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10集|在燦爛時光會客室跟「燦爛時光」說再見!

文 / 机瑋琪

從帶一本看不懂的書回國開始,十年前,台灣第一個以東南亞為主題的獨立書店「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Brilliant Time bookstore」誕生,透過閱讀拉近不同群體間的距離,也讓移民工在異鄉找到自己的燦爛時光。

然而,這一間只借不賣的書店,一處非主流的東南亞文化基地將於今年四月正式結束位於南勢角的實體店面,只留下每週日下午在台北車站大廳的地板圖書館據點。本集邀請書店創辦人張正來和我們聊聊,為何選擇結束營運長達十年的書店?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緣起

張正回憶過去與節目主持人管中祥曾有一位共同老師—成露茜 Lucie,Lucie,她的摯友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在成露茜過世後,出版了《燦爛時光:Lucie的人生探索》一書。成露茜不僅開創台灣另類媒體的燦爛時光,也因為老師的支持與啟蒙,間接促成了燦爛時光書店與燦爛時光會客室的誕生,讓燦爛時光有了「綿延的生命」。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張正分享,當初創立東南亞主題書店的目的,希望在台灣的東南亞朋友可以看到家鄉的語言,相信當他們看到母語書的同時,就是他的燦爛時光;同時也期待以書店作為媒介,讓台灣人打開眼界、認識東南亞文化,了解在台灣從事基層工作的東南亞朋友,即使他們的經濟不佳,但仍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擁有自身的歷史與文化。

移民移工服務方式百百種 為何選擇書店?

東南亞移民工權益推動的工作面向十分多元,例如政策推動、倡議或協助移工照顧雇主、協助適應台灣家庭等,但為何選擇進入門檻與成本相對較高的書店,作為議題推廣的媒介呢?張正笑稱自己是文青,從媒體業出身,曾擔任為台灣移民工族群發聲的《四方報》總編輯,擅長書寫、文字與閱讀,雖然敬佩在第一線直接服務、抗議的朋友,但綜合過去的經驗,讓他覺得開設書店,在第二線從事文字工作,比較擅長也比較適合自己,也能連貫過去的經驗。

從帶一本看不懂的書回台灣開始

開設書店初期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即便湊齊經費租了店面,但是買書耗費大筆資金,好不容易訂了一箱書回台灣,擺上書架卻只填滿一小格,要擺滿整間書店,單憑自身的力量實在難以負荷。

於是張正等人開始號召大家「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希望前往東南亞國家遊玩、出差的台灣民眾,將當地的書籍帶回來,讓身處異鄉的新住民或移工閱讀。

移民移工也有閱讀能力和需求

在社會的一般觀念中,不論是移民或移工,平常工作應該都很忙,怎麼會有時間出門?就算放假,不是都在直播、滑手機嗎?甚至有休閒時間閱讀、自我進修?張正表示,會出現類似的質疑反映出社會對移民移工的認識仍是有限、扁平,或者是刻板化。對移民工來說,直播滑手機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很難取得東南亞的書籍。

台灣目前有超過七十萬的移民、移工,只要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人有興趣讀書,如果我們意提供東南亞母語書,回應他們的閱讀需求,相信會讓人感到善意與溫馨。

非主流的文化基地 

燦爛時光書店是台灣極少數以「東南亞」書籍單獨分類的書店,成立的概念十分反直覺。台灣主流文化大多哈日或哈韓,但依舊有喜歡東南亞文化的人,這個非主流的文化基地能讓這些人遇到同好,聚在一起。

書店裡平均每年舉辦三百多場活動,包括講座、讀書會、電影、紀錄片放映、語言沙龍等,不但為在台的東南亞社群創造交流的場域,也讓台灣人能深入了解東南亞文化,讓多元群體相互認識與理解。

「只借不賣」的運作模式 經費何處來?

要維持書店運作勢必需要經費支持,然而燦爛時光書店過去十年始終維持「只借不賣」的營運模式,但場地、人事、活動等,林林總總都是開銷。即便員工都是自己人,盡量壓低人事成本,也透過舉辦付費講座、導覽活動、製作有聲書、申請文化部、各處基金會補助等…,嘗試各種方式開源節流。然而張正坦言,開店這幾年來硬撐下來,房租、員工薪水勉強能支撐,但轉眼之間,自己也已經老了十歲,難免力不從心。

燦爛時光書店過去曾經一年舉辦300多場活動,這樣的成績單得來不易。疫情之後,許多人希望書店能再次舉辦活動,但張正認為,複製辦過的活動,好像缺少一點新意,讓他感到提不起勁,也讓他懷疑,這樣的形式到底還要不要持續?

另類媒體的存在目的

張正近年來擔任許多圖書館審查委員,發現公部門其實已經越來越普遍的進口東南亞書籍,藉由政府編列預算支出更穩定,也意味著社會越來越重視東南亞群體,燦爛時光書店過去一直想推動的概念,逐漸能在社會上看見。隨著中大型圖書館逐漸充實東南亞書籍,書店肩負的文化使命已部分達成,也是張正最終選擇要結束實體店面營業的主要原因。

成露茜曾經指出:另類媒體最基本的原則是它以推動社會整體進步為目標,而非自我保存。另類媒體指的是非主流的、非商業邏輯的發聲管道,提供非主流媒體的觀點與社會動員的平台,強調透過民眾自己的創造、生產和傳布,促成更廣大的社會參與。不論是燦爛時光會客室或是燦爛時光書店,都是一種廣義的另類媒體,需要不斷反思存在的目的,並且要推動社會進步。一旦關注的領域有所進步,有更多人關心,另類媒體就會另闢戰場。

不該只有一間燦爛時光書店 

張正說,不應該只有一間燦爛時光書店,應該每一間便利商店都有一塊區域專門放置東南亞刊物。不管是seven、全家或者萊爾富,都能肩負起部分社會推進的工作。對企業而言是ESG的概念,對企業形象有正面效益;對台灣人來說,也有教育作用。台灣人走進便利商店,本來可能以為是台灣的店,但是當店裡出現一兩本、三五本看不懂的書,除了能讓民眾認識除了英文、日文、韓文以外,也有機會認識泰文、緬甸文、印尼文等另一種不熟悉的語言。

透過遍布各地的便利商店,讓多元文化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燦爛時光的多次衝擊下,也許會打開一點主流族群對於少數族群通常扁平化、刻板化的概念,也會讓這個社會更柔軟。

身體會變老但心不會變 張正持續講出能感動人的好故事

張正是一位非常自由的媒體工作者,不斷的轉變、嘗試與實踐,長期關注東南亞移民工權益,是台灣為移民移工辦報、辦文學獎、製作歌唱電視節目、開書店的先鋒,管中祥稱張正即是學理上所稱的媒體行動主義或文化行動主義者。

張正說,作為移工、移民文化工作與社會運動工作者,在倡議過程中不斷發現,世界永遠都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依舊有無法撼動的角落。但在過程中收穫最多、獲得最大改變的,往往都是自己。他希望能一直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講出更多好故事。