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監督施政聯盟
環境部21日下午環境部將針對國科會「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說明書(第二次修正)」案進行專案小組意見徵詢會議,由於2018年版本是2030年需地面積600公頃,2020年第一次修正成2035年需地1000公頃,這次第二次修正成2050年需地為3000公頃,暴增為最初的五倍及上一版本的三倍!相較現行核定13座科學園區開發面積 4,440公頃,則是暴增三分之二,達67.6%!環保團體會前召開記者會,公開質疑這3000公頃的土地要從哪裡來?抨擊國科會草案中對儲備土地位置的說法含糊不清,憂心未來又要覬覦現有園區附近大面積農牧用地,毀農地增污染,且有違國土計畫法功能分區的規劃,形同國科會帶頭罔顧功能分區的畫設!
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指出,國科會此次提出科學園區政策環評第二次修正案,需地面積從第一次修正的2036年需地1000公頃,大幅擴張三倍!提出2050年需地3000公頃的大圈地企圖!質疑未經過充分的科學評估和產業分析,亦未考慮到未來產業發展的轉型和不確定性,更罔顧國土計畫的功能分區。
國科會聲稱新建科學園區以不超過既有園區核定環評排放總量為前提,問題是當年核定的排放量很高,近年空污因素已有減量,豈能再用高核定量與實際排放量的差距當作新擴建科學園區的排放額度,惡化周遭環境,將造成空品難以達標。更嚴重的是水電需求問題,缺乏明確評估,所謂「盤點園區最大電能耗用量,推估未來電力使用需求,配合各地區綠能技術發展情形,訂定適當比例之綠能使用率」,根本淪為空話!而國科會需地目標年是2050年淨零碳排年,卻還以「推動新設園區用電大戶使用10%之再生能源」的落伍作法!更是笑死人毫不長進!
需地評估不科學 漫天喊價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研究員林政翰表示,國科會提出新設科學園區共3000公頃的需求,但在說明書上評估及理由卻空泛到非常不科學,過去的版本還依據行政院核定「全國國土計畫」之城鄉發展總量及檢討原則,說至2036年科學園區新增用地需求為1000公頃,現在直接將這些內容刪除,將評估時間拉長至2050年,一句:「為增加儲備產業用地,提供製造業根留國內所需用地」就將用地需求暴增為3倍,政策評估宛如黑店漫天喊價。
中科四期錯誤開發 園區土地半數閒置
政府草率幫廠商圈地血淋淋的案例就在彰化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當初國家投入539億,國科會專門為友達量身打造,最後卻遭到放鳥,一個台灣中部重要農業生產地帶精華區卻變成科學園區,將高耗水產業設在嚴重缺水、地層下陷地區也違反國土規畫原則,強徵人民土地、與農民搶水,換得的是15年過去,出租率卻仍只有5成的科學園區,因此我們憂心此政策,強力反對如此沒有根據、卻大量新設科學園區的政策。
用地需求不可能大成長 圈地淪為炒地皮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棲地保育專員陳祺忠從電子產業外移、台積電外移,還有AI產業落腳點已選好…等,說明根本沒這麼多科學園區用地需求。陳祺忠表示,從曹興誠主政的聯電投資中國和艦案爭議開始,台灣電子產業基本上就開啟了前進中國的西進潮,電子產業生產模式就變成了台灣設計、中國製造,能夠保留在台灣設計、台灣製造的電子產業,也就剩下不多,主要是台積電為首的晶圓製程設計與代工,還有聯發科的IC設計及製造…等,即便因為疫情前的中美貿易大戰與武漢肺炎疫情,導致有些台商從中國撤退,但基本上仍然因為製造成本佔最重的是人工成本,轉往東南亞及印度..等人口較多且人工成本較低的國家,而美國不斷壓迫台積電在內的各晶圓公司與電子高科技產業轉移到美國本土製造,這一趨勢,在今年初已然成形,不少電子高科技產業、台積電上下游供應鏈和其他晶圓代工廠商紛紛前往美國布局。
陳祺忠強調,從以上電子產業的發展歷史可知,台灣的科學園區用地需求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成長,不知為何這次政策環評的修正要將時間拉到2050年需要3000公頃,依照時序來看,上次修正是評估到2036年,過了5年,國科會刻意把時間拉長,其實就是不想要準確預估科學園區用地需求,用科學園區來炒地皮罷了!
土地不確定 污染不推估 輕微負面影響?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目前各科學園區實際用水量大多顯著低於環評核定用水量,但已於旱季時期造成區域用水緊繃,必須停耕調撥農業用水,顯見個案環評有浮濫核定用水量之嫌。環評委員應依實際用水量,整體檢討各科學園區的核定用水量,削減至(1)環境可負擔的合理水準或(2)足可滿足園區用水需求的合理水準(比如現行用水量的1.2倍);並以前述二者之低者為削減目標。
謝和霖質問至2050年增加3000公頃土地需求如何推估?若有推估依據,為何第五章無法推估因此增加之用水、用電、空污、水污與廢棄物?至少可依現行科學園區實際情形及未來新增園區可能產業型態,羅列五個情境,進行評估,而非毫無依據的以一句「輕微負面影響」帶過!何況現況是,科學園區已造成我國用水、用電緊繃,空品與河川水質大受影響,並是造成百萬噸垃圾山的兇手之一。
謝和霖強調,台灣若要持續發展高科技產業,應在現行的工業用地、用水、用電、空汙、水污與廢棄物的總量下發展,未來科學園區開發請以老舊工業區或科學園區用地為標的,整體的工業用水、用電、空汙、水污與廢棄物的總量不應增加;否則台灣如何承受以寡佔全球市場為目標的高科技產業所帶來的環境負擔?
