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社區

我見「暖暖的」公民運動–從旁觀轉化為參與的社會實踐工作

文 / 謝國清(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我覺得暖暖的第一場公民運動是發生在過港的羅傑摩爾社區!

我生平買的第一間房子就在羅傑摩爾社區,那是我花了許多時間為家人精挑細選的房子,尤其是當時讀中班正可愛的女兒,讓我又花了不少時間,親自為這間挑高四米五房子的夾層,設計了圓弧形且往外推的窗戶,想像著小女兒站在高處往外推開一扇窗,俯瞰著四米五高的客廳。

房子裝潢期間,每個禮拜都過去看裝潢進度,有一回看到第一期進駐的鄰居在電梯間貼了一張公告,邀請大家到社區圖書室開會,當時以為是為了圖書室募書而開的會議,沒想到會議是議論社區中一些公共設施的問題,過去偶而在媒體上看到建商佔用國有地蓋公設的狀況,竟會發生在我所購買的第一棟房子所在的社區。

但「理科」出身的我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回家後把問題問了一位親人,在輾轉介紹下打聽到一位據說很有經驗的余律師,就打起勇氣撥電話找他幫忙,在余律師明查暗訪下,幾乎確認了第一期進駐鄰居之所言,但也因為我找律師幫忙,於是在第一次住民大會中被推舉為社區管理委員會的第一任主任委員。

從學校畢業後,剛進入工作場域的那段時間,剛好是台灣解嚴前後,那時街頭運動非常蓬勃,年輕氣盛加上「理科」個性使然,從為了瞭解街頭運動而走街頭,到對議題認同而主動參與街頭運動,但也都僅止於社會運動的旁觀者身份,最積極的事件是為了萬年國會議題,在一位同事的邀約下成立一個小社團,進行街頭連署與國會請願,當時還獲得創刊沒多久的「首都早報」頭版頭報導;事情告一段落後,80年5月9日在清華大學發生著名的「獨台會案」,法務部調查局因為獨立台灣會而進入校園逮補五位研究生,在同為清華大學校友的同事提議下,我們所組成的社團同仇敵愾的轉變成閱讀「台灣人四百年史」的讀書會,而在舉辦一場分享會後結束了那個社團;回想起來,那應該是一種「文青式」的參與,但終究我需要養家活口,還是必須以事業為重,因此,也就持續擔任社會運動旁觀者的身份。

在被推舉為羅傑摩爾社區管委會主委後,就開始研讀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並思考如何順利地為自己及眾多受害人討回公道,不過,面對大財團以及避免社區分裂,我當時認為一定要設法凝聚社區共識。

羅傑摩爾社區總共有623戶,因為部分小坪數及挑高的設計,加上離高速公路匝道不遠,因此有不少台北人前來置產,也有許多本地人因為建商的口碑而買房,而本地人又可分為過去已住在附近的居民,以及像我這種從其他行政區慕名而來的居民,所以,社區居民的組成相對複雜,針對先前部分居民所揭發的問題,雖然多數居民表示憤慨,但對於處理方式卻有很大的歧異,再加上剛開始進駐的住戶並不多,因此,要凝聚社區共識也顯得困難重重。

當時我認為凝聚社區居民共識前,必須先凝聚二十幾位管理委員的共識,而我的房子還在裝潢中,又因為老婆請育嬰假住在台北,為了凝聚大家共識,每週一定回到社區,在那還在裝潢中的房子或其他委員家裡討論社區大小事,並試著了解每位委員的專長與意見,當然委員也各有不同意見,不過在充分討論後,多數委員同意我所提出的兩大原則:「事實釐清」及「和解優先」,但也因此使得幾位屬鷹派的委員陸續離開委員會。

