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都更

公館蟾蜍山文化保存區 各地主單位仍無共識

文/公庫實習記者呂晏慈、特約記者許詩愷

台北市文化局今(8/3)針對蟾蜍山的「文化景觀範圍」進行勘察,文史團體好蟾蜍工作室召集居民,抗議臺灣科技大學欲在聚落內興建大樓,好蟾蜍工作室發起人林鼎傑表示,支持校方活化使用土地,但反對無規範的開發行為,而台科大主任秘書黃慶東駁斥蓋樓一說,強調學校擁有地主身份,也對文化資產保護不遺餘力。

蟾蜍山位於台北市大安及文山區交界,日治時期曾是農業試驗所駐地,國民政府來台後改為農業改良場、雷達站等,平坦地則由空軍規劃成「煥民新村」,戰後流離失所的移民也聚集此地,依山麓而建「自立營造眷村」。蟾蜍山保存原始山城風貌,人文、歷史、自然景觀多元,103年3月文化局組成專案小組進行會勘,並於7月份文化資產審議會通過,登錄成文化景觀。

但目前台北市文化局尚未劃定該地文化景觀的「實際範圍」,根據文化部《蟾蜍山聚落文化資源基礎調查》,建議把範圍劃為生態、軍事、農業、聚落四區域,其中地權所有人包括台科大、台大、國防部、警政署、殯葬處、國產署、工務局、財政局及水利會等,各方對保護區仍無共識,部份單位更擔心影響土地利用,情況複雜。

11840429_996134700426745_832489586_o

針對台科大在蟾蜍山聚落區的開發爭議,林鼎傑說明,民國89年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將2.3公頃的土地撥給台科大,當時校方承諾「先安置、後開發」,煥民新村39戶居民已陸續遷至附近的國宅,農業改良場12戶、自立營造眷村56戶約200多人仍居住原地。台科大卻在102年9月向農改場宿舍住戶提出訴訟,要求其拆屋還地、賠償不當得利,敗訴後台科大更再次上訴,將於明日(8/4)進入二審。

11840389_996135050426710_457465388_o

文化部《蟾蜍山聚落文化資源基礎調查》計畫主持人,台大城鄉所教授康旻杰強調,蟾蜍山擁有豐富歷史疊層,兼容清代古道、瑠公圳,日治宿舍、空軍眷村與城鄉移民,亦見證日治時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曾在山上發現山羌、白鼻心、黑枕藍鵲等珍稀物種,極富文化與生態價值。

「劃定文化景觀區域要有公平性,台科大不可能興建醜陋的建築物破壞聚落景觀。」台科大總務長張燕玲否認文史團體與居民的指控,表示台科大會尊重文化,妥善利用。台大總務處代表補充,不反對將校地劃為文化景觀,但希望由市府與學校共同管理。

11827167_996134677093414_593700780_o

而在「文化景觀區域」 的劃定範圍上,國防部、台北市殯葬處也有各自考量,國防部軍備處趙姓代表指出,蟾蜍山上有重要的雷達監測站,涉及國家機密,不希望將軍事用地劃入文化保存範圍,未使用區域則願意回歸國家公有。台北市殯葬處表示,台北市第九、第十公墓與蟾蜍山部分重疊,未來將逐步遷葬,但擔心劃入文化景觀後,將影響相關作業。

11836514_996135080426707_70605425_o

文化局文資委員薛琴解釋,欲保存自然與文化聚落,就需限制部分開發,委員們傾向把蟾蜍山登錄為「低發展、低密度」的文化景觀。身為煥民新村原住戶的學府里里長李淳琳認為,煥民新村是大安區難得的後花園,自己在此出生、求學、工作、結婚生子,希望老房子被保存,守護長輩們的回憶,並讓下一代認識眷村文化。

電影導演侯孝賢曾為《尼羅河的女兒》在此取景,其新作《河神》也計畫於煥民新村拍攝,《尼羅河的女兒》助導王耿瑜直言,希望能把好好保存這般山城景致。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