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投稿, 政治

【投書】蔡英文的挑戰 人民真能不須為認同而道歉?

圖 / 江欣怡

文/黃亦宏(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研究生)

藝人羅志祥在北京出席電影「極限挑戰」首映,一句「我們都是中國人」[1]引發台灣網友熱議。羅志祥經紀公司對此事件表示:「小豬(羅志祥綽號)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也是受中華文化教育長大的中國人!試問在台灣長大的同輩或長輩們,誰不是呢?」[2]從經紀公司的回應來看,幾乎可以確認羅志祥的發言是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人的意思。許多台灣人對這個「我們」有強烈反感,這個說法大有「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意味,向羅志祥嗆聲是為消抹在這個「我們」當中可能被含括在內的自我,也是反駁兩岸同屬一中的「有害思想」。

在經紀公司的聲明中,將中國分為政治的中國與文化的中國,而在文化上,台灣人民受中華文化教育成長,我們當然都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而政治問題則不是一個藝人可以解決的,不應把繁複雜難的政治問題丟給藝人處理。文化中國的說法恐怕越來越難被民眾接受,譬如名嘴律師呂秋遠就認為:「學習中華文化不代表就是中國人,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3]。這種說法大致上可理解為其主張中國傳統文化來到台灣,在台灣長成新的文化面貌,與過去中國的傳統有所不同,並且中國文化僅是構成台灣文化的一個部分而非全部,故,台灣文化雖與中國文化有承繼或相似性,但並不等同。

回到兩岸同屬一中的說法上,若向羅志祥嗆聲台灣人是台灣人誰跟你中國人(一中一台),我認為這樣的嗆聲、叫囂都尚在可忍受的範圍之內,畢竟羅志祥無法自己以外的台灣人民代言認同,而嗆聲是一中一台論向兩岸一中論爭奪兩岸政治詮釋權的方式;但另一種嗆聲的語言則是第一種的升級版,要羅志祥「滾去當中國人」,從嗆聲一升級到嗆聲二的時候,我認為這不僅僅是在主張「一中一台」,而是進一步宣示臺灣人除了不是中國人,也不能是中國人,任何有慾望想當中國人的台灣人,滾去當你的中國人,嗆聲二不再只是文化競逐而是思想淨化,不准台灣人想要成為中國人,如果你有這樣的慾望,那麼你就不夠資格當台灣人[4]。

在台灣,認同自己為中國人的人民越來越少,這與新世代土生土長於台灣有關也與國族意識型態透過研究、教育而產生轉型有關;然而,儘管中國人認同在台灣逐漸成為髒字與污名,但仍有相當數量的人民擁有中國人認同,羅志祥只是一個例子,卻不是一個多特殊而稀少的例子。蔡英文的勝選感言中提到「只要我當總統的一天,我會努力讓我的國民沒有一個人須為了他們的認同而道歉」。如果蔡英文的發言是心疼周子瑜[5],不需要為台灣認同道歉,那麼,我們要問的以及蔡英文必須面對的是「這個努力的範圍,是不是包含羅志祥在內的任何一個中華民國國民,不需要為自己的中國人認同道歉?」

 族群對抗尚未結束只是變形

「台灣人,如果你有想要成為中國人的慾望,那麼你就不夠資格當台灣人」,向羅志祥嗆聲的聲音,似乎已經代替蔡英文回答,台灣人容不下中國人認同。

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對抗,是延續著台灣歷史脈絡中族群對抗的變形。以原住民[6]為例,在一個有別於原住民的強力外來政權來到台灣之前,原住民是部落主義,部落之間彼此對抗搶奪獵場,電影賽德克巴萊就描寫了不同部落之間的衝突。原住民作為一個統稱,是為當權者區分他者的族群命名[7],無視原住民不同族裔之間的差異甚大不可化約而將其統稱為方便區分的命名;而原住民族之間也因共同面對外於彼此的壓迫來源與剝削經驗,產生共同的族群意識,產生泛原住民主義聯合起來對抗來自日本或漢族壓迫的政權。

原住民族外的漢人也有類似的經驗,清領時期的漳泉械鬥、閩客械鬥到了日本時期,漢人之間放下對彼此的歧見共同對抗日本;而這個族群對抗的最新變形,我認為是外省人與本省人放下彼此的差異,共同成為台灣人對抗中國人。值得注意的是,因面對一個外於彼此的壓迫者而產生的共同意識,並不代表著彼此的差異就此消失,事實上,差異仍然存在,僅是被暫時擱置。

