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相挺18公民參政 捍衛世代環境正義

文/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立法委員洪申翰辦公室

2022年3月25日,立法院以109票無異議三讀通過18歲公民參政權修憲案,是自2005年來,17年後第7次修憲後,首次付諸公民複決的重要修憲提案,也是臺灣挑戰修憲的重要時刻。然而,縱使經過立法院通過提案,憲法增修條文第12條要求,尚須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同意始得通過。

著眼於氣候變遷問題日趨嚴重,無論是溫室氣體減緩或是氣候災害的因應調適,未來世代都將面臨嚴峻的考驗。此時此刻,未來世代卻只能看著政客於選舉中不斷開出空頭支票、土地開發、環境破壞,甚至將氣候變遷的難題,留給未來世代解決。

立法委員洪申翰表示,此次修憲案公民複決只剩下最後關鍵10天,這10天決定臺灣能否深化民主,彌補過去世代不正義的問題。其中最能夠彰顯的公共議題,就是氣候議題。我們知道戰後嬰兒潮世代,在過去非常努力發展經濟,卻也同時,遺留許多環境破壞、氣候變遷等問題影響後世代。蔡總統雖然提出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然而這樣路徑的縱深,每一階段,包括2030、2040該做什麼,都是當世代必須去面對,而2050年並非現在政府推托還有30年的時間可以解決的藉口,反而,每一年都必須依靠年輕世代在每個階段,監督推動氣候議題的落實,以上都尚未論及有關勞保年金、社會保險等制度。我們可能還差50萬票就能實現17年來的第一次修憲,今天從環境及氣候的角度,更能夠促發賦權予18歲公民參政的必要性。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18歲公民權推動聯盟總指揮張育萌指出,臺灣這屆立法委員平均年齡超過50歲,從2008年至今,行政院內閣年齡也持續上升,2016年平均年齡甚至超過60歲。而台灣低於50歲的市議員比例,在1998年佔比超過七成,但到2018年,竟然不到一半;而60歲以上的市議員,從1998年佔5%左右,上升至今佔整體近四分之一。「戰

後嬰兒潮治理千禧世代」是所有民主國家都正在面對的問題,不論是民意代表或是行政官員,青年比例少,年輕人的需求難以被看見。也因此,在投票年齡高居不下、青年參與難度極高的政治現實之下,政策很難討論未來10年至20年的目標,甚至對下一代的影響。歐美等民主國家面對難以改變的治理結構,透過調整投票年齡,讓青年可以加入投票的行列,這不僅讓年輕人的權利與義務相符,更是讓政策能夠有未來世代的聲音。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依據環境基本法第2條第2項:「永續發展係指做到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理想的發展模式應兼顧「世代正義」。修憲降低得行使公民權的年齡,讓年輕世代有權利參與、決定公共政策,可以使青年更關心環境等公共議題,促進世代對話,並讓政策更趨向兼顧世代正義。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強調,中壯年世代不斷債留子孫、消耗未來可容許的排碳量,加遽青年世代的生存危機,國際能源總署估算,2020與1950年代出生的人相較,終生的碳預算額度相差超過十倍之多。而去年德國憲法法院作出判決表示,基本權利有跨世代保障的性質,不能將溫室氣體減量的負擔,片面地移轉給未來世代。而粗估2021年各國氣候訴訟更有超過四分之一都是由青年或兒童發起,顯示氣候議題更是世代正義的問題。國內對於減碳及因應氣候變遷行動仍沒有危機感,在氣候緊急的此刻,非常需要未來世代的參與,中壯年世代和未來世代如果能共同合作、解決問題,更顯現青年參政權的重要性。

環境法律人協會氣候調適議題研究專員郭孟斐最後表示,面對環境、氣候變遷等議題,青年世代及未來世代將成為氣候變遷影響最深遠的對象。而過去各種社會運動與改革的推動,青年始終扮演重要的動能及關鍵的角色。18歲至20歲,將近有50萬張的選票,而這50萬人卻無法享有攸關切身議題的參與權利,無論是氣候變遷、高齡化社會、土地價格高漲以及世代永續生存等重要政策。其強調積極「賦權」予青年世代,是改變被過去沉痾包袱所受限的政治體制,重要的一步。

與會團體共同呼籲並誠摯邀請全國人民在2022年11月26日在憲法公民複決案共同力挺18歲公民參政權,也唯有全民力挺,才有機會突破修憲高門檻的965萬票,通過17年來第8次重要修憲,積極賦予18歲公民參政權,讓未來世代能為世代環境正義,參與政治決策及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