動抗爭遇到的行動者,這兩位長輩因疾病長年被歧視,卻依舊用包容的態度接納當時仍是大學生的他,十分佩服他們生命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