我對許多社區裡的各項大小事可以說都是外行,但委員的專長多元性卻幫了許多忙,有委員主動幫忙申請地籍圖,有法務出身的委員提供許多法律見解,還有委員從事電梯及機械停車場工作,不但提出機械停車場的問題,也協助各種維護工作,另外,兩位從台北搬來的年輕委員則答應幫忙發行社區報,將社區收支及各項社區工作編制成社區報,再由每一棟的委員將社區報塞到每一家住戶的信箱中,還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委員告訴我應該去市政府申請竣工圖,但第一次申請時卻被承辦人員用各種理由拒絕,不過,後來在建商的善意主動提供下,我們還是順利取得社區的竣工圖。

花了很多時間逐一釐清事實後,但卻發現和解無望,就在一年任期結束前幾個月,大家決議進行提告,提告當然需要問律師,余律師給我一個重要建議,他說與其用「一個」管委會「告一間」公司,如果社區共識度夠高,不如用「上百戶」住戶去「告一間」公司,因為事涉每一位住戶的權益,因此,我擬定一套SOP的說法,讓每一棟委員分工遊說每一位住戶,已經進駐的住戶一定要親自說明,尚未進駐的住戶則一定要用電話找到當事人說明,願意參與提告的住戶,不但需要繳交3,000元基金,還要親自簽署連署書,最後,總共獲得273位住戶連署提出告訴,記得921大地震時,消基會發起團體訴訟,回想起來,我當時所做的應該就是團體訴訟吧!

前面說到,過去我雖然為了教育或環保議題而走上街頭,但終究是整個事件的遠方支持者,或者可以說只是事件的旁觀者,但羅傑摩爾這件事,因牽涉到我個人及所有住戶的重大利益,讓我以及許多社區夥伴成為一場爭取自身權益的公民運動當事人,她也讓我學習到許多跟大家合作的技巧,以發揮夠強大的力量爭取自己的權益,不過,這過程也讓我以及許多同樣是上班族的社區夥伴,花了許多原本意想不到的時間與精力,因此,我們二十幾位委員在卸任前決議全數不再連任。

舊學校-新思維—-暖暖國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上面標題是過港聖光堂於民國87年11月所發行的暖暖代誌社區報第五期內容之一的標題,這個標題讓過港許多居民震驚與關心,逼得暖暖代誌只好召開公聽會說明,但那時候的我,剛好準備卸任主任委員的職務,打算再度專心於我的工作,所以並沒有想要理會這個事件,但是有羅傑摩爾社區居民在參加過公聽會後,跑來跟我說:「主委,這件事非常重要,我們社區又是這個區域規模最大的社區,目前你對社區的影響力最大,所以你務必要出來關心。」

他所說的話讓我想起這一年來,有一群暖暖國中的孩子(男女皆有),三不五時就跑到社區搗亂,印象中他們曾經爬到頂樓跨坐在女兒牆上,讓住戶驚恐萬分,還有一回闖進一間空戶烤肉,把整個雪白的牆壁烤成黑色,最激烈的一次則是偷了一包首飾,但被警衛從監視器看到而逮進警局,而暖暖國中就在羅傑摩爾社區不遠處,想到這些發生過的事件,讓我突然感受到一所學校如果辦不好,社區也會受牽連,於是我開始參加第二次之後所舉辦的所有公聽會,而第二次之後的公聽會則包括暖暖國中被要求辦理的公聽會。

來回聽過各種說法後,感覺這所國中真的有問題,而問題的源頭則是學校的校長,不過,這得歸功於當時暖暖代誌的主編曾傳明,她不但是位俠女,也是個願意花時間追求事實的人,慢慢的我們兩個人開始合作,但也同時承受了一些黑函的攻擊,不過,因為我們都不是燥進的人,同時也逐步釐清事實,因此,獲得許多關心此事的社區居民的支持,每次公聽會總有四、五十位居民熱情參加,就在某次會議中有人提議,因為這個事件聚集了這麼一群關心學校的居民,也不知道後續還要再花多少時間才能解決,因此,主張成立協會持續關心,而且,即使在這個事件結束後,也可以持續關心在地的其他學校;於是就在88年1月16日推舉包括曾傳明跟我在內的六個人為召集人,一方面成立「暖暖教育關懷協會籌備處」,一方面將暖中事件寫成一份陳情函,並進行社區居民的連署。