台灣需要這麼多科學園區?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洪碩辰表示,本次修正內容洋洋灑灑的寫了許多提高再生水使用、提高再生能源設置量、提高廢棄物處理能力、重視永續生態環境等等的內容,但不論再怎麼提高環境保護措施的標準,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科學園區用地需求將會比前次修正再新增2000公頃」!原訂2036年的需求是1000公頃,現在要再增加2000公頃,擴大成原本的三倍,我國目前科學園區開發面積 4,440公頃,而我們還要再增加一半。這麼大量的科學園區,將產生的用水、用電、土地需求、廢棄物又有多少?根本無法想像。相比之下這次說會提高的那些保護措施,簡直引人發笑,宛如杯水車薪。當污染總量不斷提高時,再怎麼提高效率都難以挽救,如果不能正視開發需求永遠沒有上限的問題,再多保護措施都沒有用。最可笑的還是送交資料的165頁提到,本次變更會「經由總量管制策略、妥善資源分配,降低各項衝擊影響」,開發面積暴增2000公頃,到底哪裡有總量管制?
洪碩辰質疑,儲備用地3000公頃的土地要從哪來?國科會的說法含糊不清,但回顧過往就可以明白,不外乎又是強制徵收土地、破壞山林跟農地,本次變更就是為了要搶奪更多土地而鋪路,然後繼續重演那些早發生過的衝突與悲劇。
AI評估科學園區大增3000公頃的負面影響:
看來這次科學園區政策環評的修正幅度不小,將需地面積大幅提升至2050年的3000公頃,這確實可能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評估:
一、 環境生態面向:
* 棲地喪失與生物多樣性減少: 大面積的土地開發必然會侵佔現有的自然棲地,例如森林、濕地、農田等,直接導致依賴這些棲地的動植物失去家園,進而威脅區域甚至全球的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台灣地狹人稠,許多珍稀或特有種生物的生存空間本就有限,如此大規模的開發可能使其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 水資源短缺與水質惡化: 科學園區通常用水量龐大,3000公頃的擴張將進一步加劇區域的水資源壓力。若園區位於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可能與民生、農業用水產生衝突。此外,工業廢水的排放若未經妥善處理,也可能對周邊水體造成污染,影響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
* 空氣品質惡化: 科學園區內的工廠、交通運輸等都會排放空氣污染物,大規模的擴張意味著潛在的污染排放量也會增加,可能導致區域空氣品質惡化,影響居民健康,甚至加劇氣候變遷。
* 土壤污染與地質風險: 工業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若管理不當,可能滲入土壤造成污染,影響土地的生產力,甚至危及地下水。此外,大規模的開挖和填土工程也可能改變地質結構,增加地層下陷、土石流等災害風險。
* 景觀破壞與生態廊道中斷: 大面積的工業設施可能會破壞自然景觀,影響遊憩價值。更重要的是,連片的開發可能阻斷野生動物的遷徙廊道,使得不同族群間的基因交流受阻,長期下來不利於物種的生存。
二、 社會經濟面向:
* 土地徵收與社會公平問題: 為了取得3000公頃的土地,勢必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土地徵收,這可能引發與當地居民的衝突,產生社會公平性的問題。徵收價格是否合理、安置措施是否完善、居民的生計是否受到保障等,都是需要仔細評估的面向。
* 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 若開發區域包含優良農田,將直接減少農業生產面積,長期下來可能影響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和糧食安全。
* 區域發展失衡: 過度集中發展科學園區,可能導致區域發展失衡,資源過度集中在特定區域,而忽略其他地區的發展需求,擴大城鄉差距。
* 就業結構轉變與勞工權益: 科學園區的擴張雖然能創造就業機會,但也可能導致傳統產業勞工的流失。同時,高科技產業的勞動條件、薪資水平等是否能保障勞工權益,也需要關注。
* 房價與生活成本上升: 科學園區的發展往往會吸引大量人口移入,可能導致周邊地區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上升,對原有的居民造成壓力。
三、 政策規劃與決策面向:
* 需求預估的合理性: 2050年需地3000公頃的預估是否經過充分的科學評估和產業分析?其依據和假設是什麼?是否考慮到未來產業發展的轉型和不確定性?
* 替代方案的評估: 是否有評估過其他替代方案,例如活化閒置工業區、提升現有園區的土地利用效率等,以減少對新增土地的需求?
* 公眾參與和資訊透明度: 如此重大的政策變更,是否進行了充分的公眾參與?相關資訊是否公開透明,讓各界能夠充分了解和表達意見?
* 環境影響評估的有效性: 第二次修正的環評是否能充分納入前述各個面向的潛在負面影響,並提出有效的 mitigation measures(減輕措施)和 monitoring plans(監測計畫)?
* 永續發展的考量: 此政策是否符合台灣永續發展的目標?是否會對後代子孫的環境和資源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總之,科學園區的擴張是一項複雜的議題,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謹慎評估其對環境、社會和經濟各個面向的潛在負面影響。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量各方意見,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評估,並提出具體的配套措施,以確保發展的永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