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

精神心理健康政策打分數 民團調查:柯P沒進步、不及格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三年前(2014)台北市長競選期間,當時的市長候選人柯文哲曾簽署承諾民團的「精神心理健康五大施政方向認同書」。如今柯文哲執政三年後,支援精神障礙族群的「台北市心生活協會」今(14)天偕同病友及其他民間團體,如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活泉之家、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等團體召開記者會,檢驗台北市政府對精神心理健康的施政狀況滿意度「為柯P打分數」,並公佈體檢台北市精神心理健康施政進步狀況」問卷調查結果,結果顯示滿意度「不及格」,滿分10分、僅達到5.7分。

精障政策 增加硬體有感 支持服務卻空白

「體檢台北市精神心理健康施政進步狀況」問卷調查是由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發起,7-9月針對台北市民在網路發佈問卷,問卷內容分別列出施政承諾五大項,由民眾填答施政滿意度0-10分。最後回收52份結果,多由病友、病友家屬及相關工作人員填答,病友佔五成。問卷顯示整體滿意度為5.7分。

台北市心生活協會指出,施政項目中,民眾對於「增加定點、硬體設施」進步最有感。在「充實精神障礙者社區服務設施」政策部分,去年(2016年)時增加了一間位於萬華的精神障礙會所「向陽會所」,今年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增加一處社區據點服務。另外,「推展精神障礙社區服務方案」政策部分,雖然沒有新增服務內容,但民眾感受到既有服務持續推動,認為有進步。

問卷中顯示,三年來分數最差的施政、感覺最沒有進步的政策是:「解決精障家庭及家屬的困難」、「沒有小型化的社區團體家庭」及「危機處理及協助團隊不足」。

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金林表示,最不樂見任何事故發生時,新聞報導汙名化200多萬身心科病人,或者40-50萬的精障者,讓社會普遍刻板印象「精障者又出事了」。因此北市府如何幫助及陪伴精障者安然度過危機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只有「強制送醫」。金林澄清,遭強制送醫的病人即便出院了,仍沒有追蹤機制,因此在「前無照護、後無追蹤」的狀況下,憑強制住院並非解決精障者危機的方式。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常務理事李淳一建議,英國從1998年開始實施,對於精障族群的危機應對是以團隊接應,讓危機病人在未入院前,以14人團隊編制,包含醫師等專業人士,進入病人家庭,協助支持其醫療、心理及財務規劃等,減少病人入院費用。台灣面對強制就醫的病人,透過醫院小組審查後,通過才決定住院60天、或再延長60天,前後較無追蹤機制。他期望台灣的法律與制度都能向英國看齊。

金林提到精障族群安置選擇少,「沒有小型化的社區團體家庭」。能夠自理的精障者雖然能夠選擇待在精神復健機構,例如康復之家,但是費用高昂,又得跟10幾人共同生活,更需要有小型化社區團體家庭,更能接納敏感的精障者。她認為,精神護理之家較傾向收容能夠自理的精障者,反而年老的精障者可能被迫離開,因為精神護理之家沒有資源照護失能者。而一般護理之家也不接受精障病友,導致造成「年邁的家屬照顧很老的病人」越來越多,讓病友與家屬彼此心力交瘁。

民團現場幫柯P打分數 病友10項政策打6項0分

現場6位民團代表,分別針對10項精神心理健康施政,為柯P打分數。其中「危機處理」、「落實人性化的社區強制治療」及「小型化社區團體家庭」三項施政倒數三名,分數只有1.6-1.8分。(完整評分見最後)最後由7位民團代表評分整體施政滿意度,滿分10分,平均為5.3分。其中病友向慈賢對於10項施政中,有6項都打0分,認為沒有進步。她說:「無法對柯市長政策感同身受」,因與自己最密切相關的是參與協會及日間作業工作坊。金林補充,雖中央補助工作坊經費,但仍需跟精障家庭收費,也不一定每年都會辦理,讓病友感受市府政策距離自己很遙遠。

各代表對於「人性化社區團體強制治療」政策評分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為施政整體滿意度打了4分。他提到,台北市相較其他縣市是最有資源的地方,面對精障者列冊1-2萬人,還是有很多家屬跟當事人待在家裡,很難走到社區,遇到問題不知道找誰問。廖福源說,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前年開始有「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但此類服務應該是由政府來做,不是民間來做。「過去很多家屬已經訴求了數十年,政府遲遲沒有更多的支持服務。」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表示,協會較肯定市政團隊的努力,然而精障族群的問題較多元,從預防、發病、復健歷程及長期照護,更需要由市府整體政策規劃、團隊整合。「服務多元卻彼此沒有串連,比較可惜。」他也提到,今天各民團代表分數有落差,或許有些團體承接政府的服務方案較多,給分就會偏高。但他也認為,在資源有限狀況下,就可能會與其他障別的團體彼此受到排擠。「市府怎麼妥善、有效率分配資源、又可以做到整合,需要重新好好規劃。」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

「支援精障族群,好像是辛苦的民間團體拖著政府這一頭大象,很慢才有反應。」廖福源認為,每當新聞報導精障者危機或是民團訴求數十年,才使得政府慢慢長出政策方向。但是精神心理健康是每個市民的需要,不是生病的人才需要。而台北市政府沒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政策往下施政,以至於如何給市民資源分配、制定有系統的體系都沒有。

現場各民團代表評分統計: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