依據人團法規定,要成立人民團體,發起人中至少要包含四個行政區的居民,但當時參與這個事件的居民幾乎都是暖暖區的居民,也只想關心暖暖區的學校教育,因此,經過討論後,我們援引憲法第十四條「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而決定「擅自」成立「暖暖區教育關懷協會」。

讓暖中校長下台並轉型為完全中學的「暖暖區教育關懷協會」

「暖暖區教育關懷協會」是在88年3月7日正式成立,但在籌備期間,我們將130人連署的陳情函託給教育局職員轉交給當時的教育局局長,除了央請面見局長外,也登記市長有約,另一方面則製作教師問卷,讓暖中老師具名填寫,可是後來教育局局長並未履約,市長有約則被延期,同時陸續收到一些黑函,雖然,我們所提供的陳情函及回收的教師問卷,一度讓教育局局長承諾將於2月底撤換校長,但後來該項承諾也被跳票,直到3月10日才獲得與市長有約,除了提供各項資料給當時的李進勇市長外,我們訴求應儘速撤換校長,且不能讓該校長轉任他校校長,李市長當時的承諾是先派督學進行調查,而暖中校長終於在5月17日轉任教育局督導專員,市府則派任當時擔任主任督學的鄭裕成接任暖中校長。

1999年我們成立「非法的」暖暖教育關懷協會後所發行的季刊的第一及第二期,裡頭大事記詳細記載了包括黑函,暖中校長調任,及暖暖國中改制為完全中學的紀錄!(圖為作者提供)

1999年我們成立「非法的」暖暖教育關懷協會後所發行的季刊的第一及第二期,裡頭大事記詳細記載了包括黑函,暖中校長調任,及暖暖國中改制為完全中學的紀錄!(圖為作者提供)

由於「暖暖區教育關懷協會」並不是登記在案的人民團體,所以我被推舉後的職稱為「主任委員」,這是因為大家認為「理事長」可能會成為有心人攻擊的目標,但由於我們所有的決議乃是透過共識決,不應該讓一個人獨自承擔被攻擊的責任,所以最後大覺決議採用「主任委員」,至今我都還非常感動當時大家的討論與深思熟慮。

暖暖國中校長被撤換後,大家認為應該設法讓暖暖國中變好,討論的結果有兩個方向,一是倡議讓暖暖國中成為基隆第三所完全中學,一是鼓勵暖暖區五所小學的優秀學生就讀暖暖國中,前者很快地就在當年實現,7月19日時任教育局局長的李鴻章被調任改派為首任暖暖高中校長,而原來的鄭裕成校長則改為代理局長,後者則是個長期工作,協會決議以三年時間,提供給在地五所小學畢業成績前三名且就讀暖暖高中的孩子獎學金,記得是第一名三千元,第二名兩千元,第三名一千元,但為了避免落入只重視考試成績的狀況,因此跟聖光堂譚牧師商量,由聖光堂獎勵五所小學品行優良就讀暖暖高中的孩子,至於所謂的品行優良則授權由小學導師提報給聖光堂。

除了鼓勵小學生在地升學國中外,我們也提供一點經費獎勵暖暖區每一所學校的最資深職員,這是因為在處理暖中事件的過程中,我們相當程度地被污名化,所以也想藉此扭轉社區居民對我們的觀感。

不過,協會其實並沒有什麼經費,還好第一年因為名氣不夠大,印象中只發出去不到五千元的獎學金,但同時也發現原來學校的排名制度也改變了,過去的全校排名已經過時,目前只有班級排名,也就是一個小學會有好幾位第一名、第二名及第三名,因此,第二年及第三年的獎學金很快就暴增到兩、三萬元以上,還好協會的夥伴非常幫忙,總是在我開口後慷慨解囊,而順利將獎學金發出去。

