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好生未必好死,台灣人的善終難題 安樂死合法化相關議題看法調查公布

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以下簡稱熱線)老年同志小組長期關注同志的生老病死議題,在服務及陪伴老年同志的工作中常接觸到長期失能者的生死掙扎與長期照護困境。近年媒體大幅報導名人呼籲安樂死合法化,卻大多只停留在同意、不同意的單純表態,也未見公部門的具體回應。在熱烈關注婚姻平權推動之際,我們也思考著不同處境同志的生命議題,並把這議題拓展到不只是同志,而是不分性傾向、族群、社會階級的所有人都可能面臨的生死議題及需求。

熱線今年8月25日於網路發布「安樂死合法化相關議題看法調查」問卷,截至10月4日,40天內便回收超過兩千份填答結果(總數2,038,排除重複與錯誤填答後共2,009份納入分析)。除了量化問題的百分百回答率外,多達三分之二的填答者都回答了開放式問題積極表達個人意見,顯見國人對於安樂死合法化議題的重視。我們期待透過這份調查,開啟並創造一個更全面深入、更務實的社會對話空間。記者會中,則由老同小組義工喀飛、楊智鈞和大家分享與分析問卷的調查結果。

安樂死合法化的整體支持度破九成生死議題與安樂死價值觀

以五分為滿分的同意度指標中,填答者普遍認同安樂死是一種善終的方式(4.58分),認為安樂死可能有助於減輕重症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痛苦(4.71分)、也能減輕親族或社會的醫療壓力(4.6分),包含照顧與財務等壓力。以比率來說,前面幾項價值觀都有超過九成的人選擇同意。同樣地,有超過九成的人表態在具有合理理由(如重症)的情形下願意尊重所愛之人的安樂死選擇意願。

安樂死的年齡限制與情境難題

在詢問安樂死的適用對象時,有六成的填答者都認為需要設立年齡限制,其中最多數人(46%)認同20歲法定成年以上才適用、其他年齡門檻為老年65歲以上(7%)與參考荷蘭的年齡門檻12歲以上(7%),其於四成的人則認為不需設定年齡限制。但是當題目問到“未達法定年齡”但有重症且經過專業評估、本人及親屬同意時是否可以執行安樂死,竟有高達九成(87%)的人表態同意。顯見門檻的設定與適用情境兩者間難以完全兼顧,若未來進入公領域討論甚至立法,相關規範的制定彈性必然需要大量謹慎的討論及縝密的情境考量。

病人自主與安寧照護等現有條例的認識程度仍低

雖然台灣尚未通過安樂死合法化,但仍有病人自主與安寧照護等相關條例,包含「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及「預立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在詢問填答者對這些法律條例的認識程度時,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得分最低,僅有約三成(28%)的人表示聽過且大致或詳細知道內容,而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為將近一半(44%),最多人知道的是可以預立放棄急救同意書(58%)。

從醫界與家庭照顧者看安樂死議題

記者會中,同時邀請了醫界與家庭照顧者,分別從不同角度討論安樂死議題。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志雲,同時為熱線現任理事長提到在臨床經驗中曾遇過許多陷入生命困境的病人,他們可能面臨了無法治癒的身體疾病、可能遭逢生活上的重大壓力、也可能正在失智症的病程中越來越惡化。許多病人曾提及自殺想法、或詢問安樂死的可能性。但徐醫師發現,社會大眾對於目前已有的病人權利仍有許多不了解之處,亟待政府及醫療界進行更積極的推廣。更重要的是,這份調查突顯了大眾對於生命權、自主權、以及生命教育的需求,但台灣目前對於相關議題的討論都還不足,甚至生命教育的內容常常僅限於道德或宗教式的規勸,如何讓生命教育更務實、深刻,也是在討論安樂死議題之前更重要的基本功。

熱線資深研究員呂欣潔,則從自己家庭照顧者的經驗出發,談到整體問卷高度支持的現象,認為和目前長期照顧系統支持度的不足可能有所相關,大眾普遍對於未來能否被好好照顧不太有信心。但也同時表示,能夠從這個問卷出發,讓社會開始面對與思考關於疾病、照顧和臨終等議題,是很正向的開始。

亟需開啟善待生命旅程終點的對話

熱線執行這份調查的目的並非對安樂死合法化給出結論,而是希望透過客觀的統計結果開啟更多友善對話。如同婚權議題一般,善終若是合理的人權議題,那麼任何等待都是對亟需這項權利的人的折磨。熱線支持安樂死合法化,但也關心生命教育內涵的辯證。在填答者的積極迴響與高比率的支持度背後,更值得深入探討的是這些現象及數字到底反映了什麼,以及台灣的社會不該再以禁忌的角度看待死亡,唯有積極的面對與討論,才能帶著台灣社會更往前進步。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