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本月7日上午,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審查「社會救助法修正草案」,召集委員劉建國委員排審此案,並要求衛福部在2個月內將草案呈送立法院審議,使這部倡議了2年多、新內閣已研擬一年多的法案露出曙光,有望推進修法進度。范雲委員強調,她從上一屆國會就已率先提出完整的修法草案,等待到現在衛福部不能只是小幅修法,必須面對根本問題進行改革。
跨黨派立法委員支持大幅修正社會救助法,改革根本問題
出席當天會議的各黨多位委員都明確指出,10多年來未大修的社會救助法已經不符社會現實,要求衛福部應積極大幅改革過時的審查法規,盡量放寬底層貧困人民申請低收入戶資格的條件,使台灣的合法貧窮率–中低及低收入戶人口比率能真正反映台灣的實際貧窮率,人民才能獲得及時的救助。
目前,依台灣的《社會救助法》的貧窮線定義與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計算,台灣的實際貧窮率是12-13%的全國人口(約為280萬人至300萬人),然而,2024年底的中低與低收入戶人口總計僅佔全國人口的2.3%(約為53萬人)。亦即,「實際貧窮率」與「合法貧窮率」的落差,達到全國人口的10%,有227萬到250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卻無法取得中低或低收入戶資格。2025年,這個落差甚至還擴大了。
林月琴委員指出,無數窮人正在等待社會救助的轉型正義,衛福部不應再採用61年前戒嚴政府的古老方法,諸如「虛擬收入」這類不合時宜的規定,而犧牲最貧困的人。林委員不僅針對社救法提出十項改革訴求,並要求衛福部應就無家者專法提出立法時間表,以落實2017年國際專家委員會審查我國國家人權報告的結論性意見,如此中央政府才有積極角色與法定預算治理跨縣市的無家可歸問題。最後,林月琴委員要求,衛福部應在2星期內就「廢除虛擬收入規定後的財政成本與受益人數」提供具體數據與計算方式,她提醒邱泰源部長「根據衛福部自己的研究報告,廢除這條規定後至少會有5萬人能立即取得低收入戶資格」。
賴總統新內閣對社救法修法的回應方式,相較舊內閣時期無明顯進展
主責督導修法的衛福部呂建德次長,表示同意諸位立委所言「貧窮線定義不是主要問題,問題在於過時的審查規定」,然而,呂次長卻嚴詞糾正「各位委員的引用數據錯誤」。
持平而論,呂次長強調的是「貧窮率不等於福利涵蓋率」,並且一再強調「各類社福補助加總涵蓋率已達全國人口的8%」,這也是衛福部社會救助司從舊內閣時代以來的回應方式。呂次長認為,台灣的低收入戶人口比率,不應直接用來對比其他國家的貧窮率,因為數據內涵與計算方式不同。對此,劉建國委員表示諒解,但也強調,政府仍要面對我國實際貧窮人口與低收入戶人口之間的巨大落差,不然「無論各國怎麼計算,數據顯示就是這樣」。
本會認為,呂次長的回答雖符合教科書的期待,或一位學者的穩重自持,但卻沒有回應到立法委員與公民團體關切的核心現實問題:低收與中低收入戶資格是我國的「合法貧窮者」認定的基準,許多涉及貧窮認定的福利政策都會參照「是否具有中低或低收入戶資格」來決定補助額度,但卻有至少220萬人即便符合法定貧窮定義,也難以取得「合法貧窮者」的資格認定。合法貧窮率既然遠遠不足以反映實際貧窮率,政策依據嚴重失真,當然就造成社會安全網的破洞百出。針對底層貧窮者的安全網破洞,衛福部卻把無論貧富都可領取的種種福利也計入涵蓋率,將會導致概念錯置與問題失焦。
退萬步言,即使不做國際比較,僅就我國的法規定義檢視「合法貧窮人口」,2010年的監察院糾正報告與2024年衛福部委託社工專協的研究報告,分別估計我國貧窮人口約佔全國人口12%與13%,這兩項正式數據與2023年公民團體的估計結果一致。
15年前,監察院就已對於低收入戶人口比率過低提出糾正案,當時行政院的政策回應是從2011年起「修法增加中低收入戶範疇」,然而從此之後的10多年,我國的「合法貧窮人口比率」(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就停留在不到3%的水準,甚至在COVID-19疫情三年期間也紋風不動。這項歷史經驗已證明:如果不從根本改革過時的審查規定,即便新增近貧範疇、虛擬收入折算機制,仍然接不住許多窮困的人民。衛福部不應重蹈覆轍。
改革社會救助制度的正當性時刻,也是檢驗執政承諾的時刻
在賴總統競選期間,國家藍圖召集人鄭麗君對於民團倡議的修法方向表達認同,給予我們很高的期待與鼓舞。難能可貴的是,當時兩大在野黨的總統競選團隊也都支持大幅修正社會救助法。因此,本屆新內閣上任之初,民間團體寄予厚望,希望能有別於社會救助司在舊內閣時代的消極態度,彰顯賴總統領導下的新內閣大刀闊斧的改革意志。
當我國面對「超徵稅收」應否「還稅於民」或是用於「強韌社福制度」的選擇題,在11日國會三讀使「普發現金一萬元」成為定局之後,關於該政策的正當性卻在公民社會衍生高度爭議,開啟了漫長的討論。
本會站在服務無家者的立場表示:一萬元的補助,對於無家者來說,或許能暫時應急,在錢用完之前,有限期地度過找不到工作的困境,或讓女性無家者在旅館、網咖暫時躲避性騷擾。 然而,這筆錢並無法幫助無家者成功租屋、脫離流浪生活,它終究是杯水車薪。
對照現況,即便近7成的無家者有工作收入,卻不足以租屋,而令人憂心的是,高達9成以上的無家者竟無法取得低收入戶身分。事實上,許多無家者的心聲,仍是期盼有個適宜人居的穩定住處,這才是他們最根本的需求。 這樣的目標,絕非一次性的普發一萬元所能達成,而是需要透過低收入戶的資格認定與穩定支持,讓無家者有信心繳交房租,停止身心在街頭的耗損,並有助建立穩定就業的基礎條件。這也正是將資源投入「強韌社福制度」才能夠實現的轉型正義。
本會期盼,衛福部應回應民意積極改革社會救助法,並提出無家者專法草案及立法時間表,以充實「強韌社福制度」的正當性基礎。既然兩大在野黨都不反對,主流民意也過半支持,此時便是具有高度正當性的時刻,那衛福部還在等什麼呢?
一份「小修小改的修法草案」畢竟看不出改革決心。我們相信,現在執政的野百合世代,仍然記得當年要求終結萬年國會的那句話「我們還要等多久?」--社會救助制度的轉型正義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