從暖暖區服務到全市甚至全國的教育關懷協會

既然成立協會,自然不能僅是進行出錢鼓勵的工作,由於加入協會的成員以學生家長為主,而當時因為教改的推動,「家長是教育合夥人」的聲浪正夯,加上「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觀念也逐漸被接受,因此,教育關懷協會就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親職教育,並推動親師合作,成立當年的3月13日辦理的第一場講座,乃邀請當時的教育立委,同時身兼鄉土文學作家的王拓立委,以「學校社區化」為題講演,同時也藉由暖暖代誌主編曾傳明的專業發行「關懷季刊」,在創刊號上引用了李遠哲先生在「新故鄉雜誌」上的一段話:

「社區的草根行動,是改變世界的開始。……(有些)問題已不是單靠政府或是單一的家庭可以解決,它必須靠我們地方的居民共同思考,一起尋求解決方法,才會有希望。唯有社區的人關心社區,願意為社區出力,才能使目前的社會問題得到解決,社區營造的落實,是社會永續發展的基礎。」

這段話不但是我在羅傑摩爾社區一年主委工作的寫照,也是我後來參與許多社區工作,甚至目前以社區大學主業的工作指引。

基隆社區大學是民國88年9月進駐暖暖教師研習中心進行籌備工作,於當年12月20日正式上課,我因為關心教育而自投羅網擔任志工,開學後則受邀請成為資訊講師,當時基隆社大有一位哲學課講師李天健,他也是推動社區大學的重要人物,有一回他詢問基隆社大工作人員:基隆有沒有家長團體,在社大工作人員的引介下彼此相互認識,他鼓吹在社大開設親師共學課程,我覺得很有意義,而那時他班上的一位學員紀易延,同時也是東信國小的家長志工,在得知我打算在社大開設親師共學課程後,主動要求能否也在東信國小開分班?但我實在無法承擔同時開設兩門課,突然想到基隆社大暖暖校本部辦公室旁剛好是基隆市教師會的辦公室,常見一位年輕老師出入該辦公室,心想既然要開設親師共學課程,何不找教師團體合作,也就是讓親師團體合作開設親師共學課程,因此我大膽找了這位當時是教師會副理事長的黃致誠,後來他也擔任過理事長,現在則是八斗高中校長,在他的支持下,我們兩個人分別在暖暖教師研習中心及東信國小各顧一個班,而課程設計及師資邀請則由李天健協助,也因為這個課程,讓我認識了好幾位後來在全國家長運動中非常活躍的好朋友。

而協會也開始關心起基隆及全國的各種教育議題,並透過所發行的季刊進行報導,譬如九年一貫的推行、校長遴選制度、優質家長會的推動、軍教課稅的議題等,協會的名氣愈來愈響亮,所舉辦的親職教育活動開始有其他區的家長慕名而來,教育局發現暖暖有這麼一個積極的家長團體,而委辦全市性的家長研習營,以至於開始有其他區的家長加入這個以「暖暖」為名且未登記的非營利組織;此外,教育部為落實九年一貫而啟動「標竿一百」的學校優質教師遴選工作,為落實「家長是教育合夥人」的概念,教育部在各縣市培訓家長團體的成員進入校園訪視,由於當時基隆的家長團體只此一家,因此,基隆市「標竿一百」的校園訪視工作就落在「暖暖區教育關懷協會」頭上。

有一回李天健找我,他認為教育部應該有更多資源協助家長成長,因此他主動協助連結全國各地八個家長團體,並撰寫一份家長學苑的計畫給教育部,雖然那個計畫後來並沒有被教育部採納,但卻促成我們與其他縣市家長團體的聯結,緊接著在民國91年,因為軍教課稅的議題而促使教師團體在9月28日發起十萬教師上街頭的遊行,在行政院院長接見教師團體代表後,激起家長團體的反彈,除了因為家長學苑計畫而結識的八個家長團體,大家很迅速地邀集全國約二十個家長團體也前往行政院面見當時的行政院游錫堃院長,表達家長團體對教師團體遊行的不滿與建議,此舉則促成全國各縣市家長團體的結盟,並於91年年底也成立一個暫時沒有向內政部登記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簡稱全家盟),並且積極籌劃「真正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由於準備正式向內政部登記,因此全家盟要求轄下各聯盟團體必須正式立案,以致「暖暖區教育關懷協會」只好在民國93年2月16日開會員大會宣布解散,並同時成立「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

