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媒觀講堂:絢爛之後,我們來談植劇場

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12月27晚上七點,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閱樂書店松菸店舉辦「媒觀講堂:絢爛之後,我們來談植劇場」座談。邀請了《植劇場》的製作人與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魏玓進行對談,希望討論今年在台灣社會引發熱烈討論,也在今年金鐘獎中獲獎無數的《植劇場》,這樣的製作模式在產業中面對怎樣的困難,《植劇場》的經驗有沒有可能被複製。

安哲毅一開始談到,《植劇場》諸如長期培訓演員、同時進行多部戲劇。以及對於不同類型的嘗試,都是過去台灣電視劇製作中少見的。安哲毅認為,從《植劇場》的經驗來看,OTT平台的版權收益,不論是愛奇藝或是後來的Netflix等,是相較過去依靠電視台的新的收益來源,現在也開始有人在詢問投資電視劇。但他也強調,即便增加了OTT平台,以《植劇場》來說,整體版權收益仍僅占製作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還是必須依賴文化部的製作補助。從商業的角度,仍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

此外,安哲毅表示,相對於OTT平台是高度資本集中的產業,對各個平台來說,大家搶的是吸引人的內容。在內容製作中,最需要的是創作內容的人才、腦袋,這也是台灣的製作人才被需要的關鍵。但他仍舊擔憂,在台灣上缺乏一個有實力的平台的情況下,與國外的OTT合作雖能在製作中帶入更國際化的思考,但這樣的國際化是不是會與本土文化有衝突?

他以《通靈少女》為例,如果不是與HBO合作,肯定會有更多的台語。而另一方面,Netflix這些國外的平台,願意投注多少製作能量在台灣、在亞洲,都會對台灣的產業來說都是很大的問題。安哲毅也呼籲,目前OTT平台收集到的收視資料並沒有完全公開透明,很多資訊製作團隊無法取得,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公平、透明的機制。

近年來台灣製作人才外流中國,甚至在台灣的製作團隊也依靠著中國網劇、電影代工謀生。安哲毅提到,《植劇場》開拍時,也因為這樣,面臨找不到人的情況。而在人才外流的情況下,產業中缺乏有經驗的工作者,一直從事基層培養的工作,更無法有效的傳承經驗和累積。

魏玓也呼應了安哲毅的看法指出,政府必須規定OTT平台釋出透明的數據,否則對製作單位在議價上會非常不利。魏玓認為,以目前的邏輯發展下,有一天全世界的影視內容都要搶著上Netflix的平台,就會成為一個買方市場。對於台灣這樣相對規模較小的產業來說,要怎麼去跟他們議價?版權的收益會不會減少?都是必須思考的問題。他主張,台灣應該以國家的力量去做一個「影視內容的國家圖書館」,而他認為這是現階段有可能辦到的。

另外,魏玓也反思,究竟《植劇場》算不算成功?他認為《植劇場》對於人才的培育是最關鍵的意義。但回到產業的面向上,我們的製作環境沒有太大的變化,戲劇的產量沒有增加。魏玓指出,「重質不重量」對台灣電視劇是相當危險的事情。「沒有量就沒有質」,沒有好的物質基礎支撐,在這樣的情況下,太過關注《植劇場》這樣具有一定水準的單一例子,對產業來說可能會是一個問題。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