最新變形的族群聯合與過去有一個迥異之處,以往相互對抗的族群面對一個外於彼此的壓迫來源,產生共同的剝削經驗而彼此聯合;然而,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對抗,在意識形態上原本就是中國人與台灣人的對抗,只是在新的變形當中,中國的意義指向產生變化,在原先族群對抗的操作當中被認為是中國人的外省人,如今也成了(國籍上的)台灣人。這個迥異的變形使得族群之間的差異不能夠像以往一樣,先被擱置不做處理,因為在聯合抗外的台灣人內部就有中國人認同,這個台灣人內部的差異無法被暫時擱置,抗外的砲口也隨時轉向對內,羅志祥就是最好的例子。

蔡英文的挑戰

台灣認同能不能包含中國人認同是蔡英文一個棘手的問題,其一是意願問題,蔡英文不能迴避選民排斥中國是影響選舉的重要因素,蔡英文因為台灣人排斥中國而獲得許多選票,若要化解這樣的認同衝突,對民進黨而言不見得有利;然而若蔡英文並無意願處理這樣的問題,那麼蔡英文如何面對自己的宣言呢?

其二是兩岸問題,若台灣人也可以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話,那麼,蔡英文的兩岸主張究竟是甚麼呢?在台灣意識高漲、台灣主體性逐漸生成,而原先的中(華民)國的身分認同逐漸退去轉變為台灣人認同並且排斥中國人認同的現在,維持現狀(華獨)的兩岸政策,恐怕不是票投蔡英文的選民所期待的,面對台灣獨立(台獨)的意識高漲時,蔡英文會如何調整兩岸政策?蔡英文要如何在台獨思潮中,讓有中國人認同的台灣人無須為認同道歉呢?

其三則是資源問題,要讓周子瑜不須為台灣認同道歉,是台灣國際地位的問題,是經濟、軍事以及外交的問題;然而要讓羅志祥不須為中國認同道歉則是台灣內部的問題,是教育、文化、學術研究的問題。要讓有中國人認同的台灣國民不需要道歉,要處理的並不是有中國人認同的台灣國民,要處理的是要把有中國人認同的台灣國民趕出台灣的台灣人,而這些台灣人民的反中情緒是在一個長期的歷史脈絡中生成的情感結構,並不容易修正,在學術方面反倒要投入更多資源研究中國及台灣,更廣義一點,得投入更多資源在過去不受重視的人文社會學科當中,在這方面有紮實的研究及教育才有可能帶人民走出仇恨的民族情緒並且尊重他人與自己迴然迥異的認同。

蔡英文勝選感言帶出的總統格局,能不能超越過去兩黨操弄族群對抗,恐怕就得看蔡英文是否容得下台灣人的中國認同、如何處理台灣人的中國認同以及從中衍生的兩岸政治問題,處理這些複雜、繁瑣並且需長期投入資源才有可能緩慢地改變的問題,既不是蔡英文現有的兩岸政策能處理,也不是喊一句口號就可以解決的。

[1].從羅志祥的發言來看,「不用分那麼細,我們都是中國人」,這句話中的「我們」究竟意指哪些「我們」?就其談話脈絡而言,台下觀眾發問:「從台灣來的嘉賓,想問一下你跟和這些大陸嘉賓合作有什麼感想?」,然後羅回答,所以「我們」可以是羅跟發問者之間的「我們」;而就發問的問題而言,羅的「我們」也可以是我們(幾個嘉賓)都是中國人。然而對羅志祥的嗆聲中,「我們」的解釋則必須回到觀眾提問的第一句:「從台灣來的嘉賓」,從這一句來看羅志祥口中的「我們」,則包含了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人,而非羅志祥自己與觀眾或其他嘉賓。

[2]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曾主張:「政治上我是台灣人,文化上我是中華文化圈的,我不會否認這一點。我比較覺得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我中國書讀很多,論語背得超熟的,用的文字是中文,要怎麼否認?」蔡英文也曾說:「我沒有說我是中國人有什麼不好,只是怕因此而產生了政治風險。我是台灣人並沒有錯,我是中國人,因為我是念中國書長大的,受的是中國式教育。」

[3].另外一篇網媒投書也大致附和:「成長於中華文化教育並不等於中國人」。

[4].即便嗆聲一也可能有思想淨化的成分,但遠遠不如嗆聲二來的強烈。

[5].韓國女子團體TWICE中的台灣人周子瑜,被反台獨藝人黃安舉報為台獨份子,最後周子瑜被迫道歉,說明「中國只有一個,海峽兩岸是一體的,我始終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

[6].在這裡我刻意使用原住民,而非原住民族,以顯示命名者看不見原住民族彼此之間的差異。

[7].這個命名在不同政權中有些流變,生番─高砂族─原住民。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