全家盟歷經兩年半的籌備,94年終於正式成立,而我因為代表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參與全家盟而於97年被選任為第二任理事長,以一個轄區小、會員數少的協會代表,能成為全國性家長團體的理事長,我認為得歸功於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在教育領域的扎實工作。

除了教育,環境維護也很重要

在發生暖中事件的那段時期,暖暖似乎面臨許多公共議題,暖中事件還在發展時,暖暖代誌就報導「暖江壺穴」,如果沒有暖暖代誌的報導及揭發,我認為連許多暖暖在地人都不知道有「暖江壺穴」這個國寶級地形,更遑論最後可以將這國寶級地形給保存下來,而那些報導與揭發也會面臨相當大的壓力,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暖暖鐵路外移」事件。

暖暖鐵路平交道緊鄰暖暖老街,不但干擾了當地居民的生活,還三不五時的險象環生,因此,「暖暖鐵路外移」的訴求絕對有其正當性,但暖暖代誌的報導引發了許多在地居民的關注,並發起國寶級地形的保存運動,我很幸運地可以跟傳明、聖光堂譚牧師,以及已經往生的余重慶老師等,一起合作參與這場保存運動,我們一樣收集了許多資訊,並透過余老師的動人照片拜會李進勇市長,當時我們認為暖江壺穴既然屬於「國寶級」地形,那保護運動就不能侷限在暖暖區或基隆市,應該將區域性的連署擴展到全國性連署,因此,決定到台北市舉辦記者會,並選定不久前宣布將熄燈,但在當時廣受歡迎的誠品敦南店,我則受命尋求誠品敦南店的協助,讓我們可以在那邊舉辦暖暖壺穴照片展及記者會,沒想到只是幾通電話的聯繫,對方就慨然答應,真的非常佩服與感謝當時誠品敦南店的義助。

不過,前面提過暖暖鐵路平交道對在地居民的嚴重影響,所以,雖然我們反對將鐵路外移到基隆河上頭而破壞或隱藏暖江壺穴,但也在譚牧師及聖光堂教友中許多專業者的研議下,透過暖暖代誌提出一些鐵路外移的替代方案,可惜時過二十年,「暖暖鐵路外移」的議題依然存在著。

除因「暖暖鐵路外移」的議題引發暖江壺穴保存運動外,後來又發生「萬瑞快速道」規劃在暖江壺穴那個河段打樁,但也在暖暖代誌報導後引起在地居民的積極反對下,讓「萬瑞快速道」往山邊偏移一小段而再度保住暖江壺穴。

前述這些發生在暖暖的重要事件,如果不是暖暖代誌的報導,如果不是過港聖光堂的支持,絕對無法掀起大家的關心,當然就不可能讓暖暖國中轉化為暖暖高中,也不可能留下國寶級的暖江壺穴。

此外,因為三番兩次的保存運動,如同「暖暖區教育關懷協會」一般,暖江壺穴的名氣也愈來愈大,成為到暖暖必遊之地,加上後來曾傳明、余重慶等在基隆社大開設「暖暖采風」課程,我又在91年受聘為基隆社大主任秘書,前者讓更多基隆人認識暖暖,當然也包含暖江壺穴,而我則開始結識許多社大人,三不五時邀請各社大夥伴來基隆遊覽,其中有不少關心環境的朋友,在他們得知暖江壺穴的保存運動史後,從96年發起另一起保存運動,主張將該地區劃設為自然保育區,以一勞永逸地保存下來,那時候一群來自各地的社大師生成立「基隆河守護聯盟」,三番兩次拜會立法院及基隆市政府,直到97年基隆市政府及水利署等開始有正面積極的回應,甚至在暖江橋改建時,主動邀請關心的人士討論改建方案並設置壺穴觀賞平台,後來並設定為自然保育區,這兩年暖暖鐵路外移再度被提起,但應該不會再有人會主張外移到基隆河上頭了吧!

從山區到海邊,從暖暖到番仔澳灣

基隆社大創校前我就主動前往擔任志工,創校時則受邀成為講師,民國91年進一步受邀擔任主任秘書,擔任主任秘書期間,不但認識許多師生,也廣泛認識許多基隆的各方能人,同時也認識全國社大許多關心公共事務的朋友。

我在民國97年10月離開基隆社大,但當年基隆卻發生一件莫名其妙的大事,位於新北瑞芳的深澳火力發電廠關廠後準備重啟,由於當地盛產的煤礦已經無法供應火力發電廠的需求,因此計畫中打算在潮境公園前,被稱為蕃仔澳灣的海域興建一座「卸煤碼頭」,這事情其實在民國95年年底,基隆社大在八斗子舉辦「八斗子生活圈如何與海科館共存共榮公民會議」時,就有當地居民提過,但當時因為專注在主議題上,所以沒人在意這個提醒,但民國97年當媒體報導「卸煤碼頭」的新聞時,引起許多人的驚訝,並開始集結討論因應之道。

當時集結了好幾個團體,定期聚會研討各種資訊,並研議如何回應台電的說詞與各種動作,很感謝基隆社大李正仁老師貢獻他在基隆市最精華區域的房子作為聚會據點,李老師不僅貢獻聚會空間,更出錢出力,使得後續幾項大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台電資源豐富,委託公關公司,運用各種方法反制我們或遊說在地居民的支持,而我們只能運用業餘時間及豐沛的熱情,然後很重要的是,我們逐漸匯聚愈來愈多的團體支持我們,也就有愈來愈多的專業人士提供我們各種數據與資訊,我們開說明會說明反對卸煤碼頭的理由,舉辦活動讓大家前往潮境公園看那美麗的海灣,當台電製作精美宣傳摺頁遊說居民時,我們也設法籌措經費製作一份反擊的折頁,最後還邀請各社區及其他縣市社區大學一起前往潮境公園舉辦了一場園遊會,那天剛好颳風下雨,但大家熱情不減,而李正仁老師則創意的找到一堆竹子,製作了一個軟絲產房,讓大家更了解這片海域的豐富生態及其重要性。

有過暖暖的幾次公民運動經驗,雖然面對的是更龐大的事業體,但我們整體運作也更為成熟,我們集結的對象從在地團體開始,並逐步擴展到全國各地關心環境的團體,組成「我愛蕃仔澳灣連線」,前者是為了表現在地人的決心,後者則企圖尋求更專業的團體協助,過去的連署都採書面連署,但這一回在環境資訊協會的協助下,開始運用網路連署,此外,除了我們自己舉辦的活動與發表的新聞稿與文章外,許多媒體(包括非主流媒體)競相報導,在地的吉隆電視台邀請深澳發電廠廠長及由我代表連線公開辯論,除了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進行深度報導外,許多電子媒體也相繼進行專題報導,更令我們感動的是,有一位素未謀面的荒野協會志工,主動協助收集所有相關資料製作一個精美的網站,而且還能隨時將最新報導收錄在網站中,在寫這篇文章時,努力找出這個網站,可惜有些文件、照片與影片皆已不見,不過,網站呈現當時我們總共連結60個以上的團體支持這項公民運動。

記得有一回遇到社造界的大老陳板老師,他說我們這個事件應該可以出一本書當作教材或範例,雖然我實在沒能力實踐它的期待,但也顯示這場公民運動恐怕有更多我們所不知道的人在觀察中。

而這個被我們稱為「反對深澳電廠卸煤碼頭」的公民運動持續了許多年,從97年起直到101年才暫告一段落,主要是因為我們雖然在那個年度擋掉卸煤碼頭的興建,但下個年度台電還是繼續編列興建經費,幸好總有善心人士會通知我們,於是之後幾年,我們的戰場轉換到立法院,要求立委刪掉預算,甚至還跑去向行政院國營會陳情,前面使用「暫告一段落」的原因是深澳火力發電廠竟然在107年捲土重來,只是這一回卸煤碼頭已經移位到新北市瑞芳區的深澳碼頭了。

 (圖為作者提供)

(圖為作者提供)

與之前在暖暖的公民運動事件相同,當時我們反對在潮境公園前的蕃仔澳灣興建卸煤碼頭,但我也提出可以擴充深澳灣中油碼頭的替代方案,但107年的方案則是在深澳灣的最上方興建卸煤碼頭,因此,當107年重啟深澳火力發電廠的消息傳出後,我們幾位當年反對卸煤碼頭的核心夥伴,持續秉持維護海洋生態的態度,尋求當地居民的同意進行反對工作,只是後來媒體聚焦在「火力發電」的議題而不見卸煤碼頭議題;其實在97年第一次反卸煤碼頭運動時,大家的意見並不完全相同,多數人認為根本問題在「火力發電廠」,但有幾位夥伴則站在經濟發展的立場支持火力發電,當時為了團結眾人力量,最後決定集中火力在「反卸煤碼頭」;所以在107年重啟的事件上,有當時反卸煤碼頭的夥伴站出來支持火力發電廠,但其他多數夥伴則同時反火力發電廠,無論如何,深澳火力發電廠應該就完全終止了吧!

持續相傳是最重要也幸福的狀況

107年深澳火力發電廠重啟事件的反對運動是由現任暖暖區議員王醒之領軍,王醒之第一次跟大家合作,應該是從97年的「反卸煤碼頭」開始,當時他是以「火大聯盟」的名義參與,不過97年之後,暖暖持續有幾件重大事件發生,王醒之則成為那幾次公民運動的領導者。

98年基福公路要從福隆直通暖暖,並準備沿著東勢溪高架進入暖暖市區,105年台水趁颱風天,將暖暖水源地一大片森林剷除準備蓋倉庫,這兩個事件,王醒之都帶頭反對,前者逼使公路局放棄高架改走平面,並禁止大貨車行駛,後者則把地留下來,同時也發動許多老少居民將樹種回去,前面那場戰役看到許多新面孔,後面那場戰役則結合已經改組好幾輪的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及鄰近學校,而讓許多老師、家長及學生留下深刻且美好的記憶,隨後將那個地方命名為「希望森林」,並每年舉辦守護活動。

基福公路規劃路線圖(圖為作者提供)

基福公路規劃從福隆到基隆會經過暖東峽谷,暖東峽谷沿路出來就是東勢溪,原本是要架高架在溪谷上,本圖為居民請人模擬高架的示意圖,經過連串抗爭,才把這段的高架取消掉!(圖為作者提供)

基福公路規劃從福隆到基隆會經過暖東峽谷,暖東峽谷沿路出來就是東勢溪,原本是要架高架在溪谷上,本圖為居民請人模擬高架的示意圖,經過連串抗爭,才把這段的高架取消掉!(圖為作者提供)

感動過去有一群夥伴願意站在一起努力維護暖暖的美好,感謝現在有另一群夥伴能夠勇敢站出來幫暖暖說話,而且也預先看到未來一定還會有夥伴繼續為暖暖這個區域努力,因此,與其說「暖暖的公民運動有傳承」,說不定它已經昇華為一種暖暖的特有文化。

結語

檢視這二十年來在暖暖所發生的諸多事件,可以看到反對者並不是那種無理取鬧或抗議有理的群眾,反而都是從資料收集與分析開始,然後逐步尋求多數人的共識,同時採取一些現代工具,如社區報、連署、網站、網路等,把過程透明化並講清楚,以獲取更多的支持;反觀對付這股力量的另一方,經常使用抹黑或強詞奪理的手段,或者採取利誘的模式應付在地居民,但最後反對一方總能獲得多數人的支持,而讓事情有所轉變,這應該是暖暖居民具備高度公民素養的結果,我個人認為在台灣的公民運動史上,這些發生在暖暖的事件,應該有資格被好好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